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来源:
2004-12-06
普通
利润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建立科学的经营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则是建立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需要,它能充分调动经营行主观能动性、推进资源配置的整合和优化,最终促进利润最大化目标实现。本文从剖析农业银行现行考评工作的难点入手,谈谈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的一些设想。
一、农业银行考评工作面临的难点难点之一
考核财务会计利润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各级行的经营成果,而且多指标考核淡化了利润的中心地位。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把利润作为考核重点是其本质所决定的。然而,商业银行利润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是经营规模、范围以及利率都必须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受制于宏观政策。二是经营过程承担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追逐利润必须以风险防范为前提。三是经营成果表现为投入大多集中在前期,产出或者潜在风险则是在以后若干个会计期间连续体现出来。而我们当期考核的利润是一级法人体制下的财务会计利润,它以会计分期假设和配比原则为基础将银行的产品收入和支出人为作了分期和配比处理,反映的是经营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实质上是一种前期存量和本期增量的混合绩效。显然,这样的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经营行当期增量业绩。
从当前农业银行的考评体系看,上级行对下级行考核的指标有利润、竞争力、风险控制三大类十几项。各项指标并列考核,区别仅在于权重的不同;利润指标虽是刚性指标,却不能主导经营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无法形成中心地位。各项指标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比如吸收高于上存资金利率的存款将减少利润,但从考核结果看增加存款的得分可能还高于利润减少的失分。因此,容易出现为片面追求市场竞争力的考核得分不计成本而牺牲利润;或是片面追求风险控制(资产质量)指标的考核得分而惜贷影响利润水平等问题。同时,现行大部分指标考核的是时点数,忽视了对经营过程(利润的形成过程)的关注,经营行被考核的实质上只是指标本身,而不是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实际业绩。可见,多项指标并列考核不仅削弱了利润作为农业银行经营中心目标的地位,而且不利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难点之二
区域和历史的差异性使各经营行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如何抹平差异性拉平起跑线是考评体系变革的又一难点。
一方面,农业银行发展的历程承担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繁多的政策性功能,特别是几十年来形成的历史包袱(如员工素质低、网点布局不合理、资产质量差、客户层次低等等)成了农业银行改革进程中不堪承受的重负,要"退"、要"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的历史包袱轻重差别很大。历史包袱的处理都必须付出代价,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否则为改革而付出的巨额成本将制约全行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本身具有趋利性流动的特性,使得处于发达地区的经营行筹资成本较低、投放的贷款还本付息较有保证,盈利能力较高,而处于不发达地区的经营行盈利能力自然就较低。因此,区域和历史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以及资金的趋利流动特性,必然导致各经营行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考评办法如果不考虑这些差异性,就不能体现公平。目前,解决差异性问题往往是通过下达计划方式来解决,但计划手段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计划本身是预期的结果,具有浓厚的人为色彩,尤其是计划的下达和调整往往存在着主观性问题,致使个别行处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思考如何拓展业务而是用在向上级部门公关要政策要指标上,因而用计划的办法无法解决差异性问题,考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
难点之三
政策性、全局性因素对各经营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如何避开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影响是现行考评体系尚未逾越的又一道鸿沟。
从政策性因素看,在某个经营考核期间,一旦遇有政策性变动——无论是外部政策变动(如存贷利率调整、税率调整、核算办法改变),还是内部政策的变动(如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调整、历史包袱的消化),都直接影响到经营行的经营成果。如: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紧缩银根或放松银根的重要调节器,无论中央银行利率如何调整,存贷款都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系统内往来资金利率也要定位在存贷利差的合理价位。但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客观上存在着存差行或贷差行,利率的调整对各行利润在各不同时段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从全局性因素看,农业银行实行的是全国一级法人体制,消化历史包袱的情况是根据全局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承受的能力而决定。如呆帐核销、应付未付利息列支、应收未收利息冲减等事关全行经营大局的措施出台,通常是从全局出发制定若干指令性政策措施下达给各行执行;而从局部看,由于所处区域和历史包袱的差异,各经营行承受能力不同,对当年的利润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如果考核利润没有剔除政策性、全局性因素影响,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能真正体现经营行主观努力的经营成果。
