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首页 > 会计实务 > 财务主管 > 内部控制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缺失及改善的几点思考

来源: 任永盛 2009-08-19
普通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在即,然而由于我国公司制企业改制不彻底,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动力不足,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有鉴于此,笔者就其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以加快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促进企业规避财务风险。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失风险;完善发展

  最近,财政部、证监会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制度上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实施内控提供了政策依据,有利于企业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并增强投资者信心。对内控的目标是:企业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经营效益和效率;可持续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最核心目标是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系统化地建立一套风险管理体制,从而识别影响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并对那些会影响企业达标的风险进行监控及管理,然而,由于现在企业的公司结构治理,内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以分析找到完善的方法。

  一、内控缺失主因源于转轨不到位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旨在尽快提升上市公司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促进公司治理更加规范。在公司治理的问题上,所有良好的愿望,最后必定需要公司的自觉行为才能收效。 公司治理到位,核心的问题是内控机制的建立。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公司还没有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虽然原因很多,公司制改造或转变为上市公司,转轨不彻底是重要因素,对公司内控问题认识不到位,公司内控机制建立的时间和市场要求相差太远。

  为什么如此?首先是大多数上市公司脱胎于原体制,在股权问题上一股独大没有完全改观,导致公司决策权虚位,有的公司成为大股东提款机,公司建立内控机制不但没有动力,也没有可能;其二,公司还没有完全从行政管理的体制中剥离出来,原体制上下级管理的模式,依然在公司上市之后产生效用,给公司的发展产生致命损伤。我国上市公司中出现复杂的关联交易,甚至难以厘清的复杂的股权关系盖出于此。其三,上市公司的考核机制没有完全跟上转轨后公司作为公众公司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导致一些公司漠视公众公司的性质,缺乏建立内控机制的内因。其四,我国行政机构多头管理公司,使公司监管经常简化为信息披露管理。所以,我国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完善公司内部股权制衡机制。

  以上问题若不解决,公司内控难以到位。治理上市公司不仅依靠定条例、出规章,还要坚持深化公司体制和机制改革,不解决这些深层问题,公司内控必然流于形式。

  二、内控缺失是风险发生的最大诱因

  由于缺乏预防机制,风险发生通常都是由监守自盗造成的。发生风险最主要的原因是内部控制的缺失。即使风险预防与侦测是源于监管需求,且已经实施,但“人的因素”仍然是绝大多数风险事件的根本所在。运用实施内控、防范风险所获的经验,能协助董事会、高级主管以及其他有责任管理风险的相关人员尽早地预防和发现风险。

  关注内控的有效性以及实施,覆盖整个组织的风险策略能使企业的信心提升,确信其内控环境能充分地甄别组织内的风险。在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产品市场中,导致风险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松懈的内控是导致风险的最主要原因,雇员与第三方共谋是他们所在的组织发生风险的最常见的原因,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是公司风险的根本原因。

  要求企业确保内控措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风险预防、风险侦测以及风险反馈而言,战略进程是最关重要的。该进程始于对公司内控有效性的评估,创建便于员工举报不当行为的文化氛围,开发完善的内部审计监控体系,对风险持续进行审计以及IT支持技术的运用。良好的企业内控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错误和风险,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如果内控未被有效执行,则无法完全避免风险发生。

  三、内控存在实施障碍

  用内部控制来提升企业价值已经成为全球化趋势,过半数公司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内控机制,但仍有很多上市公司尚未建立内控机制,或者存在各类实施障碍。调查显示,不少上市公司并没有相应地加大其对实施内控机制的投入,过半数的公司存在企业高层对内控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监督考核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内控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

  四、内控制度的建立及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包括以下三项内容:首先,控制制度要确定企业内部行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拥有的职权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据以确定他们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控制制度要明确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手续;最后,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明确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的方式,相互之间能否形成制约关系,每个人员是否置于他人的监督之下。公司整章建制和职能的完善,则构建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法律保障体系和企业内控制监督机制。企业法律顾问与财务、审计、职工民主监督共同构成企业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的四大机制。加强企业内控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以事前防范为主、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为辅的企业经营风险保障体系和法律监督机制,从体系建设到机制创建达到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融汇于会计制度与其他企业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业务事项,就需要有相应的控制制度给予制约。

  (一)是直面内部控制标准

  内控的推出,作为中国企业,必须执行,这是一个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应尽义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现在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就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项具体措施。

  ( 二)是未雨绸缪,成立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员制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自觉制订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一旦内部控制标准开始执行,就将很快适应新的形势。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

  ( 三)是让内控真正帮助企业自身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不应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当作负担,而是作为一个改善企业业绩的契机,这样反而会真正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当务之急是企业需要从自身的实践层面出发,树立正确的“内控观”。内部控制体系不是对现有企业管理体系的推倒重来,更不是独立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的另外一个体系,而是对现有管理体系的整合,是对企业现有管理体系职能的强化。内控要融入企业现有管理体系中去。

  (四)是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转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行同虚设。同时要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

  内控只是企业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而不是企业的目标,但与目标有着一致性。要改善现有的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借助于内控体系。完善的内控体系是改进管理的手段;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能控制风险、消除弊端、保证信息质量、提高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如果企业能把内控看成自己的内生性需求,真心务实去利用这把利剑,将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反之,只是作为一种应付监管的虚化形式,只能白白增加企业的成本,很可能会割伤企业自己。

  内控文化的培育至关重要,当内控成为中国企业一种正常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时,中国企业就能从整体上真正享受到这把利剑带来的利处!内控的最终形式是企业没有(必要再设立)内控组织!

  【主要参考文献】

  [1] 吕玉梅.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建企业内部控制. 技术经济, 2007,26卷,(05).

  [2] 朱灿明.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 人民邮电报,2004-12-16.

  [3] 罗申,刘忠福.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312).

责任编辑:小奇
0 0 0
全部评论(0打开APP查看全部 >
今日热搜
热点推荐:
做账报税
做账报税私教班第十一季
加入会计实务交流圈

微信识别二维码

扫码找组织

回复:资料包

立即免费获取

有奖原创征稿
0
55
0
0
评论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