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讨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职能时,强调审计监督的多,而对其服务职能涉及的较少。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除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好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和作用,使内部审计由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
【关键词】内部审计;服务性;思考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通过的内部审计新定义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洞察企业风险,帮助企业实现目标。新定义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要求发生了转变,不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人员是一种监督者的身份,而更多地强调他们要帮助管理者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起到服务企业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所在的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也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要准确定位,要在监督单位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审计和评价单位经营的效益性,进行事前控制。为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单位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在这种环境和要求下,内部审计服务性放在了重要地位。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是指审计工作应立足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为单位管理和效益服务,并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的一种内部审计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更趋于和谐,其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查账向单位经营管理的各方面拓展,突破财务领域,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为主导,以审计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风险性为重点,以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为核心。这是内部审计服务性的主要特征。
一、内部审计服务性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科,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这种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管理的—个职能部门,一方面不具备独立性,其审计结果也没有强制性,如果审计部门一味地强调审计监督,强调查错防弊,总是事后算账,将自己凌驾于单位之外,这样就会使内部审计的路越走越窄;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定期开展的财务稽核实际就具有财务审计的功能,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内部审计机构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准确定位,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对被审单位的服务,以服务为导向,拓展审计领域,以防范风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为目的来开展审计活动,建立服务性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二、内部审计中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内部审计在强调服务职能时,并未否定其监督职能。审计的本质是监督,监督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内部审计监督包括对法律法令、公认会计准则遵守情况的检查督促,但更多的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对本组织、成员是否遵循单位内部的方针、政策、程序、制度及履行其职能的监督。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为本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服务,为提高经营效益,实现单位最高目标服务。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并不是削弱审计的监督职能,而只是对监督的出发点和方式的转变。通过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监督职能的到位又可从全局意义上促进单位健康、良性发展,也就实现了其服务职能,从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三、如何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
内部审计能否发挥其职能,促使单位加强管理,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和质量、领导的重观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综合手段,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内审人员应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内部审计不仅要监督本单位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而且要提高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层次上来,能够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为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将自己置身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之外,俨然以国家监督员的姿态来开展工作,而应将自己视为本单位管理职能部门的一员,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
非审计人员中单位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转变尤为重要,领导是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现代内部审计是促进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要改变那种内部审计是国家的要求。是一种例行公事的错误认识,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是本单位内部管理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部分被审单位对内都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把内部审计仅仅看作是来查问题、挑毛病的,因而在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和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方面重视不够。内部审计不具有强制性,如果这种观念不改变。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发挥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改进审计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单位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单位内部管理,规范其各项财务收支行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根据这种定位,衡量内部审计工作成效的标准,也主要应看其在定位点上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不能单纯地看啬出了多少违纪违规问题和多少违纪违规金额。事业单位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所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向本单位的领导提出决策依据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立足于帮助,使之改正或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恰当作出处理和给出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只讲监督不讲服务。也不能只讲服务不讲监督: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三)转变内审工作重点,为提高单位效益服务
内部审计要紧紧围绕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和对单位效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和影响,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除了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项目。
1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检查和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并通过科学的测评方法找出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堵塞制度漏洞,为完善内控制度服务,防患于未然。
2 绩效审计。主要指在对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审查其在履行职责时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的专项审计行为。与一般审计指向钱是怎么花的不同,绩效审计重点是考量花钱的效果,扩展来讲就是对经营行为全方位的效果评价和分析。
3 决策评价审计。主要是以监督经济决策权、评价决策效益性为主线,加大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过程的审计,追踪决策执行结果,分析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决策结果是否正确有效,促进领导干部科学执政。
4 经济台同审计。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和终结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的活动。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合同审计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可以完善合同条款,避免经济纠纷。强化单位内部控制,加强相关业务部门的责任,维护单位合法权益,预防经营风险,使合同得以正确履行。
针对以上四类审计项目,具体到建设系统来说,一是要以基建工程建设的备相关方面为重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包括建设规划的可行性、年度预算的安排、资金的筹措和分解、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设备的采购和供应、小型基建的工程审计等,力求决策合理、降低造价、节约投资。这就涉及到决策评价审计和经济台同审计的内容。二是在绩效审计方面则要以当前公司改组改制为重点,深入调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和问题,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产质量。三是要以经营目标为重点,开展以防范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以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增加单位价值。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目标。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学习和培训、开展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不断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等途径,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新形势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内审人员结构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审计人员不仅要包括财务会计人员,还要有工程、计算机、企业管理等各种专家。要解决内审人员结构单一的问题,首先就是要丰富内审部门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其次就是设立内审人员专家库。
2 内部审计人员应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内部审计人员要成为风险管理的专家,就应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具备放大思维。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调查和测试,应了解影响本单位主要经营活动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总结与发展思维模式,能够以小见大,帮助单位识别各类风险。
3 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交流技巧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技巧,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计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被审计对象的抵触,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影响,探讨改进措施和可行性。这种关系可以使被审计单位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威胁。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深入调查,发现问题。并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