难点之四
存量和增量对农业银行经营同等重要,如何正确处理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也是现行考评体系未能破解的难题。
就管理行而言,辖区各经营行业务经营的存量和增量是同等重要的,存量意味着对全辖经营成果的贡献能力,增量代表着经营行发展的潜力和速度。农业银行总行考核时虽已意识到这一点,但存量和增量在考核中所应占有的权重却很难处理好。因为存量大的经营行由于在全辖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使增量不大,但存量远远超过平均数,也稳坐钓鱼台;存量小的经营行,如果增量远远超过平均水平,也能弥补存量小的不足;存量和增量处于中游水平的经营行考核时无从加分,可能就被甩到前两者之后,因而不合理依然存在。
综上所述,农业银行现行考评办法难以真正贯彻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考评结果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行当期主观努力所取得的经营成果,达不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因此,必须加以改革,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
二、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有利于经营行加强内部经济核算、丰富经营内涵和提高经营层次。要通过考评,引导经营行注重利润的形成过程,加强对经营过程的全程计价,不再片面追求经营规模,不再过度追求经营费用,从成本与效益形成过程入手,不断改善存款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增加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以经营行为的理性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二)有利于促进经营行淡化指标观念,强化追逐利润的观念。要使经营行的一切经营行为围绕利润而不是围绕指标转,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市场抓业务搞经营,变以往被动完成各项指标为积极参与竞争、主动加强经营管理、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
(三)有利于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考评体系要充分考虑政策性、全局性因素以及区域和历史差异性的影响,拉平起跑线,使考评结果真正反映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经营成果,为经营行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业绩考评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要突出人均利润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工资、费用分配进行动态的调整,实现绩效考评和财务资源配置的互动效应,促进各经营行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
三、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的设想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的核心内容:一是借助责任会计建立内部核算体系,通过实行内部资金计价,改多项指标考核为单项指标考核——把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都围绕利润中心来核算,剔除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对利润的影响,重点考核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业绩。二是通过系数调整,努力消除区域和历史的差异性问题,使各经营行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三是设立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等重点指标,加强考核,完善综合考评体系。
(一)建立内部核算体系,消除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影响,重点考核主观努力创造的经营成果。
1、内部核算体系的建立。设定各经营层次(管理行内部各责任中心和下级经营行)为利润中心,通过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内部资金买卖价格,对各责任中心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所有资金进行统一买卖,实行内部资金有偿使用。在此基础上,核算各责任中心开展经营活动新发生的收入、支出,计算出各责任中心在考核期内实现的毛利润。
2、内部资金价格的确定。内部资金价格定价作为内部激励的杠杆,既要考虑组织存款的积极性又要考虑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一般以管理行全辖存贷利差的综合平均水平为基准,并根据不同级别的管理行资金供求状况作适当调整。对大型重点项目及系统归集资金要通过内部资金计价上下浮动办法来调节,即:系统归集户的归集资金卖出价要调低一些,投放大型重点项目的贷款资金买入价格要比用于一般贷款项目的价格高些。通过实行内部资金计价,消除利率变动及系统内资金利率调整等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的影响。
3、内部核算的内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利润主要是存贷款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内部资金占用成本和管理费用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进行内部核算必须包括这四个方面。
(1)存贷款毛利润核算。由于各行的现状和基础不同,存在存差行和贷差行的差别。在系统内往来资金利率较低的情况下,存差行将无利可图,这样存差行可能会为了多创利而盲目扩张信贷规模;在系统内利率较高时,贷差行将无利可图,容易产生惜贷。因此,存款和贷款的毛利要分开核算。
存款毛利的核算。按内部资金价和日均存款余额计算出存款收入后,再扣除存款实际利息支出,即为存款毛利。
贷款毛利的核算。贷款实际利息收入扣除贷款资金成本(贷款日均余额与内部资金价的乘积)即为贷款毛利。考虑到各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差异悬殊大,贷款资金成本核算中对不良贷款形态给予按一定比例折算。
(2)中间业务收入的核算。中间业务不占用银行资金,因此把中间业务收入全额计入毛利润中。
