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值计量观与财务报告决策
来源: 刘毅、吴兰飞
2004-03-29
普通
[摘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财务报表,其信息含量是有限的。通过分析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报表中采用现值计量观的原因,阐述了在现行会计报表中采用现值计量观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
[关键词]历史成本信息含量决策有用性现值计量观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简称SFAC)(FASB,1978)提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为当前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投资、贷款或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随后又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提供有助于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预测未来收益的信息。”显然,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对决策是有用的。事实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可靠性很强,但相关性很弱;而以现值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但又缺乏可靠性。人们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通常编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以下探讨的是为什么要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运用现值计量观以及如何运用的问题。
一、财务报告中采用现值或公允价值计量观的原因
1.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相关性不强,影响决策的有用性。鲍尔和布朗(BallandBrown,1968)实证会计研究已证实证券价格确实对净收益有反应,投资者可以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包括充分披露的信息中汲取信息内涵。但是列夫(Lev,1989)研究表明,在盈利信息公布前后几天内,投资者所获证券异常报酬中,只有2%~5%的份额归功于盈利信息本身,大部分异常报酬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说明市场对收益好坏反应很弱。列夫将这种低份额归为低劣的盈利信息质量。而柯林斯、科萨、桑肯和斯隆(Collins,Kothari,ShankenandSloan,1994)实证研究证实,低劣的盈利信息质量是由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信息缺乏及时性,也就是说在确认有价值相关事件之前,用历史成本计量盈利需要太长时间,最终影响投资者利用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因此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当提高财务报告相关性带来的利益超过可靠性降低带来的损失时,将公允价值计量观纳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中,也许能提高盈利信息质量,从而使投资者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提高投资决策的有用性。
2.证券价格对盈利信息的反应不如预想的有效。证券价格在盈利公布前后会对好消息和坏消息做出反应,这不仅支持了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而且支持了有效市场假设,即一旦新的、正确的信息为公众所知,其信息内涵应当被证券市场所消化,市场价格将针对其迅速做出调整。但是如果证券价格对一项新的信息的反应需要一定时间,或者在某一信息公布后,证券异常报酬仍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有效市场异常。例如,福斯特、奥森和谢文林(Foster,OlsenandShevlin,1984)依据季度盈利报告观察发现,许多年报中公布利好消息的公司,其异常证券报酬可能在盈利公告后至少60天内向上波动,那些公布利空消息的公司在相同期间内异常报酬向下波动。至于波动的原因在这里不去深究,但是信息公告后价格波动说明证券市场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完全有效。因此投资者顾虑证券市场存在异常会使他们无法全面吸取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财务报告的信息内涵。如果在避免可靠性降低的前提下,将现值计量观纳入财务报告,增加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提高净收益对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这可能对投资决策更有好处。
3.法律责任的扩展迫使会计人员在传统财务报告中融入现值计量观。近十几年来,因企业经营失败或管理当局舞弊造成企业破产倒闭的事件急增,从而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进而又指控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未能及时报告这些问题。但是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可能声称破产的征兆已隐含在附注或其他信息中,因而他们对此不负责任。迫于社会的压力,许多国家的法院判决逐渐倾向于增加审计人员在这方面的法律责任。事实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反映的确实是过去的信息,缺少及时性,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为了保护自己,也愿意在不丧失会计报告可靠性的前提下采用现值计量观。
4.公司正面临日益增加的社会责任压力。现代社会赋予公司大量的未来责任,这种责任(如环境保护、回收自己的旧产品和职员退休后健康福利等)成本的存在使费用与收益配比概念受到冲击,公司也愿意采用现值计量观。
5.奥尔森的净盈余理论为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提供了理论支持。菲尔萨姆与奥尔森(FelthamandOhlson,1995)的净盈余理论阐述了在任意时点t,公司的市场价值可用财务报告变量表示:PAt=bVt+“tPAt是公司在t时点的市场价值,bVt是每期资产负债表资产的账面净值,”t是未来异常盈利的期望现值,即商誉。随后菲尔萨姆与奥尔森将持续收益概念引入该理论,假定OXt=wXt-1+毢tOXt是t年的异常收益,毢t是t期间盈利事件实现的影响结果。其中0≤W≤1,W≥0指利好或利空消息的影响会在未来年度内持续存在,W≤1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由以上两个公式,公司价值可表示为:PAt=bVt+α(OXt)α=W/(1+Rf)是资本化因素,Rf是无风险利率。从净盈余理论的公式可看出:公司市值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相关,因为公式揭示了本年度的异常收益;这一公式也显示,投资者需要信息来帮助评估存续收益与投资者对当前盈利的反应。
