2005年注册资产评估师《财务会计》考试大纲(二)
九、财务会计报告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部分的考试,了解考生对财务会计报告、合并会计报表、关联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等概念的熟悉情况。重点考察考生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格式、编制方法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考察考生对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方法、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应披露的内容和熟悉掌握程度;考察考勤生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处理原则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考察考生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处理原则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基本要求
1.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格式和编制方法。
2.掌握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3.掌握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方法、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应披露的内容。
4.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调整事项的内容及其会计核算。
5.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非调整事项的内容及其会计核算。
6.掌握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及其会计核算。
7.掌握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核算。
8掌握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内容。
9.掌握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会计核算。
10.熟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概念及其涵盖的期间。
11.熟悉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和会计差错的概念。
12.熟悉现金流量表的分类。
13.了解关联方关系的表现形式。
14.了解持续经营不再适用时应披露的内容。
(三)要点说明
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企业应日常会计核算记录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归类、整理和汇总、加工成报表项目,形成资产负债表。
2.利润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3.现金流量表
(1)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是指一定会计期间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流出。
(2)现金流量可以分为三类,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用、交纳各项税款等。
投资活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购买和处置无形资产等。
筹资活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包括发行股票或接受投入资本、分派现金股利、取得偿还银行借款、发行和偿还公司债券等。
(3)现金流量表正表采用报告式的结构,分类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最后汇总反映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在有外币现金流量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量折算为人民币的企业,正表中还应单设“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项目。
补充资料包括三部分的内容:(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4)企业可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及复杂程度,选择采用工作底稿法、T形账户法,或直接根据有关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现金流量表。
4.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1)母公司拥有共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权益性资本指对企业有投票权,能够据此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资本,如股份制企业中的变通股,有限责任公司中的投资者出资额等。母公司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况:母公司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母公司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拥有和控制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
(2)被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通常情况下,母公司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存在好下情况之一者,应当视有母公司能够对其实施控制,因布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通过与该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持有该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表决权,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控制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有权任免公司董事会等类似权利机构的多数成员;在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投票权。
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包括:已准备关停并转的子公司;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准备近期售出而短期持有其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的子公司;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他管制,资金调度受限制的境外子公司。
5.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1)关联方一般指有关联的各方。关联方关系则指有关联的各方之间的内在关系。两方或多方形成关联方关系通常具有的特征包括:①关联方涉及两方或多方,一个企业不可能构成关联方的关系;②关联方以各方之间的影响为前提,这种影响包括控制或被控制、共同控制或被共同控制、施加重大影响或被施加重大影响;③关联的存在可能影响交易的公允性。
(2)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应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也将其视为关联方。
关联方关系存在的主要形式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例如,母公司与了公司,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各个子公司之间有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共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
在具体运用关联方关系判断标准时,应当遵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3)当关联方之间存在控制和被控制关系时,无论关联方之间有无交易,均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如下资料:①企业经济性质或类型、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其变化;②企业的主营业务;③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其中,“企业经济性质或类型”是指工商登记时注明的企业经济性质或企业类型,如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为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类型。
当存在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时,在没有发生交易的情况下,可以不披露关联方的关系;在发生交易时,应当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其中,“关联方关系的性质”指关联方与本企业的关系,即关联方为本企业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等。
(4)关联方交易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交易的类型主要有: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除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代理;租赁;提供资金(包括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提供的贷款或权益性资金);担保和抵押;管理方面的合同;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关键管理人员报酬;关联方之间的债务重组、应收款项划转或转让、企业合并等。
