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审计师辅导:审计程序一
审计程序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一方面,可以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依法审计,保障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
一、国家审计的审计程序
国家审计程序通常包括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四个阶段。(会区分不同阶段的任务)
(一)制定审计项目计划阶段
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机关在每个审计工作年度开始之前,对计划期内的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做出的统一安排。
1.审计项目计划的组成
(1)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
(2)自行安排项目。
(3)授权审计项目(上级授权下级)。
(4)政府交办项目。
(5)其他交办、委托或举报项目。
2.审计项目计划的内容及管理
审计项目计划由文字和表格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的内容包括:上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完成情况;本年度审计项目安排的依据和指导思想;审计目的;完成计划的主要措施等。表格部分的内容包括:审计项目名称、类别、级别和数量;完成审计项目的时间要求和责任单位;被审计单位名称及其主管部门和所在地区等。
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是指审计机关对于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协调和调整,以及对于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报告、检查和考核等。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审计署负责管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和署本级的审计项目计划,并负责指导全国审计项目计划的管理工作。
3.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
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中确定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的,应当自确定之日起7日内告知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企业、金融机构。
4.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
如果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时,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经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
5.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检查和考核
报告的内容主要有:计划执行进度和计划执行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措施、建议等。
如果是由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则审计署各有关专业审计司、署派出机构和省级审计机关应分别于每年10月和次年4月向审计署提出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综合报告。
(二)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是指从审计机关根据审计项目计划所确定的审计项目,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到制定审计方案,并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初步调查与评价的这一段时间。
1.成立审计组,并组织审前学习和调查
成立审计组时,应注意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人员素质。
(2)保持连续性。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审计分工应相对稳定。
(3)严格遵守回避制度。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凡是与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均不得进入审计组。
2.编制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工作方案是审计机关为了统一组织多个审计组对部门、行业或者专项资金等审计项目实施审计而制定的总体工作计划。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为了完成审计项目任务,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处理审计报告全部过程的工作安排。
3.发出审计通知书,提出书面承诺要求
审计通知书是审计机关通知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的书面文件,是审计组执行审计任务、进行审计取证的依据。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安排,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
承诺要求:书面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相关情况做出承诺。审计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还应当根据情况,随时向被审计单位提出书面承诺要求。被审计单位要对其做出的承诺承担责任。
4.进入被审计单位
报送审计,则审计组不进入被审计单位。
5.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与初步评价
初步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设置的健全性和合理性两个方面。
由于对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实施阶段内部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一般说来,经过初步评价,如果认为控制系统正常,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预防、发现或纠正重大错报或漏报,审计人员则应适当降低控制风险的评估水平,并根据所确定的内部控制测试范围,转入内部控制测试。但如果认为内部控制的设置极为有限,或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不宜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则审计人员可以不依赖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不对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测试,而直接转入实质性测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