(3)内部资金占用的核算。加强内部资金占用管理的考核有利于督促经营行合理匡算资金头寸,压低无息低息资金占用水平,提高经营效益。对内部占用的考核要按内部资金价格计算占用成本,从经营毛利中扣除。
(4)管理费用的核算。加强管理费用的考核能促进经营行加强核算,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营效益。对管理费用的考核分成两部分:一是对一次性投资长期使用的电子设备购置、网点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采用分年摊销,按当年摊销数从经营毛利中扣减;二是办公费用、工资等实行一次性摊销,直接从经营毛利中扣除。
由于人均创利能力的高低突出了人力资源对经营成果的贡献,是衡量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应当采用人均方式核算内部经营利润。
综上所述,经营行内部核算的人均利润=(存款毛利+贷款毛利+中间业务收入-内部资金占用成本-当年应摊销费用)÷平均人数
(二)设立调整系数,解决业务经营区域和历史差异,拉平起跑线。
经营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存款毛利、贷款毛利、中间业务收入、内部资金占用、管理费用)都受到区域和历史差异性的影响。为了真实反映各经营行的经营业绩,应通过分别设定系数对各经营行实现的内部核算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调整。调整系数按前若干年的平均水平为主要依据,然后考虑到经营行前若干年的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他特殊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调整系数如高于全辖平均水平,要分若干年逐步压低,以鞭策落后的经营行进步;调整系数如低于全辖平均水平,要分若干年逐步调高,以免鞭打快牛,以此鼓励先进的行继续保持领先势头。
这样,经营行调整后的内部核算人均利润为各项人均毛利乘以相应的调整系数。内部核算人均利润的计算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三)设立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等重点指标加强考核,完善综合考评体系。
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后,已经将经营的全过程作了综合考虑。但对事关全行发展全局需要的若干指标如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要作为重点指标加强考核。
1、设立风险控制指标。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生命线,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前提。因此设立风险控制指标可以避免经营行的短期行为,如为了片面追求人均利润盲目扩张信贷规模而忽视信贷资产质量。
风险控制指标的考核,按照各经营行不良贷款的增量及占比状况进行扣减和调增内部核算利润。对新增不良贷款的行,按照新形成的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扣减内部核算利润;而下降的行,则按少形成的风险资产相应调增内部核算利润。
2、设立市场竞争力指标。拥有优质的客户群和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础。因此,综合考评体系还必须设立市场竞争力指标作为重点指标突出考核,按照市场份额的增减部分和人均业务量增减部分的一定比例相应增减经营行的内部核算利润。从调整后的内部核算人均利润看已经全面包含了存量和增量的因素,为了更加突出地考核经营行通过主观努力所创造增量绩效,可对内部核算人均利润当年新增部分给予加倍计算,鼓励各经营行积极开拓努力挖潜,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一、农业银行考评工作面临的难点难点之一
考核财务会计利润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各级行的经营成果,而且多指标考核淡化了利润的中心地位。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把利润作为考核重点是其本质所决定的。然而,商业银行利润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是经营规模、范围以及利率都必须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受制于宏观政策。二是经营过程承担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追逐利润必须以风险防范为前提。三是经营成果表现为投入大多集中在前期,产出或者潜在风险则是在以后若干个会计期间连续体现出来。而我们当期考核的利润是一级法人体制下的财务会计利润,它以会计分期假设和配比原则为基础将银行的产品收入和支出人为作了分期和配比处理,反映的是经营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实质上是一种前期存量和本期增量的混合绩效。显然,这样的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经营行当期增量业绩。
从当前农业银行的考评体系看,上级行对下级行考核的指标有利润、竞争力、风险控制三大类十几项。各项指标并列考核,区别仅在于权重的不同;利润指标虽是刚性指标,却不能主导经营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无法形成中心地位。各项指标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比如吸收高于上存资金利率的存款将减少利润,但从考核结果看增加存款的得分可能还高于利润减少的失分。因此,容易出现为片面追求市场竞争力的考核得分不计成本而牺牲利润;或是片面追求风险控制(资产质量)指标的考核得分而惜贷影响利润水平等问题。同时,现行大部分指标考核的是时点数,忽视了对经营过程(利润的形成过程)的关注,经营行被考核的实质上只是指标本身,而不是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实际业绩。可见,多项指标并列考核不仅削弱了利润作为农业银行经营中心目标的地位,而且不利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难点之二
区域和历史的差异性使各经营行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如何抹平差异性拉平起跑线是考评体系变革的又一难点。