(5)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按照重要性原则分别情况处理。
①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如果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或几乎没有影响,可以不予披露;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影响的关联方交易,如果属于重大交易(主要指交易金额较大,如销售给关联方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本企业销售收入10%及以上),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披露。
②在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这些要素一般包括:交易有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
③不需要披露的关联方交易。包括: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披露已包含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易,以及在与合并会计报表一同提供的母公司会计报表中披露的关联方交易。
6.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有利或不利事项。它分为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两类。
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指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与实际对外公布日之间发生的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有关的事项,由此影响财务报告对外公布日期的,应以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再次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为截止日期。
(2)资产负债表日后到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为资产负债表日已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有助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情况有关的金额作出重新估计的事项,应作为调整事项。
调整事项的例子包括:①已证实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减值,或为该项资产已确认的减值损失需要调整;②表明应将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某项现时义务予以确认,或已对某项义务确认的负债需要调整;③表明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存在重大会计差错;④发生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所售商品的退回。
(3)企业应就调整事项,对资产负债表日所确认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及资产负债表日所属期间的收入、费用进行调整。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调整事项,应具体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①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②涉及利润分配调整的事项,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③不涉及损益以及利润分配的事项,调整相关科目。④通过上述账务处理后,还应同时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包括: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比较会计报表中应调整的相关项目的上年数);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上年数;经过上述调整后,如果涉及会计报表附注内容的,还应调整会计报表附注相关项目的数字。
(4)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才发生的,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的存在情况,但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估计和决策的事项,应作为非调整事项。
非调整事项的例子包括:①发行股票和债券;②资本公积转增资本;③对外巨额举债;④对外巨额投资;⑤发生巨额亏损;⑥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亏损;⑦对外汇率或税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⑧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处置子公司;⑨对外提供重大担保;⑩对外签定重大抵押合同;⑾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或承诺事项;⑿发生重大会计政策变更。
(5)企业应就非调整事项,披露其性质、内容,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作出估计,应说明理由。
(6)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类似机构所制定的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的股利(或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下同),应按如下方式进行处理:现金股利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单独列示;股票股利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类似机构制定并经股利大会或类似机构宣告发放的股利,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7)如果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表明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由企业不应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同时,还应披露如下内容:不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事实;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的原因;编制非持续经营会计报表所采用的基础。
7.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1)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2)会计政策变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②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以下情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3)会计政策变更的核算
①企业依据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分别情况处理:第一,国家发布相关的核算办法,则按国家发布的相关核算规定进行处理;第二,国家没有发布相关的核算办法,则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核算。
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在追溯调整法下,应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调整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也相应进行调整。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是指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②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而变更的会计政策,以便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则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和核算。
③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无论属于法规、规章要求变更会计政策,还是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均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核算。
未来适用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以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
(4)企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如下内容:①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②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用追溯调整法时,计算出的会计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会计变更对本期以及比较会计报表所列其他各期净损益的影响金额;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期初留存收益的调整金额。③报露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包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骨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以及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金额。
