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首页 > 会计实务 > 税务专员 > 汇算清缴

陈宪:分税制改革后中国财政均等化状况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陈宪 2008-02-25
普通

  我们的研究应该说对中国财政均等现状的描述与分析,我听到大家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公共服务是中国政府转型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从消费视角也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在上世纪完成了转型,在中国现在也提出这样的问题,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大中型城市形成这样的机构。

  政府应该提供公共服务,当然有一部分公共服务应该是没有价格的。我今天谈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国财政均等化的状况。

  财政均等最开始是说财政均等,没有说财政均等化,财政均等可以用货币政策的说法,财政均等是一个操作目标,公共服务的标准是最终目标,是一个社会价值,这样描述是否更好。我们研究分税制改革以后财政均等化的状况到底如何?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绩效是如何的?

  刚才教授讲澳大利亚方面的结论与我们提供的文章结论有很多是相似的。

  一、财政均等化的含义与度量。财政均等化的根本目标是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即在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居民能销售到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改革的目的是首先要让要素充分流动,要素流动不充分我们要作什么,改革的目标最终还是要让要素流动。财政均等化是相对的概念。每个地方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是在不能充分流动的情况下政府服务如何均等化呢?主要是转移支付。这些问题的描述还是横向均等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纵向均等的问题。纵向均等问题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为什么前面讲的调查的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大与地方政府呢?因为中央政府比较有财权,地方政府事权大财权小。财政均等化对于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度量的需要,通常用地区间财政均等化程度表示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是很重要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更接近于财力均等化的概念,各地区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是一个是地方性、一个是中央性的。地方公共服务是与地方政府、财政有关系的。

  三、经济均等化现状分析。人均GDP方差系数和增幅的方差系数,人均GDP增幅的方差系数刚开始上升很快,又下降了。中国现在整个国家的人均GDP2006年是18661.52元,低于这一水平的省份有21个,高于这个水平的是10个,上海是人均GDP的水平是平均水平的10.5倍,上海平均水平是最后人均GDP五个省的总和。低于平均水平的省份远远大于高于的省份,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四、财政均等化现状分析。人均财政收入方差系数、人均财政支出方差系数、人均GDP方差系数,说明转移支付起了一点作用,支出了方差系数小于收入的方差系,分税制改革的两个目标达到了。中央政府占全国的比重、整个财政占GDP的比重目标达到了。分税制改革以后,对人均财政收入、支出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有些使问题更加严重了。也就是说,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央收支比在实行分税制后就超过1,说明中央政府已扭转了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但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纵向不均等十分突出。

  五、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分析。政府转移支付有三个部分:一部分税收返还。税收返还是很重要的手段,这是与经济有关的。中国东部得到税收返换的30%,西部占税收返还的22.5%,因此中央的财政税收返还是不均等的。第二部分是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最主要的手段。一般占当年整个比例的2.3%,这是对均等化效果最有作用的一种形式。第三部分是专项转移支付。量大、面广、结构复杂、规范化差,有一些不合理的补助项目。形成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激战,不利于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它的影响还需要检验。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的影响,如果说转移支付主要是税收返还的形式,这个政府财政努力是发展经济,属于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话,财政努力的目标就不一样了。

  我还想说两个问题,站在经济学立场上。秦晖教授的问题我都是同意的,经济学比较反对福利国家,主要是说福利从哪里来,福利就要交税,税在经济学上是不好的东西,税重了之后,整个产品的价格会上升,老百姓的收入少了,如果税少了,留给老百姓的就多了。这个需要讨论,如果说拿了老百姓的税再分配的话,如何分配,分配多少。

  另外一个问题是公共品,经济学认为公共品是很少的,我们要引入一个混合服务的概念,讨论私人服务于公共服务一定要引入混合服务的概念,私人部分多少、公共部分占多少,一定要引入这个概念。服务有公共的,有私人的。

今日热搜
热点推荐:
做账报税
做账报税私教班第十一季
加入会计实务交流圈

微信识别二维码

扫码找组织

回复:资料包

立即免费获取

有奖原创征稿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