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原材料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成本是一个价值范畴,是用价值表现生产中的耗费。广义的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支出的各项耗费之和,它包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劳动报酬的支出,固定资产的折旧,机物料、低值易耗品的损耗等。而科学地进行大宗原材料的采购,是企业进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那么如何在大宗原材料的采购上做大文章,使企业在采购方法、采购数量、采购价格上做到既不影响正常生产,又减少资金占压,还尽可能防止采购舞弊行为呢?现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一、采购方法的选择与控制
(1)采用公开市场采购。公开市场采购是指对于市场上所有生产商公开价格采购的一种采购方式,他是在完全公开市场化的采购环境下,根据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商品价格的自我调节功能而最终取得商品的采购价格。这种采购方法的优点就是:他是在纯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下,采购商可以货比三家,择优采购,采购价格一般不受政府价格指导或垄断企业的控制。但他也有一定得缺点,那就是:很可能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影响商品的供求关系,从而导致采购价格偏离价值,造成生产成本超出预算范围而降低企业的获利空间,不过这种现象一般都是暂时的,随着商品价值的回归,采购价格会回到市场化的正常轨道上来。
(2)运用招标采购。招标采购是指面对竞标人寻求价格的一种采购方式。竞标人为了在采购商面前中标,会在价格、数量等方面尽可能吸引采购商的眼球,把其他竞标者排挤出去,这样无形之中就压缩了竞标者的利润空间,从而使采购商从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招标采购的最大优点就是利用竞标者的相互竞争排挤从中受益,但他也有一定的弊病,那就是竞标者为了最终中标,会盲目跌价,一旦中标后,又会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在产品质量方面大打折扣,从而使采购商蒙受损失。也有的竞标者为了利益共存,私下签订联盟协议,共同抵制价格下调,从而使采购商失去招标采购的意义。
(3)议价采购。议价采购是指买卖双方通过谈判的方式对采购价格、采购质量和采购数量等方面进行拉锯磋商来达到采购目的的一种采购方式。有的议价采购为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他要求采购商就有关采购事项不少于三家以上供应商进行谈判,最后按符合规定的成交标准确定供应商,这种采购方式政府采购运用较多。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采购商朝着目标供应商进行一对一议价。采用这种采购方式的采购商和供应商一般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或特殊原因:有的情况是采购商或供应商在同行业中所占市场份额举足轻重,甚至处于寡头垄断地位,使得自己在谈判桌上有很大的优势和自动权,迫使另一方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一方要求另一方协商议价也是无奈之举。还有的情况就是供购双方存在多年的长期供求关系,双方比较熟悉了解,商业信誉较好,当一方出现经营困难时,为了度过难关,会要求对方在价格、数量等方面通过议价做出让步,而对方为了长期利益共存,很可能同意议价协商,最后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议价采购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是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决定采购价格,背离了正常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对局外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而言有失公允。
(4)集中采购。集中采购是指采购商在有充分采购资金的前提下,对原材料进行大批量的采购。使用集中采购的采购商一般都对未来原材料的价格和本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都有一个很好的分析预测,把握住了市场价格运行的命脉,通过详细的比较计算,对集中采购能够获得的利润空间与占用大量资金而丧失的机会收益之间做出利弊权衡,而最终决策是否对原材料进行集中采购。采用这种采购方式的采购商一般企业规模较大,有自己的市场信息预测部门,对本企业的上下游产品供求关系的信息能够及时获得并分析推理预测。这种采购方式存在很大的采购风险,一旦对原材料市场价格预测推算不准,企业不但没能获得超额利润,还将占压流动资金,使得存货周转缓慢,营运资金链断裂,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行。所以采用这种采购方式一是要求采购商对市场预测有很大的把握,还需要决策者有一定的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
(5)联合采购。联合采购是指同行业的若干家采购商联合起来,通过数量上的优势对采购价格取得主动权所采用的一种采购方式。联合采购的本质优势就是以量优价。但这种采购方式也有一定得局限性,那就是要求所有采购商必须对采购价格、采购质量、分配数量、运输方式(特别是针对一些堆状物、液态物等难以运输的原材料)等达成一致意见,若彼此之间对采购细节产生分歧,很容易使得合作各方不欢而散。
