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审计师辅导:审计程序三
二、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
(一)制定年度审计计划
年度审计计划一般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制定,应当报组织适当管理层批准后施行。
(二)准备阶段
1.确定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和漏洞的严重程度。在考虑重要性时,应当结合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规模、经营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考虑。
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偏离事实的可能性。
2.编制审计方案(同国家审计)
审计方案一般由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报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后施行。
3.发出审计通知书(同国家审计)
(三)实施阶段
1.测试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效果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参与组织内部控制的建设,但是内部审计人员不能负责内部控制制度的决策及实施,以免独立性受到影响。
2.获取审计证据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收集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充分性是审计证据数量上的标准。相关性、可靠性是审计证据质量上的标准。
3.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四)终结阶段
1.编制审计报告
2.分级复核审计报告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提交审计报告前,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检查,以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
3.后续跟踪
后续跟踪是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后,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作的审查。
三、社会审计的审计程序
社会审计的审计程序由准备、实施和终结三个阶段组成。
特点:一是由于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因此社会审计通常不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二是由于社会审计组织不具有行政处理处罚权,因此社会审计在出具审计报告后,不做出审计处理处罚的决定。
(一)准备阶段
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对审计风险做出评估,并结合自身承受力,就是否可以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委托做出决定。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订的,用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它也是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文件。
3.编制审计方案
编制审计方案时应当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2)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3)初步执行分析性复核。
(4)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
(5)初步评估审计风险。
(6)编写审计方案。
(二)实施阶段
1.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2.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检查、监盘、观察、询问、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技术方法,获取所需要的审计证据。
如果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手续后,仍无法获取所需的审计证据,则注册会计师应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种意见类型
无保留意见:
保留意见:小错误,小范围受限制
否定意见:大错误
无法表示意见:大范围受限制
3.重新确定重要性水平
由于在项目审计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往往会获得许多有关审计项目的意外信息,并且经常会受到许多诸如审计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重要性水可能会变化。
(三)终结阶段
1.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普遍采用的是主任会计师(所长或指定代理人)、部门经理(或签字注册会计师)和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的三级复核制度。
2.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经会计师事务所签章后,即可报送委托人,无须经其他单位审定。对于审计结果的处理和做出何种处理决定,以及对决定的监督执行,也完全属于委托人的事情,与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无关。注册会计师应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建立审计档案
审计工作底稿归类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加以分档保管。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