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2023全市职称工作安排意见通知
摘要:葫芦岛2023全市职称工作安排意见通知已发布,各位高经考生快来了解!
关于印发2023年全市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2023年全市职称工作安排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葫芦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科)
2023年全市职称工作安排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持续推进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打造优质的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凝聚激发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为实现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辽沈战役”首战告捷贡献人才力量。依据《2023年全省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强化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
(一)坚持改革激发活力,引导人才积极投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各评委会要围绕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实施《葫芦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工作表现,完善识别人才机制,并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增加其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经用人单位考察表现突出的,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优先聘任,对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技术引领支撑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岗位职数限制,经考核直接认定相应级别职称。对实施《三年行动方案》项目工程提供技术保障的事业单位团队,鼓励通过设置特设岗位予以支持。
(二)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全力打造区域性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协调推动,加快建设我市战略人才力量,支持用人单位围绕重点科研攻关和国家、省重大科研课题建立卓越工程师团队,其团队成员可根据其业绩、能力和贡献直接参评相应级别职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科技领军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可推荐本单位技术负责人直接评定相应级别职称。期满出站的博士后可根据职称评审管理权限由相应高级评委会办事机构直接认定副高级职称,首次聘用不受所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限制,鼓励通过设置特设岗位引进基础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三链”深度融合。支持人才为“创新链”持续充能,聚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与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高层次人才与企业、项目、技术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人才为“产业链”做强做大提供助力,对所持关键技术在葫应用、科技成果在葫转化、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在葫体现的,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中可适当倾斜。支持柔性引进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审,符合条件的纳入评审“绿色通道”;鼓励对企业人才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单独确定通过率,激励人才在各类经济主体内创新创造、取得实绩。
(四)坚持服务央地合作,培育新的人才发展优势。着力强化驻辽中直企事业单位人才要素支撑,提升服务质效,优化工作流程,减少证明材料,畅通职称申报与参加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渠道,按要求做好委托评审工作;支持有关评委会与驻辽央企建立健全常态化联络与服务机制,鼓励组织开展专项评审或纳入“直通车”服务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才支撑培养方案。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顶尖高层次人才围绕实施央地重大合作项目攻关、协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支持组建研发团队,根据团队核心成员业绩情况单独设立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按规定自主选人用人、自主评聘。继续加强高技能人才融合贯通发展,支持对高技能人才单独分组、单独评审,为符合条件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开辟评审“绿色通道”,认真落实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指导教师职称政策。
(五)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人才服务。按照“一团队一策”“一人一策”方式,鼓励事业单位引进海外专家、科研团队,可给予特设岗位支持,业绩成果优秀的科研团队成员纳入职称评定“绿色通道”,用人单位要及时组织聘任,无相应职称的实行先聘后评。海外归国人员、党政机关交流或部队转业安置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可享受职称评审“一步到位”政策,该政策在取得职称后不再适用。
(六)坚持政策落地生效,助力科教强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战略一体推动。落实“兴辽英才”、“兴葫英才”职称政策操作细则要求,鼓励创新创业、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人才职称评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辽宁省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重点改革任务清单》职称领域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加大对辅导员参评职称的支持力度;在兵员预征预储工作中,对考核优秀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聘中给予适当倾斜。继续加强高技能人才融合贯通发展,支持对高技能人才单独分组、单独评审,为符合条件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开辟评审“绿色通道”,认真落实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指导教师职称政策。科研人员执行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所在单位要在职称评聘方面予以倾斜。立足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将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与救治工作中的现实表现作为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的重要内容,对于表现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七)坚持强基层固基本,持续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卫生、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原则上应满足基层服务的有关条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适当放宽学历、论文和科研能力要求。在县域创新创业的优秀科技型人才,可根据其业绩、能力和贡献,允许其破格申报职称评审。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支持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专家服务、兼职等多种形式到基层开展服务活动,在基层时间累计超过半年的视为基层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参考;对长期服务乡村的或取得重要成效和业绩成果的在职称评聘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八)坚持问题意识导向,认真做好职称改革总结评估宣传提升。深入梳理、认真总结五年来职称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成果经验,聚焦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实施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效,优化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推广典型经验,补齐工作短板,着力强化监管和服务,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关于职称评审工作
(九)高质量完成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继续做好新老评审标准执行的衔接工作,各评委会要严格按照省直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应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合理安排新标准的执行日期或过渡期。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坚持“先立后破”,力避“一刀切”、简单化,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根据不同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适当减少学历、奖项等限制性条件。要分系列分专业修订职称评审标准,建立体现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创新成效、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职称评审标准。