除以上采购方式外,对大宗原材料的采购还有很多方法,如询价采购:是指一般只考虑价格因素,向多家供应商发出询价单,对一次性报出价格进行比较,来确定供应商的一种采购方法;还有无选择采购:即单一来源方式采购,是采购商向唯一供应商进行采购的方式;定价采购:指规模很大的采购商拥有定价权定价的方式进行采购;还有指标采购、应急采购、比较采购等等,在这里就不再详细阐述了。
二、采购价格的控制。
(1)规定采购价格。规定采购价格是指企业根据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和销售成本情况,在规划好自己产品毛利率的前提下,倒推出自己原材料采购价格区间,对采购员采购价格进行硬性控制,超出价格不予采购。这种控制采购价格的方法一般情况指标较硬,弹性较小,易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因此他比较适应于一些短、快、灵的中小企业甚至是合伙或个体企业运用。
(2)规定采购渠道和供应单位来控制采购价格。这种采购价格的控制一般主要动机是尽可能的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有的是从生产商一步到位,尽量将价格控制到最低化和透明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采购人员的徇私舞弊。规定的采购渠道和供应单位一般都与采购企业保持良好的供求关系和较好的信誉记录。双方比较了解信赖,中间采购过程透明规范,没有差错。
(3)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采购风险。随着资本市场与实物市场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加深,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采购风险是控制价格波动变化的一种较好的办法。金融衍生工具是从基础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他一般包括远期合约、期货、期权、金融互换等。相当一部分金融衍生工具被金融企业和投资公司所运用,也有一些做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而企业在采购大宗原材料方面,主要是利用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套期保值是指在现货市场某一笔交易的基础上,在期货市场做一笔价值相等、期限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交易,以达到保值的目的。因为采购商都不希望原材料在未来时间内价格上涨,所以都做多头套期保值者。例如:某企业原材料的价格如果控制在1000元/吨时,企业正好处于盈亏平衡点,所以采购单位当然不希望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采购价格高于1000元/吨,此时假设企业所需原材料在现货市场上t1时间内买入价为950元/吨,但该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存货已满等各种原因,无法在t1时间内买到,但又担心在以后未来时间内价格上涨,所以同时在期货市场以960元/吨的价格买入在t2时间到期的期货合约一份。在t2时间时,该原材料在现货市场的价格不幸真的涨到了1000元/吨,该企业为了正常的经营,又不得不以该价格购入,同时又以1010元/吨的价格将买进t2时间到期的期货合约卖掉。从此例子可以看出t2时间买入现货比t1时间多支付了1000-950=50元/吨,而在期货操作中对冲盈利了1010-960=50元/吨。在现货市场上企业采购原材料多支付了50元/吨,而在期货合约中又盈利了50元/吨,通过期货合约的套期保值功能,该企业真正做到了规避原材料采购价格风险的作用。当然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基差、交易费用等因素,亏损与盈利不大可能完全相等抵消,但这比原材料价格变化浮动要小的多。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
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逐渐聚合,在到期日基差几乎接近于零,两价格大致相等,如果价格不一致,会引发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投机套利的行为,众多交易者低买高卖,这样就大大缩小两市场间的价差。由此可见,在某段时间内,同一品种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走势基本保持一致,一旦保值者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了与现货市场相反的头寸,则无论市场价格朝着哪一方向变化,均可规避风险,实现保值。
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采购风险,的确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实际的操作与运用中,金融衍生工具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在期货市场上挂牌交易的期货品种数量有限,有相当多的企业所采购的原材料在期货市场上根本没有这个品种,使得企业无法运用。目前我国的三大期货交易所分别为郑州期货交易所,主要是交易小麦、棉花等品种;大连交易所,主要交易品种为大豆、豆粕等豆类品种;上海期货交易所,主要交易品种为金属、橡胶、燃料等。可见商品期货市场的品种还相当有限,有的企业根本就无法在场内进行交易,所以有的企业不适用此法。但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会有更多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大有用武之地。