8.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1)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为判断。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情况发生变化,或者掌握了新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为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对原先的估计所作的变更。
(2)会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如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应于当期确认;如会计估计的变更既影响变更期又影响未来期间,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当期及以后各期确认。
在具体实务中,企业应正确划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如不易区别是会计政策变更,还是会计估计变更,则应视为会计估计变更,并按会计估计变更的核算方法进行处理。
(3)企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估计变更有关的如下内容:①披露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包括变更的内容、变更日期以及为什么要变更会计估计。②披露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包括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损益的影响金额,以及对其他各项目的影响金额。③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易确定的理由。
9.会计差错更正
(1)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2)本期发现的,属于本期的会计差错,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本期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按以下规定处理:①对于本期发现的,属于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不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但应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属于影响损益的,应直接计入本期与上期相同的净损益项目,属于影响损益的,应调整本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其中,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②对于发生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根据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3)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并按上述原则,分别报告年度和以前年度进行处理。属于报告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期末数或当年发生数;属于以前年度的,调整报告年度期留存收益及其他相关项目。
(4)企业应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如下有关会计差错的内容: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
(5)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是指企业在具体运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所允许选用的会计政策,以及企业在具体运用会计估计时,未按规定正确运用或随意变更,从而不能恰当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形。
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十、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部分的考试,了解考生对资产评估结果会计处理的熟悉情况。重点考察考勤生对需按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会计处理、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的程序以及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公司收购全部股权和部分股权进的会计处理的掌握和熟悉程度。
(二)基本要求
1.掌握资产评估结果会计处理的原则及方法。
2.掌握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时资产评估的会计核算
3.掌握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的形式、股权设置及相关政策规定。
4.掌握企业收购兼并的方式及其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核算
5.熟悉资产评估增值的税务处理。
6.了解与资产评估价值相关的概念。
(三)要点说明
1.资产评估概述
(1)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价值、投资价值、重置价值和清算价格。
(2)资产评估结果的法定效力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出资、折股和建账的重要依据;作为交易双方确定交易价格的参考依据。
(3)资产评估会计处理应以评估所对应的经济行为的实现为前提;资产评估会计处理要以评估结果的有效为前提;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应以产权的完全变动或直接将资产评估结果作为入账人体为前提;按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会计处理时要考虑评估基准日后资价值发生贬损和权属变更的情况。
(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
①新设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资产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协商确定投入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的价值,并据以折为股份;如果发起人共同认可了资评估结果,则应将资产评估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并据以折为股份。
②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变更前后虽然企业性质不同但仍为一个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不应改变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资产评估结果不应进行账务调整。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进行了账务调整的,应视为新设股份有限公司,应以变更基准日经审计的净资产额为依据折合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
③有限责任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其改制前后为一个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不应改变历史成本核算计价原则,资产评估结果不应进行账务调整。
④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按照现行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需要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进行账务调整。国有企业改建的股份有限公司或国有大型企业作为主要发起人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应根据资产评估结果进行账务调整。
(5)资产评估结果会计处理的方法,既可以沿用旧账法,也可以建立新账法。
在沿用旧账法下,在公司设立日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将评估增减值调整入账。对于评估基准日和公司设立日之间被评估资产发生变动的事项,需要建账日视该事项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进行调整。
在建立新账法下,一般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复的折股方案进行会计处理。对于评估基准日和公司设立日之间发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为确保新设公司资本保全,则需在公司建账时进行调整。
(6)与资产评估增值有关的税务问题,应分别根据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2.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时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
(1)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程序包括:确定改制方案,明晰产权,资产清查与审记,资产评估,确定改建形式,股权设置,土地使用权的处置,剥资产的处理等。在规范改制过程中,严格确定交易管理、定价管理、转让价款管理,切实保护债仅人的利益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进行管理层收购。