(十)修订完善职称评审标准条件。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对研究系列人才,聚焦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注重评价原创性贡献、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淡化论文数量要求;逐步推广代表性成果制度。减少学历、奖项等限制性条件,各职称系列对申报人学历只作基本要求,不具备规定学历但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可由2名以上具备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破格申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除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的系列或专业外,从事专业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可允许按照本人长期从事专业申报职称;非全日制学历与全日制学历、职业院校毕业生与同层次普通学校毕业生在职称评审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十一)动态调整规范职称评审专业。职称评审专业实行动态调整和清单式管理,严格落实全省职称评审专业目录。2023年通信工程、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高级职称,无人机科学与工程、快递工程、技术经纪、安防工程、工业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机器人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工程等有关新兴专业高中初级职称,继续由省级评委会组织评审。
(十二)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支持辽宁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和半导体“卡脖子”技术等重点企业及行业协会开展自主评审。具有职称评审权的单位在省评审标准条件上可结合目标任务、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分类制定评审标准,科学合理明确论文、科研成果等要求。鼓励通过同行评价、技术技能竞赛、揭榜挂帅、服务对象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识别人才,促进评用结合。申请开展自主评审的单位应建立健全制度、制定评审工作方案、确定评审标准、有具体负责的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做好备案、检查、复查等工作,经相应人社部门履行核准手续后稳步实施;新申请且当年计划开展评审的,提交申报材料截止日期为6月30日。
(十三)持续规范职称申报评审。切实加强职称评审专家库建设,着重遴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高、贴近科研生产一线、业内公认的评审专家,各评委会调整专家库应在6月30日前完成。坚持“谁推荐、谁审核,谁评审、谁负责”的原则,申报人员一般应在本人人事(劳动)关系所在单位申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除创新创业等特殊规定外应在本人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申报。申报人员要实事求是地提供相关材料,继续落实“个人、单位双承诺制”。用人单位须对申报人员进行综合考评推荐,并经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以上无异议后,按规定报送相应评委会办事机构。各级人社部门、各评委会办事机构要严格资格审核。采取信息化报送的行业和单位要加强工作指导,确保申报人按时完成申报工作。
严格组织程序。各评委会要严格按照核准备案的评审范围、专业领域、评审层级以及有关程序规则、公布的时间计划等组织开展职称评审工作,不得多头重复交叉评价和强制评价。如需委托其他评委会进行代评的,须由相应人社部门履行相关审核委托程序。各评委会年度例会一般应于11月底前完成,原则上不允许跨年度开展评审。严格控制评审通过率,实行“评聘分开”系列的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原则上不超过50%;中级职称评审通过率原则上不超过80%。实行“评聘结合”的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评审或按比例推荐。评审结果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评审结束20个工作日内报送相应人社部门备案后正式发文公布。实行“评聘结合”的事业单位应及时落实聘任工作。
严肃评审纪律。评审机构应对评审会议全过程记录,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评委会投票结果,严禁多轮投票表决。职称申报人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并经查实的,按照规定取消申报资格或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对制度缺失、管理混乱、评审质量不高、社会反映较大的评委会,责令限期整改,必要时可暂停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职称评审权。
(十四)常态化实施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活动。面向经济主战场,以人才工作培育壮大民营企业等经济主体,坚持“随时申报、单独评价、一年多评”,推进中小型科技企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常态化实施。加强制度化建设,研究出台“直通车”评审实施办法。建立省市县联动工作机制,优选建立服务企业目录,积极将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智造强省建设和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所涉企业、头部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驻辽央企、重点集成电路企业、全省稳定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的重点工业企业等纳入服务活动。
(十五)持续推进职称信息化改革。各地、市直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用人单位做好所属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信息的登记上报工作,为职称评审信息化做好准备。加快实现职称评审结果全国查询验证,继续做好职称评审历史信息归集、整理和报送工作,6月底前完成2022年及以前的职称评审数据整理、上报和批量导入工作。各评审机构要强化数字化工作思维,着力提升数据运用本领,严防信息泄露。
(十六)优化完善职称评审监管服务。进一步畅通外籍人才、港澳台人才、人事代理人员、自由职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等职称申报渠道。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减少申报材料和证明材料,积极做好驻葫中直企事业单位、省外企业在葫分支机构人才委托评审工作;对享受政策纳入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并可直接评定或认定的,按照管理权限由相应人社部门统一协调相应高级评委会组织专家实施。加强职称评审备案管理、巡视巡查、信息公开、数据监测等工作,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各级人社部门要持续加强行风建设,开展落实好“领导干部进园区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扎实做好各项日常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服务。各级人社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联合公安司法部门严肃查处职称评审舞弊、假冒职称评审、制作和销售假证等违法行为,针对网络、新媒体违法违规广告及时清理,保障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权益,维护职称严肃性和公信力。
三、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
(十七)发挥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激励作用。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重大科研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的高层次人才可自行组建研发团队,根据团队核心成员业绩情况单独设立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自主选人用人、自主评聘。继续支持创建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探索采取更加灵活的职称评聘机制,可采取特设岗位等方式对其引进的人才直接评聘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
(十八)严格规范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各用人单位要围绕激发和调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积极性,优化岗位聘用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岗位数额择优聘用。除因特殊政策,事业单位没有空余专业技术岗位的,其新增人员原则上不得聘用到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同一层级不同等级之间,原则上要逐等级聘用上一等级专业技术岗位;首次聘用上一层级或新调入未曾聘用过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要聘用到相应层级的最低等级。
四、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职称)考试和职业资格工作
(十九)确保考试安全和程序规范。各级人社部门要认真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考务工作规程》要求,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新阶段的考试工作,规范考务工作,提高考务管理与服务水平,确保考试安全;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报名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度,依法依规做好核查工作;进一步加强考试制度建设,不断充实和加强考试监督巡视工作,强化安全教育和考务培训;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治理,严肃考风考纪,贯彻落实《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对弄虚作假、违纪违规行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考试环境。
(二十)认真落实职业资格目录。严格落实2021年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清单式管理,严禁在目录之外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及时跟进目录调整情况并及时公布;贯彻落实国家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有关事项通知;各司其职、同向发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持续开展专业技术类“山寨证书”常态化治理、打击“挂证”等工作;改进服务方式,推进证书发放、查验便利化。
对本意见未提及的有关职称工作政策等问题,按现行国家和我省职称工作的相关政策执行。
附件:1. 2023年全市高、中级评委会例会计划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