一方面,农业银行发展的历程承担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繁多的政策性功能,特别是几十年来形成的历史包袱(如员工素质低、网点布局不合理、资产质量差、客户层次低等等)成了农业银行改革进程中不堪承受的重负,要"退"、要"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的历史包袱轻重差别很大。历史包袱的处理都必须付出代价,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否则为改革而付出的巨额成本将制约全行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本身具有趋利性流动的特性,使得处于发达地区的经营行筹资成本较低、投放的贷款还本付息较有保证,盈利能力较高,而处于不发达地区的经营行盈利能力自然就较低。因此,区域和历史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以及资金的趋利流动特性,必然导致各经营行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考评办法如果不考虑这些差异性,就不能体现公平。目前,解决差异性问题往往是通过下达计划方式来解决,但计划手段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计划本身是预期的结果,具有浓厚的人为色彩,尤其是计划的下达和调整往往存在着主观性问题,致使个别行处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思考如何拓展业务而是用在向上级部门公关要政策要指标上,因而用计划的办法无法解决差异性问题,考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
难点之三
政策性、全局性因素对各经营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如何避开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影响是现行考评体系尚未逾越的又一道鸿沟。
从政策性因素看,在某个经营考核期间,一旦遇有政策性变动——无论是外部政策变动(如存贷利率调整、税率调整、核算办法改变),还是内部政策的变动(如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调整、历史包袱的消化),都直接影响到经营行的经营成果。如: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紧缩银根或放松银根的重要调节器,无论中央银行利率如何调整,存贷款都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系统内往来资金利率也要定位在存贷利差的合理价位。但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客观上存在着存差行或贷差行,利率的调整对各行利润在各不同时段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从全局性因素看,农业银行实行的是全国一级法人体制,消化历史包袱的情况是根据全局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承受的能力而决定。如呆帐核销、应付未付利息列支、应收未收利息冲减等事关全行经营大局的措施出台,通常是从全局出发制定若干指令性政策措施下达给各行执行;而从局部看,由于所处区域和历史包袱的差异,各经营行承受能力不同,对当年的利润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如果考核利润没有剔除政策性、全局性因素影响,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能真正体现经营行主观努力的经营成果。
难点之四
存量和增量对农业银行经营同等重要,如何正确处理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也是现行考评体系未能破解的难题。
就管理行而言,辖区各经营行业务经营的存量和增量是同等重要的,存量意味着对全辖经营成果的贡献能力,增量代表着经营行发展的潜力和速度。农业银行总行考核时虽已意识到这一点,但存量和增量在考核中所应占有的权重却很难处理好。因为存量大的经营行由于在全辖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使增量不大,但存量远远超过平均数,也稳坐钓鱼台;存量小的经营行,如果增量远远超过平均水平,也能弥补存量小的不足;存量和增量处于中游水平的经营行考核时无从加分,可能就被甩到前两者之后,因而不合理依然存在。
综上所述,农业银行现行考评办法难以真正贯彻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考评结果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行当期主观努力所取得的经营成果,达不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因此,必须加以改革,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
二、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有利于经营行加强内部经济核算、丰富经营内涵和提高经营层次。要通过考评,引导经营行注重利润的形成过程,加强对经营过程的全程计价,不再片面追求经营规模,不再过度追求经营费用,从成本与效益形成过程入手,不断改善存款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增加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以经营行为的理性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二)有利于促进经营行淡化指标观念,强化追逐利润的观念。要使经营行的一切经营行为围绕利润而不是围绕指标转,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市场抓业务搞经营,变以往被动完成各项指标为积极参与竞争、主动加强经营管理、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
(三)有利于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考评体系要充分考虑政策性、全局性因素以及区域和历史差异性的影响,拉平起跑线,使考评结果真正反映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经营成果,为经营行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业绩考评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要突出人均利润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工资、费用分配进行动态的调整,实现绩效考评和财务资源配置的互动效应,促进各经营行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