二、在会计实务中运用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由于公允价值的易变性以及并非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有市价等原因,编制一份完全以现值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了提高财务决策的有用性,就只能在保持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模式的主要框架下,在财务报告中对某些项目确认其公允价值,以增强决策的有用性。实际上财务报告中已包含了许多公允价值成分,如应收应付账款因支付期间相当短,没有必要折现,实际上是以现值为基础计价,再如长期债券中使用实际利率法、投资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长期资产减值和下推式会计事实上都运用了公允价值。这些项目中部分运用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司财务现况和前景,对投资者的决策是有用的。最近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也扩展了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在加拿大,限定福利退休金计划已开始运用现值计量,退休金负债以到期时赚取利益的预期现值为计价基础,退休金资产也以公允价值计价。现在加拿大的现值会计正向其他退休后福利方面发展,如为退休职员提供健康保健、保险和其他福利。美国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简称SFAS)106号中也规定其他退休后福利采用现值计量观。FASB在SFAS115号中要求对交易型和可供销售型证券每期末按市价计价。CICAHandbook3025节和FASB的SFAS107号与SFAS133号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如合约、期权等披露其公允价值。另外近来我国会计制度要求对存货、长期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等八个项目计提减值准备。可见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越来越受到重视。爱默尔(Amir,1993)对231个美国样本公司的实证研究证实,投资者使用公允价值信息对其决策是有用的。1994年巴思在一篇运用1990数据对美国银行的研究中发现,银行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账面价值对银行市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这些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公允价值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结论。
但是这种由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有严重缺陷。一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在持有期内多次地上升或下降。要弥补这个缺陷可以根据桑顿和琼桑(1993)的观点,分离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按公允价值计价;市价暂时的变化包括未实现损益,不在收益中确认,而在第四张报表“暂时价格变动表”上报告。例如我国企业会计制度采用了类似的观点,要求编制“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反映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增减变动情况,这八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以扣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填列。可见混合模式在实务中行得通。第二个主要缺陷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资产上,负债的公允价值代表什么以及价格变化的来源都不明确,如我国只对资产计提准备,没有涉及负债项目。这一缺陷目前仍然存在,有待各位研究者继续探讨。
[关键词]历史成本信息含量决策有用性现值计量观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简称SFAC)(FASB,1978)提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为当前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投资、贷款或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随后又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提供有助于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预测未来收益的信息。”显然,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对决策是有用的。事实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可靠性很强,但相关性很弱;而以现值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但又缺乏可靠性。人们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通常编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以下探讨的是为什么要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运用现值计量观以及如何运用的问题。
一、财务报告中采用现值或公允价值计量观的原因
1.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相关性不强,影响决策的有用性。鲍尔和布朗(BallandBrown,1968)实证会计研究已证实证券价格确实对净收益有反应,投资者可以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包括充分披露的信息中汲取信息内涵。但是列夫(Lev,1989)研究表明,在盈利信息公布前后几天内,投资者所获证券异常报酬中,只有2%~5%的份额归功于盈利信息本身,大部分异常报酬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说明市场对收益好坏反应很弱。列夫将这种低份额归为低劣的盈利信息质量。而柯林斯、科萨、桑肯和斯隆(Collins,Kothari,ShankenandSloan,1994)实证研究证实,低劣的盈利信息质量是由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信息缺乏及时性,也就是说在确认有价值相关事件之前,用历史成本计量盈利需要太长时间,最终影响投资者利用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因此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当提高财务报告相关性带来的利益超过可靠性降低带来的损失时,将公允价值计量观纳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中,也许能提高盈利信息质量,从而使投资者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提高投资决策的有用性。
