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投融资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初探
为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阶段。但教育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鉴于我国国情国力和教育规律,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筹措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在政策制度上给予保障,积极倡导高校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走产学研相结合和依靠社会化发展道路,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
高校面向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主要依靠对外投资和向资本市场及社会融资。自1999年以来,成功经验证明:高校具有广阔的投融资市场。但就大多数高校而言,投融资效果并不理想。而由此带来的投资风险和巨额筹资成本,不能不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反会造成财务困境,给高等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基于高校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的需要,对高校自主投融资行为实施绩效审计就显得十分紧迫与必要,进而也成为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投融资绩效审计的特征
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是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其中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考核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是否以最小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产出,即考核支出是否讲究效益;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效果,即考核是否达到目标。以上三要素之间通常也没有明显的区分,实际业务中很难将三者完全割裂开来。单独检查和评价其中某一项,有时意义并不大。
高校投融资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具体的投融资项目进行的审计,而不是对高校整体财务运行的综合绩效审计,即审计过程一般是对单一项目进行的,并且也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投融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展开的,而且是三个因素要综合考察,必要时还要将某一具体项目放在全局角度看其作用,而不是简单考核单一的成效。
二、构建高校投融资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
(一)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即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要达到的预定效果。高校投融资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应是:
1.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有效地进行投融资立项决策进行检查。
2.对投融资项目实现既定目标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报告。
3.发现并分析投融资项目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存在问题的迹象或绩效不佳的领域。
(二)审计范围
1.投融资立项决策的目标实现程度。主要是决策文件规定的目标、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项目目标和专家推荐的预期目标等。
2.投融资项目中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资金使用、分配、报告中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往往严重地影响着项目的效益,如拨付渠道的不畅、分配使用中被挪用、资金筹集手段不合法以及偿债责任的不合理分布等,都会严重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
3.投融资项目管理的有效程度。项目管理主要是指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活动进行的监督和管理,包括资金拨付环节、实施单位资金配套环节、对项目工程的可行性论证环节、对工程出包或大宗采购的招投标环节等。
4.投融资项目的效益评价。包括工程的进度、质量、规模、提供的使用价值或效果及服务、投入资金的营运状况、偿债能力和收支盈亏等。
(三)审计职能
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职能。高校投融资绩效审计除了普通审计所具有的监督职能、服务职能外,还特别强调评价职能,即在监督基础上对投融资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例如,投融资立项及所选用的执行方式是否体现了经济性?所获得的结果是否与所使用的资源相匹配?结果是否与目标一致?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如何等等。
(四)审计程序
1.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该阶段包括选择审计项目、开展审前调查和编制审计方案三项工作。在国外的绩效审计中这一阶段一般要占整个审计项目的三分之一时间,应该经过大量的论证和审批过程。该阶段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风险大小的初步评估。固定风险的评估包括被审计项目业务的性质、项目资金的拨付、管理层和实施人员的素质;控制风险的评估包括项目管理部门对实施单位的监督力度、财务制度和账户管理、职务分离和授权控制等。
二是重要性的判断,包括决策的影响程度、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程度、资金规模的大小、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程度等。
三是增值性,即节约资源或改进服务质量的空间和能力。四是审计风险的初步判断,包括审计主体的资源和能力、预期效果是否明确、评价标准是否明确、搜集资料的技术要求和难易程度等。
2.确定被审计项目的效果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的效果一般分反映项目管理实施效果的内部效果、反映对项目对象产生影响的外部效果和社会效果。项目可能存在多重目标,应尽量选择权威性来源的目标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可以先确定项目的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再根据总目标和子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3.收集和分析信息,测算指标,评价结果。在绩效审计中效果目标的实现程度是通过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测算来反映的,主要包括:
(1)对项目管理层、委托人和受益人进行访谈讨论;
(2)调阅以前的审计报告、行业资料和被审计项目自身形成的绩效资料;
(3)检查被审计项目的管理程序、计划及控制和外部环境等;
(4)用模型或图表分析现象变动的趋势和原因;
(5)针对项目实施单位、管理人员和项目对象发放调查表;
(6)专业性比较强的被审计事项可以利用专家支持系统。
4.报告和传递审计结果。审计报告是集中体现审计结果、反映审计目标实现程度的书面文件,其内容主要包括:
(1)被审计项目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预期目标;
(2)审计中所使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对效益(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结果;
(4)项目管理部门对评价结果的反映;
(5)供审计结果使用者考虑的问题和建议。
(五)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
1.信息收集技术
除了沿用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之外,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
(1)实地观察:对整个被审计项目及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工作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对物资设备状况实地观察注意有无浪费现象;对项目的工作现场实地观察,了解运作过程。
(2)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同时做文字记录,被讯问者包括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实施人员(下转第73页)(上接第71页)以及内外部有关人员、专家。
(3)座谈会:选择相关人员参与座谈,实质上是一种多元式的面谈。
(4)调查问卷:当涉及人员和单位很多时,可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关键是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表格,问题应当非常明确且易于回答。
(5)审阅法:审阅被审计项目的有关文件资料,从中找出有用信息。
2.信息分析评价技术
(1)比较分析法: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参照物或基准进行对比,基准可以是计划、预算、标准、设计、历史、同行业等。
(2)因素分析法: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成因。
(3)统计抽样:适用于总体比较庞大的审计事项,需要计算机辅助。有系统抽样、分成抽样、货币单位抽样、随机抽样等。
(4)量本利分析法:该方法是根据产量、成本与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投资方案。作为一项决策技术,此法是对投融资项目决策进行分析评价的重要手段。
(5)净现值法: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投融资决策技术,它融入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将不同时期的收益与支出全部转换为同一时点上的货币价值,两者进行比较得出收益结论。
三、几点深层次的思考
(一)对立项原则的思考
审计立项又称审计项目的选择。一是重要性原则,是指该审计项目对高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的影响程度;二是增值性原则,主要目的是控制和降低经营、管理、投融资的风险,增加收益;三是可行性原则,根据审计主体、项目、内部和外部环境,判断是否能实现审计目标。
(二)结合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影响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为依据确定审计项目,以其进行的所有降低风险的活动为测试重点,评价风险降低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恰当的降低风险的建议的一种方法。投融资绩效审计结合风险导向审计,是为了更加关注高校面临的投融资风险和未来的发展。
(三)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相结合
全面性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相结合;效益审计必须建立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完成的基础上。综合性是兼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系统性是将个别项目的效益情况与一批项目的效益情况统筹兼顾。往往需要将某一项目的效益放到一批项目中去加以判别。创新性是指在吸收传统审计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先进技术方法,发展为定性加定量的科学的新方法。
(四)调整审计视角,前移监督关口
高校投融资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对投融资成本的控制和效益高低进行审查评价,因此,应从以往关注查处违纪违规问题转变到以真实性为基础,以效益性为目标,加大对投融资效益的分析和对投融资决策、管理机制的评价上来,而且要从以往的事后决算审计前移到强化事前、事中审计,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审计,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完善,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五)引入专家支持系统
专家支持系统并非要招聘所有类型的专家,而是要建立起正式的专家咨询渠道和专家咨询机制,以便在任何一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中,遇有需要进行专家咨询的情况,一定能够及时地得到高质量的咨询建议。分两种形式:
一是在审计部门内部设置专家支持系统,由决策层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如法制部门)、相关技术支持部门专家(计算机服务)和业务部门专家共同组成。
二是在审计部门外部建立有相对稳定联系的外部专家支持系统,专家来源主要有立法部门、司法部门、政府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