三、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的设想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的核心内容:一是借助责任会计建立内部核算体系,通过实行内部资金计价,改多项指标考核为单项指标考核——把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都围绕利润中心来核算,剔除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对利润的影响,重点考核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业绩。二是通过系数调整,努力消除区域和历史的差异性问题,使各经营行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三是设立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等重点指标,加强考核,完善综合考评体系。
(一)建立内部核算体系,消除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影响,重点考核主观努力创造的经营成果。
1、内部核算体系的建立。设定各经营层次(管理行内部各责任中心和下级经营行)为利润中心,通过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内部资金买卖价格,对各责任中心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所有资金进行统一买卖,实行内部资金有偿使用。在此基础上,核算各责任中心开展经营活动新发生的收入、支出,计算出各责任中心在考核期内实现的毛利润。
2、内部资金价格的确定。内部资金价格定价作为内部激励的杠杆,既要考虑组织存款的积极性又要考虑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一般以管理行全辖存贷利差的综合平均水平为基准,并根据不同级别的管理行资金供求状况作适当调整。对大型重点项目及系统归集资金要通过内部资金计价上下浮动办法来调节,即:系统归集户的归集资金卖出价要调低一些,投放大型重点项目的贷款资金买入价格要比用于一般贷款项目的价格高些。通过实行内部资金计价,消除利率变动及系统内资金利率调整等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的影响。
3、内部核算的内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利润主要是存贷款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内部资金占用成本和管理费用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进行内部核算必须包括这四个方面。
(1)存贷款毛利润核算。由于各行的现状和基础不同,存在存差行和贷差行的差别。在系统内往来资金利率较低的情况下,存差行将无利可图,这样存差行可能会为了多创利而盲目扩张信贷规模;在系统内利率较高时,贷差行将无利可图,容易产生惜贷。因此,存款和贷款的毛利要分开核算。
存款毛利的核算。按内部资金价和日均存款余额计算出存款收入后,再扣除存款实际利息支出,即为存款毛利。
贷款毛利的核算。贷款实际利息收入扣除贷款资金成本(贷款日均余额与内部资金价的乘积)即为贷款毛利。考虑到各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差异悬殊大,贷款资金成本核算中对不良贷款形态给予按一定比例折算。
(2)中间业务收入的核算。中间业务不占用银行资金,因此把中间业务收入全额计入毛利润中。
(3)内部资金占用的核算。加强内部资金占用管理的考核有利于督促经营行合理匡算资金头寸,压低无息低息资金占用水平,提高经营效益。对内部占用的考核要按内部资金价格计算占用成本,从经营毛利中扣除。
(4)管理费用的核算。加强管理费用的考核能促进经营行加强核算,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营效益。对管理费用的考核分成两部分:一是对一次性投资长期使用的电子设备购置、网点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采用分年摊销,按当年摊销数从经营毛利中扣减;二是办公费用、工资等实行一次性摊销,直接从经营毛利中扣除。
由于人均创利能力的高低突出了人力资源对经营成果的贡献,是衡量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应当采用人均方式核算内部经营利润。
综上所述,经营行内部核算的人均利润=(存款毛利+贷款毛利+中间业务收入-内部资金占用成本-当年应摊销费用)÷平均人数
(二)设立调整系数,解决业务经营区域和历史差异,拉平起跑线。
经营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存款毛利、贷款毛利、中间业务收入、内部资金占用、管理费用)都受到区域和历史差异性的影响。为了真实反映各经营行的经营业绩,应通过分别设定系数对各经营行实现的内部核算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调整。调整系数按前若干年的平均水平为主要依据,然后考虑到经营行前若干年的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他特殊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调整系数如高于全辖平均水平,要分若干年逐步压低,以鞭策落后的经营行进步;调整系数如低于全辖平均水平,要分若干年逐步调高,以免鞭打快牛,以此鼓励先进的行继续保持领先势头。
这样,经营行调整后的内部核算人均利润为各项人均毛利乘以相应的调整系数。内部核算人均利润的计算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三)设立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等重点指标加强考核,完善综合考评体系。
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后,已经将经营的全过程作了综合考虑。但对事关全行发展全局需要的若干指标如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要作为重点指标加强考核。
1、设立风险控制指标。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生命线,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前提。因此设立风险控制指标可以避免经营行的短期行为,如为了片面追求人均利润盲目扩张信贷规模而忽视信贷资产质量。
风险控制指标的考核,按照各经营行不良贷款的增量及占比状况进行扣减和调增内部核算利润。对新增不良贷款的行,按照新形成的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扣减内部核算利润;而下降的行,则按少形成的风险资产相应调增内部核算利润。
2、设立市场竞争力指标。拥有优质的客户群和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础。因此,综合考评体系还必须设立市场竞争力指标作为重点指标突出考核,按照市场份额的增减部分和人均业务量增减部分的一定比例相应增减经营行的内部核算利润。从调整后的内部核算人均利润看已经全面包含了存量和增量的因素,为了更加突出地考核经营行通过主观努力所创造增量绩效,可对内部核算人均利润当年新增部分给予加倍计算,鼓励各经营行积极开拓努力挖潜,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