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模型及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文章阐述了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和审计风险要素模型的应用,指出在实务中应使审计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准则,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审计风险 模型 实务应用
社会审计是一个高风险、高社会责任的行业,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政府各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力度的不断加大,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使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已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研究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有关各方一直都在关注审计风险这一课题,早在1963年AICPA的职业准则就有关于风险评价重要性的描述:“所涉风险的水平也和审查的性质休戚相关……内部控制对于审查范围的影响即为一例,内部控制越强,风险水平越低。”此后,SASNo.39和SASNo.47为审计师选择实质性测试程序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即审计师应详细考虑下列几个问题:账户余额和业务类别中存在的错报风险;内部控制未能发现错报的风险;审计完成后,账户和业务类别中的错报未能被发现的风险。SASNo.47还进一步明确了风险的概念术语,提出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概念,并指出审计师应从整个报表总体水平和账户余额及业务类别水平上考虑审计风险。SASNo.47强调审计风险应该结合重要性一起考虑,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并评价这些程序的结果,同时将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AR=IR×CR×DR,其中AR(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IR(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CR(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基本采纳了这一概念,采纳这一概念的还有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APC)、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可见这一模型流传甚广,但是该模型仍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主要内容:第一,该模型没有提供如何从分散的账户和交易综合评估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第二,该模型仅仅考虑了抽样风险(即β风险),同时假设非抽样风险(即α风险)可以忽略。第三,该模型还不完善,设有考虑到其他诸如审计成本或潜在误报的影响等经济因素。第四,该模型只能是用于决定在实质性测试中抽样风险的水平,而不能成为一种风险评估的模型。第五,在计划阶段,实务界普遍将审计风险确认为5%,在此未明确5%审计风险水平究竟是什么意思,若其意味着审计师愿意签发的100份审计报告中有5份含有错误的话,则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不复存在(Rittenberg&Schwieger,2002)。第六,该模型既无法用它来评估接受的风险,也无法在审计计划中充分体现对客户风险的了解。如果不考虑经营风险,那么所谓的风险审计就是不完整的(辜飞南等,2002)。
二、审计风险要素模型应用
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很多缺点,但是在实务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回避这些缺点,更好地应用审计风险模型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对审计风险模型的重新认识
笔者认为,在审计实务应用中,应把《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应用应环环相扣,使审计过程视为一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准则。
审计风险模型也不例外,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主要定义了审计风险模型,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计划主要规定了如何进行抽样审计。笔者认为,审计风险模型主要是为如何实施抽样服务的,即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水平,测算检查风险的水平,再根据检查风险的水平, 应用抽样审计理论就可以得出计划收集证据的数量,在此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制定计划时亦可适当地考虑非抽样风险,怎样考虑非抽样风险呢?那就是根据职业判断考虑如何地增加样本量。另一方面,在实务中,所要决定的样本量,必须落实到某一具体的账户或交易类别,笔者认为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模型可用于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即账户层,亦可用于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即整个会计报表层,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利用风险模型来测评检查风险,再利用测评出的检查风险完成审计抽样。
