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各类信息管理系统逐渐上线,数据存储方式随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数据以电子形式存储。为更好地对审计对象进行鉴证与评价、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
1.构建共享审计数据平台
获取数据是开展内审业务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审计证据获取的充分性、可靠性以及审计鉴证与评价作用的发挥。当前,高校财务、资产、科研经费等领域大多已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了高校综合管理水平。但这些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是“自成一派”,各领域采用的软件系统各不相同,数据标准存在差异,各管理领域的数据尚未实现互联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增加了内审对于数据获取的难度。为提高内审监督的效率效果,将财务、资产、科研经费等各管理领域数据纳入审计监督框架,需要构建共享的审计数据平台,因此,构建共享的审计数据平台是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2.嵌入多元化数据分析技术
数据是基础,分析是关键,通过分析旨在探究数据之间的隐藏联系。共享的审计数据平台可以帮助构建审计分析的大数据池,只有嵌入多元化数据分析技术才能充分挖掘财务、资产、科研经费等管理领域的数据价值,构建较为完整的数据分析链条,从而开展内部审计的监督、鉴证、评价与咨询,促进组织增加价值。
加强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若以学校整体为一个系统,内审信息化平台就是学校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其与学校氛围、制度框架、其他数据管理系统、内部审计人员等要素的协调配合程度又决定着学校系统的运行效率。只有加强内审信息化平台与学校其他要素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学校系统效能的化。
1.提高对内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号召、顺应时代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必要举措,高校对于内审信息化建设应给予充分重视,坚持统一领导,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人员配备及必要的建设经费支持,只有多方面的支持、协调,才能促使内审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早日实现内审信息化作业平台的上线运行,提高内审工作实效。
2.合理规划内审信息化建设框架
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是内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目前,各高校信息化建设情况不一,已上线运行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各不相同,基于不同的信息化建设背景,内审信息化建设框架也不尽相同。在内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首先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内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合理规划建设框架。如何实现学校数据互联共享、实现哪些数据的互联共享、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以及嵌入哪些数据分析模块等问题,都需要提前予以明确。
3.完善内审信息化操作制度
在信息化平台下,高校内审人员不再局限于接触传统的账册数据,更多的是学校各方的信息数据。由于各管理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互联共享,审计人员的数据查看权限相应增大。已有的审计制度大多未考虑信息化背景下审计人员操作权限、数据查看权限等的设置问题。因此在内审信息化建设中,完善内审信息化操作制度有必要提上日程,对审计人员的操作权限、质量管控等进行相应的明确,以规范内审行为、降低审计风险、提高信息化审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提高内审人员信息化水平
内审人员是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实践者,内审人员的信息化审计理念和信息化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审计信息化平台运行的效率效果。信息化审计手段是审计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既孕育于传统审计手段之中,又是对传统审计手段的继承和发展。内审人员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发展给审计实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转变审计观念,逐渐从手工查账过渡到对信息化平台电子数据的鉴证分析,积极应对挑战,学习信息化审计方法,增强信息化审计能力。
获取更多国际内部审计师学习资料
更所精彩推荐
了解详情800元/3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