2.证券价格对盈利信息的反应不如预想的有效。证券价格在盈利公布前后会对好消息和坏消息做出反应,这不仅支持了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而且支持了有效市场假设,即一旦新的、正确的信息为公众所知,其信息内涵应当被证券市场所消化,市场价格将针对其迅速做出调整。但是如果证券价格对一项新的信息的反应需要一定时间,或者在某一信息公布后,证券异常报酬仍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有效市场异常。例如,福斯特、奥森和谢文林(Foster,OlsenandShevlin,1984)依据季度盈利报告观察发现,许多年报中公布利好消息的公司,其异常证券报酬可能在盈利公告后至少60天内向上波动,那些公布利空消息的公司在相同期间内异常报酬向下波动。至于波动的原因在这里不去深究,但是信息公告后价格波动说明证券市场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完全有效。因此投资者顾虑证券市场存在异常会使他们无法全面吸取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财务报告的信息内涵。如果在避免可靠性降低的前提下,将现值计量观纳入财务报告,增加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提高净收益对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这可能对投资决策更有好处。
3.法律责任的扩展迫使会计人员在传统财务报告中融入现值计量观。近十几年来,因企业经营失败或管理当局舞弊造成企业破产倒闭的事件急增,从而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进而又指控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未能及时报告这些问题。但是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可能声称破产的征兆已隐含在附注或其他信息中,因而他们对此不负责任。迫于社会的压力,许多国家的法院判决逐渐倾向于增加审计人员在这方面的法律责任。事实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反映的确实是过去的信息,缺少及时性,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为了保护自己,也愿意在不丧失会计报告可靠性的前提下采用现值计量观。
4.公司正面临日益增加的社会责任压力。现代社会赋予公司大量的未来责任,这种责任(如环境保护、回收自己的旧产品和职员退休后健康福利等)成本的存在使费用与收益配比概念受到冲击,公司也愿意采用现值计量观。
5.奥尔森的净盈余理论为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提供了理论支持。菲尔萨姆与奥尔森(FelthamandOhlson,1995)的净盈余理论阐述了在任意时点t,公司的市场价值可用财务报告变量表示:PAt=bVt+“tPAt是公司在t时点的市场价值,bVt是每期资产负债表资产的账面净值,”t是未来异常盈利的期望现值,即商誉。随后菲尔萨姆与奥尔森将持续收益概念引入该理论,假定OXt=wXt-1+毢tOXt是t年的异常收益,毢t是t期间盈利事件实现的影响结果。其中0≤W≤1,W≥0指利好或利空消息的影响会在未来年度内持续存在,W≤1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由以上两个公式,公司价值可表示为:PAt=bVt+α(OXt)α=W/(1+Rf)是资本化因素,Rf是无风险利率。从净盈余理论的公式可看出:公司市值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相关,因为公式揭示了本年度的异常收益;这一公式也显示,投资者需要信息来帮助评估存续收益与投资者对当前盈利的反应。
二、在会计实务中运用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
由于公允价值的易变性以及并非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有市价等原因,编制一份完全以现值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了提高财务决策的有用性,就只能在保持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模式的主要框架下,在财务报告中对某些项目确认其公允价值,以增强决策的有用性。实际上财务报告中已包含了许多公允价值成分,如应收应付账款因支付期间相当短,没有必要折现,实际上是以现值为基础计价,再如长期债券中使用实际利率法、投资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长期资产减值和下推式会计事实上都运用了公允价值。这些项目中部分运用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司财务现况和前景,对投资者的决策是有用的。最近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也扩展了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在加拿大,限定福利退休金计划已开始运用现值计量,退休金负债以到期时赚取利益的预期现值为计价基础,退休金资产也以公允价值计价。现在加拿大的现值会计正向其他退休后福利方面发展,如为退休职员提供健康保健、保险和其他福利。美国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简称SFAS)106号中也规定其他退休后福利采用现值计量观。FASB在SFAS115号中要求对交易型和可供销售型证券每期末按市价计价。CICAHandbook3025节和FASB的SFAS107号与SFAS133号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如合约、期权等披露其公允价值。另外近来我国会计制度要求对存货、长期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等八个项目计提减值准备。可见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越来越受到重视。爱默尔(Amir,1993)对231个美国样本公司的实证研究证实,投资者使用公允价值信息对其决策是有用的。1994年巴思在一篇运用1990数据对美国银行的研究中发现,银行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账面价值对银行市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这些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公允价值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结论。
但是这种由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有严重缺陷。一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在持有期内多次地上升或下降。要弥补这个缺陷可以根据桑顿和琼桑(1993)的观点,分离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按公允价值计价;市价暂时的变化包括未实现损益,不在收益中确认,而在第四张报表“暂时价格变动表”上报告。例如我国企业会计制度采用了类似的观点,要求编制“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反映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增减变动情况,这八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以扣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填列。可见混合模式在实务中行得通。第二个主要缺陷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资产上,负债的公允价值代表什么以及价格变化的来源都不明确,如我国只对资产计提准备,没有涉及负债项目。这一缺陷目前仍然存在,有待各位研究者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