社会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在出具审计报告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分散的账户和交易进行评估,而且还要从分散的账户和交易综合评估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笔者认为,如何从分散账户和交易去综合评估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是另一个具体准则,即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要解决的问题,当我们把审计后推出的总体偏差与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就可以达到综合评估财务报表风险的目的。至于如何理解实务界确认的5%审计风险,笔者认为,无论注册会计师如何尽职尽责,都不可能对审计后的会计报表作出100%的保证,只能是合理确信会计报表的所有重大方面,这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中有明确规定。这里的5%是一个经验数据,5%的风险也就意味着95%的把握,95%的把握也就意味着可以合理地确信,在合理确信的情况下,即使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也是可以免责的,对于此观点至少同行中是这么认为的,这是制定有关审计准则的初衷。至于经营风险,笔者认为不是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能够完全把握或解决的,事实上,我们在考虑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及检查风险时,部分考虑了经营风险,如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第21条第(四)(五)点在考虑固有风险时,要考虑业务性质及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
(二)审计风险模型制作应用举例
在审计实务中,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一般是按业务循环组织实施的,也可以按会计报表项目进行。按循环审计方法可以与按业务循环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直接联系,有针对性地评估特定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同时,定出检查风险,确定某一账户的样本量。如以下是以生产循环的存货审计为例:
1.固有风险。我们可根据存货的数量和种类、成本归集的难易程度、运输的便捷程度、废旧过时的速度或易损坏程度、遭受失窃的难易程度,评估存货通常具有高水平的固有风险。具体到审计实例,由于制造过程和成本归集制度的性质差异,生产制造企业的存货与其他企业(如批发企业)的存货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固有风险,因此就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而言则更具复杂性。此外,外部因素也会对固有风险产生影响。例如,技术上的进步可能导致某些产品过时,从而导致存货价值更容易发生高估。以下是可能增加审计复杂性与固有风险的若干情况:(1)长期的制造过程。与长期制造过程(例如飞机、轮船制造和酒类酿制过程)相关的审计重点包括对递延成本、预期发生成本以及可能受到未来市场波动或损毁影响的当期损益情况。(2)固定价格合约。重大审计问题涉及预期发生成本的不确定性。(3)商品存货。计价是一个重要的审计问题,因为商品极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许多企业都试图针对未来的价格变动进行交易,以便降低有关风险。(4)服装与其他时装相关行业。由于服装产品的消费者对服装风格或颜色的偏好易于发生变化,因此潜在的存货过时情况是重要的审计问题。(5)鲜活、易腐商品存货。因为物质特性和短暂的保质期,此类存货的腐坏风险很高。(6)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存货。由于技术进步,此类存货易于过时。(7)单位价值高昂的存货。例如,珠宝存货的固有风险通常高于铁制钮扣之类存货的固有风险。
2.控制风险。在考虑了固有风险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对控制风险作出评价。存货的内部控制几乎涉及到企业产品的所有生产与销售环节———包括采购、验收入库、仓储、领用、加工(生产)、运输等方面。(1)采购。采购的总体目标是所有交易都已获得了适当的授权与批准。使用购货订单是一项基本的内部控制措施。(2)验收。存货验收的总目标是所有收到的货物都已得到记录。使用验收报告单是一项基本内部控制措施。(3)存储。存储的总体目标是确保与存货的接触必须得到管理部门批准。(4)领用。存货领用的总体目标是所有存货的领用均应得到批准。使用部门存货领用申请单是一项基本的内部控制措施。(5)加工(生产)。加工(生产)的总体目标是对所有的生产过程作出适当的记录。使用生产报告是一项基本的内部控制措施。(6)装运。装运的总体目标是所有的装运都得到记录。使用装运单是一项基本的内部控制措施。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是由销售部门作出装运指令,使用预先编号的装运单以便定期清点核算,并由此形成日后开具收款账单的依据。
如果由个人兼任了不相容的职务,通常控制风险就会增加。
3.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据以作为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据以确定存货监盘程序、函证程序、替代程序及样本量。
4.重要性水平。根据对存货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以及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确定存货账户的重要性水平(可容忍误差)。
5.审计后得出的奇货差异与重要性水平对比,考查所实施程序的充分性。
三、小结与启迪
尽管现行审计风险模型在应用中存在很多不足,但它仍受到注册会计师同行的普遍接受。其原因可能在于思想与理念得到世人的认可,源于其作为思维模式的一般化。它说明了审计风险的构成,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决策时的考虑。在实际运用中,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风险因素的评估都是非常主观的和难以计量的,最多是大体上的可信性(刘力云,1999.朱荣思,2001),如何运用经验数据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Rittenberg,L.E.,&Schwieger.Auditing:ConceptsforaChangingEnvironment[M](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辜飞南等。现代中国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谢盛纹。略论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偏颇[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7)
4.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5.朱荣思等。审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2004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王天东,陈亚民。再论民间审计风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