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预算改革创新审计思路
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无疑对财政审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主动研究和适应预算制度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积极探索和创新财政审计的新路子。
一、预算制度改革的目的,要求财政审计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现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弊端集中表现在:一方面,财政收入预算的管理不完善,非税收入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双轨并行,既影响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又造成财政资金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不合理;另一方面,财政支出预算的管理不科学、编制不合理。支付制度不健全、使用效益不高,既造成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脱节,脱离正常监督,又造成采购支付过程不规范、不透明、不公开、随意性大、成本偏高,容易产生腐败现象。因此,预算改革的目的在于:兴利除弊,在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管理的同时,改革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效、科学、规范、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公共财政框架,建设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传统的财政审计的思维方式是:注重预算执行,忽视预算编制;重预算支出,轻预算收入;抓预算结果,弃预算过程。因此,从预算改革的目的出发,必须转变财政审计思维方式,要从源头上预防开始,坚持“两手抓”,从而把审计监督贯穿于财政预算的全过程。即:一手抓预算编制审计,一手抓预算执行审计,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从预算收入审计入手,着力于预算支出审计;从预算执行结果审计出发,逆向延伸至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过程。严格区分财政审计监督与财政预算管理的职责界限,审计不包办代替和干涉预算监督,但审计也不能放弃对预算监督的再监督,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再行监督”的原则,并根据《审计法》的规定,正确履行财政审计职能,并逐步由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渗透,立足于防微杜渐,及早发现和纠正预算编制及其执行中的问题,规范和约束预算管理秩序及其财政分配行为。
二、预算制度改革的特点,要求财政审计必须改进方式方法。我国的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约束,规范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整个预算过程从编制到执行再到结果,刚性进一步增强,透明度进一步提高,约束力进一步加大。因此,审计方式方法应作相应改进,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传统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的充分结合。在沿用手工技术审查预算账目资料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和不断开发预算审计的计算机软件,以审计技术的创新,适应和推动预算审计的发展,提高质量,扩大成果。二是“上审下”与“同级审”、乡镇财政审计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政府的财政审计与下级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审计要统筹规划、相互衔接,划定各自的重点范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县级审计机关要把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审计与对乡镇政府财政决算审计在内容和方法上统一起来,有利于由下到上,从微观到宏观揭露和分析预算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从而确保财政审计的完整性。三是其他专业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紧密配合。
三、预算制度改革的内容,要求财政审计必须突出重点。改革后预算制度从方案编制到执行过程增加了一系列规范化、约束性的规定,预算细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财政转移支付等新增加的管理制度,使得财政审计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相当大的扩展。因此,财政审计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内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算的编制有无细化到科目,到部门,到项目;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的编制是否规范;定员定额的分类是否科学合理。二是预算的执行是否认真严肃,预算经人大批准后是否及时批复到部门、单位;执行中是否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有无直接或变相改变预算用途和使用方向;预算调整尤其是突击追加预算是否真实和符合法定程序。三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否真正贯彻执行,预算单位的所有财政收支有无全部列入预算,尤其是财政支出是否都通过预算安排并由国库直接支付。四是政府采购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是否实行政府采购,招标采购是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采购合同的签订与采购资金拨付是否合规等。五是转移支付制度及其执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