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
资产负债表固然有其上述重要作用,但是其局限性也不能视而不见。一味迷信反而会走向反面,贻误决策。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四点:
(1)资产负债表是以原始成本为报告基础的,它不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现行市场价值。
因而表中信息虽有客观、可核实之优点,然而,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账面上的原始成本与编表日的现时价值已相去甚远。例如,10年前购入的房屋,价格已涨了好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报表上仍以10年前购入的成本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陈报,难免不符合实际,削弱对报表使用者的作用。又如账面上已资不抵债的企业,在清算时,有可能不仅债权人能收回全部债权,而且所有者在分配剩余财产时还能有所收获等等。此类事例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
许多会计工作者纷纷指出原始成本信息在通货膨胀时期的种种缺陷,提出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清算价值等计量属性取代原始成本,或者用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原始成本会计信息作为原始成本信息的补充,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货币计量是会计的一大特点,会计信息主要是能用货币表述的信息,因此,资产负债表难免遗漏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重要经济资源和义务的信息。
如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人数、知识结构和工作态度),固定资产在全行业的先进程度,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如退休金和职工家属的医疗费支出)等等。诸如此类的信息对决策均具有影响力,然而因无法数量化,或至少无法用货币计量,现行实务并不将其作为资产和负债纳入资产负债表中。
(3)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包含了许多估计数。
例如,坏账准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分别基于对坏账百分比、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等因素的估计。此外,诸如预提修理费用,或有负债等均需估计。估计的数据难免主观,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
(4)理解资产负债表的涵义必须依靠报表阅读者的判断。
资产负债表有助于解释、评价和预测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和经营绩效,然而此表本身并不直接披露这些信息,而要靠报表使用者自己加以判断。各家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可能完全不同,所产生的信息当然有所区别,简单地根据报表数据评价和预测偿债能力以及经营绩效,并据以评判优劣,难免有失偏颇。所以,要理解资产负债表的涵义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负债表信息本身,而要借助其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