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成本可控可制
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一篇题为《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的理论,认为成本在本质上是一种函数,是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自变量)合力驱动的结果。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驱动着成本,或者说成本的动因有哪些呢?传统上把业务量(如产量)看作是唯一的成本动因(自变量),至少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而把其他因素(动因)撇开不论。按照这一成本动因思想,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基于这一认识,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这虽不失为成本管理的有效思路。然而,业务量并不是驱动成本的唯一因素。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除驱动成本的客观因素外,企业成本也会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的驱动,即成本函数可表示为:成本=f(客观动因,主观动因)。正因为人具有最大的能动性,人为的主观动因也应是驱动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工人之间以及工人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主观因素,因而也可将其视为成本的驱动因素。从成本控制角度看,人为的主观动因具有巨大的潜力。实践表明,责任会计中对成本中心、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的研究分析,对于改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应树立基于多动因理论的成本管理观念。这种建立在成本动因分析基础上的成本管理观念,往往可诱发产生出企业成本管理的崭新思路和有效举措。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它最主要的有两个目标:
一个是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另一个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一般的企业会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进行成本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的投入,特别是固定成本。另一个是开拓市场,扩大业务市场或增加新的业务订单,进而赚取其中的最大差价来实现目标。
因此在实际的质量管理成本当中,主要考虑的方面有这么四个:
首先是“预防成本”方面,在这个成本上主要包括了在品质工程、产品质量控制活动、相关的质量会议、新产品的评审、相关的培训等活动所产生的费用成本。
其次是“鉴定成本”方面,这一方面是在原材料进货检验、在制品的过程检验、产成品的出厂检验、还包括在这些过程中所使用的检测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折旧以及在检验过程中产品的相关损耗等费用成本。
再次是“内部失败成本”方面,它主要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因产品质量不良所发生的费用,他包括了返工、返修、降级、报废和发生产品质量不良造成的生产停工所涉及的“直接”与“间接”损失等费用。
最后是“外部失败成本”方面,这一方面则主要是在处理客户抱怨及其它相关售后服务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客户投诉处理中的折价、质量不良产生的赔偿、保修期内维修的零配件成本和其它服务活动的费用等等。
在以上谈到的这四个方面的成本,很多企业会因为对事先“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不可确定性而减少对这一成本的投入,并把其产生的成本费用归结于“内部”或“外部”失败成本。其实在“成本”的统计或核算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隐性”成本,它很难统计,并且其成本相对较小,如果花费很大的人力成本去统计,反而增加了实际成本,即便统计出来了对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而言不产生或产生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因此,个人认为对企业成本的统计只要把握主要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上下的“预算”浮动范围即可,因为市场在不断的变化,企业也同样在变化中生存。只要抓住“变动”中的主体,抛掉前进中的“包袱”,企业才有可能比别人跑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