(2)国有企业整体改建为公司制企业的会计生理。国有企业整体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一般沿用旧账册,公司的经营业绩仍是连续的,在按资产评估结果进行账务调整时,一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根据在关政府部门批复的股权管理方案确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即将评估基准日评估后的净资产按股权管理方案确定的股本记入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科目,将评估后的净资产与股本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科目。
②将评估基准日与调账日之间发生的被评估资产的处置、销售、折旧等,按评估基准日的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进行调整。企业改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如果评估增值部分已按规定折成股份的,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按照评估后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③若建账日发现评估基准日被评估资产发生明显减值,对资本保全有影响的,一般由评估企业的母公司用现金或其他资产补足,或用以后年度应分享的利润补足。
④在评估基准日与建账日之间发生的盈亏,一般应由主发起人享有或承担。
(3)国有企业分立或合并式公司制改建的会计处理。国有企业采取分立或合并方式改建股份有限公司时,一般需对与拟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无关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剥离,并根据剥离调整情况编制拟组建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后应按资产评估结果建账,其经营业绩应包括公司设立前摸拟的业绩和公司设立后的经营业绩。
①资产、负债的剥离调整。股份有限公司应依据改制方案中确定的划归股份有限公司的各项资产和各项负债表编制设立日的资产负债表。划归股份有限公司的各项资产和各项负债,必须实际投入并具有合法的权属凭证或债务转移合同。
经注册会计师审定的基准日的资产及相关负债属于资产评估的范围,以评估后净资产作为出资折股的依据。
②收入、成本、费用的剥离调整。股份有限公司应依据改制方案确定公司业务范围,将原企业的收入及与之配比的成本、费用按业务范围进行划分,确定列入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前各会计期间申报利润表的收入及成本、费用。
(4)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
①确立建账基准日,编制建账基准日的会计报表。以股份公司设立日为股份公司建账的基准日。但由于股份公司设立前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在原企业进行,故在股份公司建账前,要编制公司设立日原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截止公司设立日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同时应按照评估基准日剥离调整相同的口径编制股份有限公司的摸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该表的编制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②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新账。股份有限公司建账时,应按股份有限公司建账日的摸拟资产负债表、资产评估结果和财政部门批复的股权管理方案进行建立新账,将评估基准日各项资产及负债表的价值增减额记入账内。但由于公司设立日和评估基准日不为同一日期,股权管理方案将评估基准日经评估后的净资产(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评估地增减值)折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评估基准日至公司设立日之间实现的利润应由原发起人享有,亏损则由原发起人承担并承担出资不实的责任;评估基准日和公司设立日之间资产价值的贬损由原发起人承担。
③评估基准日至公司设立日按评估后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调整。由于股份公司的股本依据评估后固定资产折股形成,对进入股份公司的固定资产按评估后固定资产原值补提折旧,并相应调整股份有限公司的“未分配利润”科目。
④评估基准日至建账日发生资产价值增减变化的处理。对于已经发生变化的资产评估增减值采用追溯调整法,即按资产变化方向调整。
⑤评估调账后净资产补足问题。评估调账后如净资产不足评估报告确定评估报告后净资产总额的,即“未分配利润”为负数时,则需要原发起人用货币资金或其他资产对股份公司出资不足补齐。
⑥编制建账日评估调账后的股份公司资产负债表,该报表应作为股份公司设立时的基本财务状况。
⑦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按评估结果建账后,仍需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确定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3.企业收购兼并时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
(1)企业收购包括收购股权和收购资产两种。企业兼并的形式主要有承担债务式、购买式、吸收股份式、控股式。在公司并购业务中,一般需通过评估确定被并购的定价依据。
(2)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股权时,被购买企业保留法人资格的,被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账;被购买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公司应按被购买企业评估确认后的价值入账。
(3)公司购买其他企业的部分股权时,被购买企业的账面价值应当保持不变,此时评估价值一般作为交易双方确定股权定价的参考依据。收购部分股权按控制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若采用成本法核算,则直接以支付价款记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若采用权益法核算,则所支付的价款与被收购企业账面净资产比例之间的差额,分别记入“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或“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十一、财务报表分析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部分的考试,了解考生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分析方法和表外分析局限性等的熟悉情况。重点考察考生对各种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财务报表信息运用情况的掌握程度。
(二)基本要求
1.掌握财务比率分析各项指标的定义和具体运用。
2.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3.掌握综合分析的含义和方法。
4.掌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5.熟悉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6.熟悉财务报表的表外分析内容。
7.熟悉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8.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
(三)要点说明
1.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
2.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是通过指标数值变化的对比,确定差异,根据差异分析和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方法。
(2)结构分析法,是在同一会计报表的同类项目之间,通过计算同类项目在整体中的权重或份额以及同类项目之间的比例,来揭示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分析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变动构成的合理性。
(3)综合分析法,是依据特定的方法对被分析对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变动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3.财务比率
(1)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
①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
净资产=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资产-负债
②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平均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③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④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⑤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
⑥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2)反映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等。
①总资产周转率(次)=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销售(营业)收入净额=销售收入总额-销售折让
②流动资产周转率(次)=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年初流动资产总额+年末流动资产总额)÷2
