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财务管理比较研究
(一)中西财务管理比较分析
可以从宏观财务和微观财务两个层次对中西财务管理进行比较分析。
所谓宏观财务,是指国家为实现其经济职能凭借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权力对企业或部门的一部分资金或创造的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在我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公有制几乎是唯一的所有制形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建立的也是以公有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所以国家始终是所有者和统治者的统一。它一方面以政治权力建立税收体系,一方面又凭借所有者权力建立一套宏观财务体系,可以对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作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西方国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其不具备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不可能建立一套宏观财务体系,更不可能对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作出硬性的或具体的规定;而只能以税法形式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有关宏观财务的内容也包括在税法及公司法中。
微观财务,指企业财务。中西企业财务的差别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财务管理的导向不同,即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观念不同。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西方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标志之一就是完全市场化。当资金筹措、营运、分配都走向市场时,企业财务人员必然要完全摆脱小商品意识,形成全局的、动态的、发展的、战略性的财务观念;必然不仅仅满足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最终目标应该是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力求以合理的资金结构、最少的资金成本满足资金需求,以最优的投资方案争取最大的投资收益。中国企业才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竞争意识不强,不能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局部的、静态的财务观念,因而较少涉及筹资方案的选择、资金结构的优化、股利决策等财务问题,财务人员更注重遵守财经法规、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财务管理的目标还停留在利润最大化。
二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不同。中西企业财务目标的根本差异导致企业的行为差异:西方企业要求持续长期的收益;中国企业行为短期化以追求利润,用短期目标来指导企业的长期经营必然导致财务收缩。因此,西方企业财务形成以长期财务经营目标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和以资本预算、现金预算、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决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财务管理方法体系,所以它与外界有着密切而且直接的联系,是外向型的管理。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受其自主权的限制,仅限于在企业内部挖掘潜力,是内向型的管理,不存在资本预算、筹资决策、投资权及利润分配权,包括的内容主要是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收支管理。不同的财务管理类型导致不同类型的企业,西方企业是开放型的企业,中国企业是封闭型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开始运用西方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但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观念不会立即普遍确立,管理体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内向、封闭的传统形式。
三是财务管理的组织形式不同。西方企业的会计和财务是截然分开的,财务总裁下分设财务长和主计长,前者管理财务机构,负责合理筹资和投资,后者管理会计机构,负责记录、整理和提供财务信息。中国企业的会计和财务机构合二为一,由总会计师领导下的财会机构同时负责财务和会计工作。这是因为“内向型”的财务管理内容与会计核算的内容密切关联,财务处(科)一般以会计工作为主。
(二)中西财务管理差异的原因
中西财务管理差异来自财务管理的不同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主要原因表现在:
1.所有制形式不同。中国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而非西方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私营企业。国家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可以凭借所有者权力支配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中国有一套详细规范企业行为的宏观财务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财务仍然有必要存在,原因在于,如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一样,微观财务与宏观财务有密切联系,对企业财务的宏观管理(如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就是宏观财务的重要内容;原因还在于,无论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都存在对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这也是宏观财务的重要内容。可见,所有制不同,宏观财务的内容、体系有不同。
2.经济体制不同。这是中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差异的根本原因。在我国,不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这段时期,主要由国家负责企业与外界的联系,企业基本上不存在筹资问题,也无权决定投资和利润分配,不可能建立一套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行分配的完善的微观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而只有残缺不全的内向型管理内容,缺乏外向型管理的内容。这种“缺乏”有赖于国家详细周密的宏观财务体系的计划管理进行弥补,因而企业财务管理在营运中没有明显的不足。西方企业没有可依赖的计划管理体制,只能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本或采用各种方式举债,在分析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风险的前提下进行投资决策,在有利于企业竞争发展的条件下自主进行收益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建立开放型的现代企业,这就必须增加“外向型”的财务管理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内外结合的理财型微观财务体系。
3.企业形式不同。中国企业一般没有股份及债券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有少量股份发行,目前形成的证券市场还不完善。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中没有股票及债券的筹集、转让问题,也没有股利政策。而且,大多数企业都是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应按国家有关法规制度执行,因而在税后利润分配方面也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4.融资市场不同。西方企业可以在发展较全面的资金市场中通过各种不同的融资渠道筹集资金,拥有闲置资金的个人或企业也可以在资金市场上卖出。中国企业的资金大都由国家或集体提供,实行“拨改贷”以后,企业从银行贷款也必须报请国家批准,否则很难得到贷款。或者说,企业没有融资的需要和市场,因而企业财务管理有关资金筹集方面没有实质性内容,只需要尽量向国家要求拨款,向银行争取贷款。
5.税收政策不同。财税体制改革以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所得税率为55%,现在降至33%,企业再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之后,能用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就比较少了。西方企业的税负名义上与我国基本一致,但他们享受的优惠较多。比如美国,联邦公司所得税实行三级超额累进税率,其最高税率为34%,再扣除投资减免等抵减项,实际税负较低。我国税收政策尚难从外部环境为建立现代企业创造条件,不利于企业建立利益分配与发展潜力相结合的财务机制。
(三)比较、借鉴、发展
在比较、分析中西方财务管理差异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应思考如何改造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现代财务管理体系。总的说来,中西财务管理的差异从内容上主要分为三大类:
1.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宏观财务体系。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国民经济中占比重最大的必然是国有企业,国家的宏观财务体系有必要相对独立地继续存在。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进行改革和完善,其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宏观调配和经营,并为内外结合的理财型微观财务体系的建立创造外部环境。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明确国有资产界限,量化国有资产,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法人产权制度;(2)健全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法规,完善和强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监督体系;(3)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完善发达的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税收制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自我积累的条件;(4)制订非股份制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政策。
2.关于成本管理的差异。与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相比,我国企业有其特有 的成本费用管理,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内容。它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行为学、决策学等新型科学),形成了现代成本管理模式。成本管理模式的运用,为企业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完善和发展现代成本管理的内容,将其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现代财务管理体系。
3.关于资本预算、筹资投资以及股利政策。这部分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在西方已确立、发展近百年,积累了不少成果和经验。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企业应该成为独立的开放型的现代企业,其财务管理需要增加这部分“外向型”的内容。比如,我们应该制订合理可行的投资政策,既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又保证企业、个人的闲置资金的自由流动;又如,股利政策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隐性流失。
通过中西方财务管理的比较研究,了解了哪些内容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完善,哪些内容需要我们创造更新,哪些内容需要我们借鉴吸收,从而可以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宏观财务管理与微观财务管理相结合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宏观财务管理以国有资产的宏观调配和经营、重大财务政策、财务法规、金融税收制度为主要内容;微观财务管理以企业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组成筹资、投资、股利政策、资本、现金预算、成本管理等主要内容。
在比较、借鉴、吸收的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作为规范市场的手段,市场经济就无法稳定有序地发展。因此,无论是对国有资产的宏观调配、经营及监督,还是对企业微观财务的宏观管理,都必须强调法制化,以立法为基础。其次,要认识到产权明晰是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经营的前提,没有明晰的产权,就不可能对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是否保值增值作出评估,也不可能实现国有资产在社会经济资源中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最后,要认识到财务管理观念只有不断更新,财务管理内容的发展才会走入良性循环,我们要形成全局的、动态的、发展的、战略性的财务观念,否则无法实现真正与国际惯例接轨,也无法达到西方先进管理技术的效果。
我们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比较、借鉴、吸收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与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必然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获得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