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来源: 王清霞、马玉敏、康乃侠
2003-05-23
普通
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人类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控制活动则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是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到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或因发展需要而拟定的标准,对属下的工作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或避免因浪费、管理不当等因素而遭致损失,或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发展的需要,配合组织完成任务,使企业各项作业有条不紊,且更经济有效地运行,以促使企业各项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内部控制的功能
由于内部控制具有维护企业财务安全,降低成本,避免资产损失,当好管理者的助手和参谋的特征,因此,内部控制具备以下四种功能。
防护功能:内部控制是以计划目标为依据的控制,内部控制对计划的鉴定与分析,使计划更加正确可靠,更有利于制约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因素。
调节功能: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的一种职责,内部控制是为了制约标准的执行与平衡偏差,因此,控制的全部工作应包括设计标准、衡量差异、提出分析、采取措施、协助业务部门使其执行结果符合标准,以达到实现监督考核与制约的目的。
反馈功能:由于内部控制一般采取闭环控制方式,有利于各种管理信息的反馈,因此,对管理目标的执行、差异存在的状况、应采取的措施等能够及时准确的报告给有关管理者,有助于企业各项计划、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执行。
参谋助手功能: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是专职综合性经济监督机构,应能掌握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决策,随时了解经营工作的总体部署、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围绕调控中的热点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监督和协调经济管理各部门、各环节,使其更好的履行职责,并注意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是企业经营成败的一个关键,其主要作用有:
统合作用:在一个企业中,虽有不同的作业单位,但要达到经营目标,必须全面配合,以发挥整体团队作用。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定及有关信息、报告等作为基本依据,以实现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
制约与激励作用:内部控制着眼于各项业务的执行是否符合企业以及既定的规范标准,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活而有序,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管理活动能发挥制约作用;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并可以稳定员工的工作情绪,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作用:内部控制要重视制度设计、控制原则的应用,了解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动态,及时发挥控制的影响力,使之扬长避短,如期达到管理目标。
三、内部控制的标准
内部控制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审计的需要,而是在管理上,为履行其责任所必需。衡量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其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财产的安全及资源的有效使用。内部控制应有保证财产安全和充分利用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的规定,以免因有意、无意的错误而造成损失浪费。
会计及记录、财务及其他信息的可信性与可靠性。内部控制首先要有可信的各种记录,有了各种可信记录,才能及时地提供可靠的管理情报,为企业决策者和有关部门领导提供计划、资金投放等可靠的决策依据。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意外风险。预防和发现差错及违纪行为。外部审计能够查明已经发生的差错及违纪行为,但不能预防其发生。对差错和违纪行为的预防和发生,则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
保证授予的任务圆满完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就在于各级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满意地感到它所部署的任务已得到恰当履行,没有发生失职行为。
保证法定责任的履行。法定责任是通过立法赋予的,内部控制应能帮助管理人员不断适应这种责任,并对不负责任的行为加以追究。
一、内部控制的功能
由于内部控制具有维护企业财务安全,降低成本,避免资产损失,当好管理者的助手和参谋的特征,因此,内部控制具备以下四种功能。
防护功能:内部控制是以计划目标为依据的控制,内部控制对计划的鉴定与分析,使计划更加正确可靠,更有利于制约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因素。
调节功能: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的一种职责,内部控制是为了制约标准的执行与平衡偏差,因此,控制的全部工作应包括设计标准、衡量差异、提出分析、采取措施、协助业务部门使其执行结果符合标准,以达到实现监督考核与制约的目的。
反馈功能:由于内部控制一般采取闭环控制方式,有利于各种管理信息的反馈,因此,对管理目标的执行、差异存在的状况、应采取的措施等能够及时准确的报告给有关管理者,有助于企业各项计划、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执行。
参谋助手功能: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是专职综合性经济监督机构,应能掌握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决策,随时了解经营工作的总体部署、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围绕调控中的热点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监督和协调经济管理各部门、各环节,使其更好的履行职责,并注意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是企业经营成败的一个关键,其主要作用有:
统合作用:在一个企业中,虽有不同的作业单位,但要达到经营目标,必须全面配合,以发挥整体团队作用。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利用会计、统计、业务、审计等部门的制度、规定及有关信息、报告等作为基本依据,以实现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
制约与激励作用:内部控制着眼于各项业务的执行是否符合企业以及既定的规范标准,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活而有序,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管理活动能发挥制约作用;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并可以稳定员工的工作情绪,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作用:内部控制要重视制度设计、控制原则的应用,了解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动态,及时发挥控制的影响力,使之扬长避短,如期达到管理目标。
三、内部控制的标准
内部控制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审计的需要,而是在管理上,为履行其责任所必需。衡量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其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财产的安全及资源的有效使用。内部控制应有保证财产安全和充分利用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的规定,以免因有意、无意的错误而造成损失浪费。
会计及记录、财务及其他信息的可信性与可靠性。内部控制首先要有可信的各种记录,有了各种可信记录,才能及时地提供可靠的管理情报,为企业决策者和有关部门领导提供计划、资金投放等可靠的决策依据。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意外风险。预防和发现差错及违纪行为。外部审计能够查明已经发生的差错及违纪行为,但不能预防其发生。对差错和违纪行为的预防和发生,则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
保证授予的任务圆满完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就在于各级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满意地感到它所部署的任务已得到恰当履行,没有发生失职行为。
保证法定责任的履行。法定责任是通过立法赋予的,内部控制应能帮助管理人员不断适应这种责任,并对不负责任的行为加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