③存货周转率(次)=销售(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平均存货=(年初存货+年末存货)/2
④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
平均应收账款=(年初应收账款+年末应收账款)/2
⑤不良资产比率=(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100%
(3)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动负债表比率、速动比率等。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③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④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入/年末流动负债)*100%
(4)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有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3年销售平均增长率、3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等。
①销售(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销售(营业)增长额/上年销售(营业)收入总额] *100%
②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③3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3年前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3-1] *100%
④3年销售平均增长率=[(当年主营业业务收入总额÷3年前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3-1] *100%
⑤技术投入比率=(当年技术转让费支出与研发投入÷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5)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
每股收益=净利润÷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
股利支付率=每股现金股利÷每股收益
股利与市价的比率=每股股利÷每股市价
=股利支付率÷市盈率
⑤每股净资产=期末股东权益÷期末普通股股数
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净额-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4.财务报表分析
(1)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①总体分析,分析企业的规模和变化趋势。
②结构分析,包括资产结构、负债结构、资本结构分析。通过资产结构分析,分析资产的利用效果;通过负债结构分析,分析企业经营的安全性;通过资本结构分析,分析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
③财务比率分析,利用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分析。
④具体项目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的项目和变化幅度较大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2)利润表的分析
①总体分析,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和变化趋势。
②结构分析,通过利润构成的结构分析,分析企业持续产生盈利的能力和利润形成的合理性。
③财务比率分析,利用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分析。
④项目分析,对企业经营成果产生较大影响的项目和变化幅度较大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3)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①总体分析,分析企业现金净流量的情况,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②结构分析,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分别占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的比重以及各自结构的分析。通过结构分析,分析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
③财务比率分析,利用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分析。
第一,流动比分析
现金到期的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
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
第二,获取现金能力分析
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销售额
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法动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
第三,财务弹性分析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5年平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年平均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每股现金股利
第四,收益质量分析
营运指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所得现金
经营所得现金=净利润-非经营收益+非付现费用
④具体项目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变动产生较大影响的项目和变化幅度较大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5.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将企业视作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并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等融合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全方位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和绩效评价分析法。
(1)杜邦分析法是利用各个主要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综合分析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方法。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总资产利润率
平均资产总额/平均净资产=权益乘数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净利率
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总额=总资产周转率
(2)绩效评价分析法是利用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的实际数和平均数的对比,综合评价企业绩效的分析方法。
6.表外分析及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1)表外分析
①表外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包括增加和减少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分析。
②表外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包括长期租赁、或有项目、债务担保、财务子公司和不动产子公司等影响因素的分析。
(2)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由于财务报表存在上述局限性,导致财务报表分析存在下列局限性:
①会计报表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可能使其反映数据与现行价格有差距,特别是在物价剧烈变动的情况下。
②会计报表的货币计量前提,使其难以对非以货币计量的因素进行全面反映,而这些因素有的对企业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
③会计报表受会计期间影响,必须对企业连续生产经营进行时点断面反映,必要的主观估计判断在所难免。
④企业按会计准则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是企业的对外会计报告,不反映诸如企业成本等企业内部情况。
⑤各个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计的范围内对同一会计事项所选择的不的会计处理方法使期相互之间的比率比较受到影响。
⑥会计报表分析只是对过去的历史数据的加工信息,只能作为预测未来的参考,并非绝对合理可靠。有些数据甚至已时过境迁。
⑦比率分析无意识的忽视了企业资源流向的动态方面,而这些动态正是评价管理效能极为有用的资料。有些比率可能经经过人为的乔装粉饰,并不披露企业真相;有些比率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因为比率总是受分子分母两方面的影响,应注意人为的负面调整。许多财务比率计算的数值往往具有双重含义,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
十二、企业价值分析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部分的考试,了解考生对自由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估计、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基本原理、相对价值法的基本大批量等的熟悉程度。重点考察考生对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应用、经济利润法的模型、相对价值法的主要模型以及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等的掌握程度。