三、采购数量的控制
在采购大宗原材料的过程中,除了采购方法和采购价格比较重要外,采购数量的多少也是进行原材料采购的重点控制内容。在采购数量上加以控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采购数量较多,占压资金较多,存货周转较长,同时还会增加原材料的储存成本,采购数量较少,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生产,增加短缺成本,同时还会增加采购次数,增加采购费用,那么如何在采购数量上加以控制,在量与费用之间做到恰到好处呢?有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讨论。
(1)充分利用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实际上就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一般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之所以充分利用商业信用,主要是考虑采购大宗原材料的占压资金问题,而在采购大宗原材料时,要尽可能在双方信用范围内,延长采购原材料的付款期限,以达到少占压采购资金的目的。这样无形之中就缩短了资金占压时间,提高了资金运用效率。从本质上而言,商业信用是基于主观上的诚实和客观上对承诺的兑现而产生的商业信赖和好评,供销双方一般彼此了解信赖。但是商业信用也有其弊端:即商业信用由于缺乏社会的现实基础,没有相应的理论证明其合理性,没有制度的支持缺乏合法性,它处于自然的失范状态。商业信用具有非恒定的独占性,也就是说,它会随着商事主体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处于一种变化的过程中,企业的不善经营和频繁的非诚信行为,完全有可能因此而降低甚至丧失商业信用。
(2)运用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经济订货批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的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采购数量。即我们在采购大宗原材料的过程中在采购次数、采购费用与储存成本之间的利弊权衡。
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得知,当进货费用与相关储存成本出现交叉点时,即Q点处,存货总成本最低,此时的进货批量就是经济进货批量。
现在我们假设原材料的全年进货量为A,每次进货费用为B,单位原材料储存成本为C,单价为P,则经济进货批量Q=也就是说,当每次的进货量为时,采购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最小。但在实际采购过程中,供应商为了多鼓励采购商大量采购,会在采购数量达到一定的数值时,给予适当的价格折扣,这就要求采购商在原有的最佳经济订货批量的基础上,重新作出决策。
当没有价格折扣时,采购总成本为:T=A*P+A/Q*B+Q/2*C
当价格折扣为N%时,采购总成本为:
T'=A*P*(1-N%)+A/Q'*B+Q'/2*C
其中Q'为供应商要求的享受到价格折扣时的采购量。
当T≤T'时,我们就选择Q为最佳进货批量;
当T>T'时,我们就选择Q'为最佳进货批量。
运用经济订货批量模型来决策原材料的采购数量,主要是考虑进货费用与储存成本的最小化,其具体运用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才适用的,具体表现为:(1)企业一定时期的进货总量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2)存货的耗用比较均衡(3)在假设不存在缺货的前提下等等。
(3)运用订货点法
订货点法指的是:对于库存的原材料或配件,由于生产加工的原因会逐渐减少,当库存量降低到某一预先设定好的警戒点时,即开始发出订货单来补充库存,发出的订单所采购的原材料刚好到达仓库来补充前一段时期的消耗,此一订货的数值点,称为订货点。也就是说根据保险库存的量来决定采购数量和采购时间。他一般可以分为定量订货法采购和定期订货法采购。定量订货法采购是指预先确定一个订货点和一个订货批量,然后随时检查库存,当库存下降到订货点时,就发出订货单,订货批量的大小每次都相同。定期订货法采购是指预先确定一个订货周期和一个保险库存水准,然后以规定的订货周期为时间段,周期性地检查库存,按期发出订货单,订货采购量的大小每次都不一定相同,但采购间歇期相等。订货点方法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大规模生产环境下原材料需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是,由于顾客需求不断变化,产品以及相关原材料的需求在数量和时间上往往是不稳定和间歇性的,这使得订货点方法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可见他的有效运用,也是有前提条件的。
综上所述,在采购大宗原材料的过程中,无论是采购方法、采购价格还是采购数量上的控制,他们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相互牵制的。上述任何一个原材料的采购控制方法,都需要企业决策者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控制重点倾向来最终做出判断,当然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范围及适应条件。就要看你的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控制的重点和目的是什么?企业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求决策者因时、因地、因势制宜,果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