(二)基本要求
1.掌握自由现金流量的估计。
2.掌握折现率的估计。
3.掌握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基本原理、分类与应用。
4.掌握经济利润法的基本原理、模型与分析程序。
5.掌握相对价值法的基本原理、主要模型与应用。
6.熟悉预计资产负债、预计利润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7.了解企业价值分析的目、意义与对象。
(三)要点说明
1.企业价值分析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企业价值分析方法有基于现金流量的现金流量折现法、基于经济利润的经济利润法、基于市场价格的相对价值法。
(1)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企业价值分析最常用的方法。依据该方法,一切资产的价值均等于该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价值=
式中:t-资产带来现金流量的年限;
GF-资产带来的第t年的现金流量;
R-包含各期现金流量风险的折现率。
正确使用现金流理折现法的关键在于对未来各期现金流量的估计、含有风险的折现率的估计和时间长短的估计。
(2)经济利润法是基于经济利润衡量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依据该方法,企业价值等于投资资本加上预计经济利润的现值。与会计利润不同,经济利润是一种经济学意义的利润。在计算经济利润时,不仅要扣除债务资三成本,还要按照股东要求的投资收益率扣除股权资本成本。此时,股权资本成本属于机会成本。
(3)相对价值法是基于市场价格估计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依据该方法进行价值分析时,先选择一个可比企业作参照物,然后使用一些财务比率估计目标企业相对于另一家企业的价值。常用的比率有市盈率、市净率等。
2.预计财务服表的编制步骤
无论采用哪一种企业价值分析方法,都必须在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即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
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步骤如下:
(1)根据历史信息,计算企业销售收入的历史增长率。
(2)预测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的条件下,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可持续增长率=
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和利润留存率是影响企业销售增长率
的全部财务因素。
(3)预测企业未来销售收入增长率。主要依据有:
①宏观经济预计增长率;
②企业所处行业的周期性特征及景气程度;
③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④企业的发展战略;
⑤企业可持续增长率;
⑥企业销售收入的历史增长率;
⑦公司规模有变动;
⑧报告期收益的质量。
(4)预测主营业务成本、销售与管理费用。
(5)估计预测期。
(6)编制预计利润表。
(7)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
(8)编制预计现金流量表。
3.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分类
一切资产的价值都可以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估价。就企业价值分析来说,一是企业整体价值分析,二是股权价值分析。因此,产生两个现金流量现值模型,即企业整体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和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模型。模
型如下:
企业价值=
股权价值=
4.自由现金流量的估计
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估计企业价值时,主要使用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归属于企业全部股东和债权人的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总和;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归属于全部股东的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是指扣除一切必须的支出后剩余的现金流量。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
=(息前税后利润+折旧等非付现成本-营运资本净增加额)-资本支出
股权自由现金流量=企业现金流量-债权人现金流量
=企业现金流量-税后利息支出-偿还债务本金+举借新债
公式中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与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两不同的概念,计算“经营现金净流量”时,把“利息支出”作为债权人现金流量;计算“息前税后利润”时,所得税的扣除数只包括按息税前利润计算所得税。有两种计算“息前税后利润”的方法,一是平均税率法,二是所得税调整。公式中的“资本支出”是指购买长期资产的总地出减去无息长期负债差额。
5.折现率的估计
在现金流量折现法中,折现率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折现率应按投资者所要求的投资收益率计算;站在企业角度,折现率应按投资者所要求的投资收益率计算;站在企业角度,折现率可以按企业筹集资金的资本成本率计算。确定折现率最重要的原则是确保折现率与对应的现金流量一致。折现率的高低取决于各种筹资方式的个别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这里重点掌握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
(1)债务资本成本
①借款成本包括借款利息和筹资费用。借款利息计入税前成本费用,可以起来抵税的作用。税后资本成本常用相对数表示:
K1=
式中:K1-长期借款资本成本;
I1—长期借款年利息;
T—所得税率;
L—长期借款筹资额(借款本金);
F1-长期借款筹资费用率。
②债券资本成本主要包括债券利息和筹资费用。平价发行债券的资本成本
计算原理与借款成本相同。
(2)权益资本成本。在计算股权价值时使用权益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权
益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股利增长模型法,即是依照股票投资收益率不断提高的思路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如果股利以固定的年增长率递增,则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Ks=+G
式中:Ks-权益资本成本;
Dc-预期年股利额;
Ps—普通股市价;
G—普通股利年增长率。
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Ks= Rs+β(Rm-RF)
式中:RF-无风险报酬率;
β—股票的贝他系数
Rm—平均风险股票必要报酬率。
③风险溢价法。普通股股东对企业的投资风险大于债券投资者,因而会在债券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上再要求一定的风险溢价。权益资本成成本公式为:
Ks= Kb+RPc
式中:Kb-债券成本;
RPC-股东比债权人承担更大风险所要求的风险溢价。
(3)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以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本进行加权平均确定的。在确定企业整体价值时常用回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
6.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应用
根据现金流量的期限长短与变化特征,现金流量折现法包括永续增长模型、两阶段模型与三阶段模型。使用哪个模型,取决于分析人中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7.经济利润法的基本原理、模型与分析程序
经济利润与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利润=息前税后利润-资本费用(债务成本与股权成本)
=息前税后利润-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投资成本×(投资资本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其中,投资资本是指企业在经营中投入的资本额。计算公式如下:
投资资本=权益资本投入额+债务资本投入额
=股东权益+全部利息债务
=营运资本+长期资产净值-无息长期负债
企业价值=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的现值
使用经济利润法进行价值分析有二个模型:
按全部投资资本计算的经济利润模型。其计算公式为:
企业价值=投资资本+
(2)按企业股东投资资本计算的经济利润。其计算公式为:
股权价值=股权资本+
从经济利润模型可以看出,企业价值的直接驱动因素包括投资资本规模、息前税后利润和资本成本,价值分析时应重点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动及原因。
经济利润法的分析程序包括:
(1)确定预测期;
(2)确定预测期内经济利润;
(3)确定朋现率;
(4)确定投资资本;
(5)计算企业价值。
8.相对价值法的基本原理、主要模型与应用
基于股权价格的模型主要包括市盈率模型、市净率模型和收入乘数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目标企业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目标企业价值=可比企业增均市净率*目标企业每股净值产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平均收入乘数*目标企业每投销售收入
使用相对价值法分析企业价值的基本步骤包括:
(1)选择适宜的价值比;
(2)选择可比企业;
(3)根据可比企业的实际数据计算价值比;
(4)预测目标企业价值比基数;
(5)计算目标企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