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做好企业效益审计的“抛砖引玉”之议
内容提要: 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大中型企业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效益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影响着一方的社会稳定,更左右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
[关键字]:企业 效益审计 抛砖引玉 议意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相继开展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收支和对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表明,部分国有企业损失浪费严重,经营效益低下,能源消耗与产出效益不相匹配的根本原因是内控制度不健全,产品营销不对路,生产结构不合理和投资决策失误所导致。有的企业领导为了追求“形象工程”的“政绩效应”,投资出于短期目的,立项基于当时的需要,造成企业潜亏的事例比比皆是,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年年积累,形成安全隐患的生产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谐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国有经济最高监督层次的国家审计,对此进行效益审计监督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既是现时的客观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使命赋予的责任。
今年,国家审计署统一部署对“中管”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财务收支和节能情况审计调查,以做为企业效益审计的试点。目的是探索企业效益审计的路子,实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体把握。
对此,笔者结合对企业效益审计的认识,试议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同行们的酌正。虽然是“抛砖”之举,意为能有“引玉”之效。
一、正确理解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的关系。
(一)要了解企业效益的涵意。所谓企业效益,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企业自身、国家和社会创造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主要是指税后利润等;国家效益是指为国家缴纳的各项税费等;社会效益是指间接效益,具体包括节能降耗和环保安全效益。广意上讲还泛指在同行业中的领率效益、出口创汇效益和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益等。
(二)要明确企业效益审计的定义。了解了企业效益的涵意,就清楚了效益审计的方向和目的。企业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据国家《宪法》所赋予的职责权限,根据《审计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能源消耗的节约性、环保安全的有效性以及经营战略的科学性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以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三)财务收支审计与企业效益审计的关系。财务收支审计是企业效益审计的基础,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发展和延伸。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其区别有四。
第一、审计的时限不同。财务收支审计的时限主要是一个会计年度,只是在需要时才有针对性地向以前年度延伸;企业效益审计则是以几个会计年度,做为一个考核期,来评价企业的各种效益。
第二、审计数据的时态不同。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中,对基本情况和发现问题的量化往往利用一些绝对数值进行表述,虽然直观性与准确性强,但只是静态地反映问题,很难动态地分析出被审企业的历史变化情况;而在企业效益审计中多采用相对数值,进行纵横综合对比,来反映企业的产量、成本、收入、损益和能量消耗的变化趋势。
第三、审计的评价角度不同。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结论是鉴定经营收入的合法性,成本费用真实性,损益计算的准确性等;效益审计的结论是在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基础上,在基期与报告期之间,界定企业发展的规模、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投资项目的预期回报率、能源环保的有序利用和持续发展的战略展望等。
第四、审计评价的标准不同。财务收支审计的评价标准是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征;而企业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多方位、多角度的。除了有少数的具有强制性外,大多数是一些参考性的标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切实做好企业效益审计的审前准备工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审前调查,制定好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影响着效益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实施,而且对于防范审计风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做好审前调查。企业效益审计是一个全新的审计项目。因此,审前调查必须要针对企业效益审计的特点,深思熟虑,有的放矢。
第一、要针对效益审计规定的内容、目标和任务,结合企业的经营体制、行业特点等,制定出统一的调查表格,列出详细的调查项目,以便于具体操作,使审前调查主题性强,思路清楚。
第二、要按照效益审计的特点,在审计人员分工上,尽量按审计的目标分组,改变以往的按“驻点模式”分组,为按“目标模式”分组。并且把此种分组一直延续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以确保审计人员思路的连续性,工作的深入性,精力的专一性。
第三、要以动态的意识,发展的观念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要在关注近年度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节能降耗、环保等指标情况。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审查企业各年度技改投资工程项目建设的每个监控环节。
(二)制定好实施方案。企业效审计方案是对效益审计全程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安排,是实施效益审计的纲领。
第一、审计内容的确定要有针对性。制定企业效益审计方案,确定审计的内容,要针对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特点、核算体制、各级子公司的隶属关系以及围绕影响企业效益的有关指标体系来确定。使效益审计的内容确实能达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效果。
第二、审计方法的选择要有可操作性。审计方法能否符合企业效益审计的要求、适应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特点致关重要。笔者认为,在审查书面材料方面,可采用审阅法和纵横核对法来了解企业内控措施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材料表述不清和有疑问之处,要采取多方查询法来获取审计线索;对材料中的有关数据缺少可信度,要用比较分析法来判断其用意和真伪;对各方都有意回避且言语模糊的事宜,要采取重点关注法;在审核企业的财务数额和实物数量时,可采用盘点法和鉴定法验证其数据的真实性。
第三、审计重点的确定上要有全局性。企业效益审计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战略效益。因此在重点的选择上,必须是事关“十五”期间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性。至于各年度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审查,则应该定位为是对企业效益指标的数据支撑和佐证。
第四、要充分发挥机算机审计的高效性。要利用计算机审计准确性与快捷性的特点,在对被审企业的财务、业务数据广泛采集和接收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汇总,有重点的搜索,适时的进行排查,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稳步实施效益审计,全面把握好企业生产经营的各关键环节。
企业效益审计与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相比,不单纯是方法、程序等问题需要探讨和转变,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思考问题的立角点、寻找问题的切入点要转变,审计评价的定位点也要转变。
(一)对企业财务核算信息真实性的审计。财务核算信息真实性,是效益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财务核算的信息真实,实施企业效益审计才有可能。具体审计中应从以下几个具体的环节,把握好核算信息的真实性。一要在材料采购成本的结转和原材料的计价核算中,采取重点抽样的方法来验证其结转的真实性,来推算全部材料会计核算的合规性;二要在了解了各种固定资产折旧率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抽查其生产功能独特、启用用时间较短、资产总额比较大的生产设备,实际验算计提折旧的合法性,借以推算影响固定成本的幅度;三要在各种产品的产量、价格和销售收入的对比计算与核对中,验算收入的准确性,损益的真实性,并重点关注有无销售收入不入账的问题。
(二)对企业各种财务、经济技术和能源消耗指标的审计。企业效益审计的科学性,离不开财务指标的真实性、经济技术指标的先进性、能源消耗指标的可信性。因此这三种指标的审计必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审计中要从以下三处切入。一要通过对集团公司合并报表的审计,确认各项财务指标的来源及相互依据关系,在对相关的实物数量和具体的业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审查指标的精确性,并使之与各个年度的发展水平对比中了解其可信度;二要对各种产品的产量、各道工序的工作量、高低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中,确认有关经济技术指标的覆盖率和准确性;三要在确认当年各种原燃料、水电消耗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年度的静态指标对比分析,验证报告期静态能源消耗指标的真实程度和发展速度。
(三)对重大线索问题的跟踪审计。开展企业效益审计,不能放弃对重大线索的关注,更不能忘记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还有揭露隐患的目的。虽然揭露一个百万元的要案,对企业的效益影响甚微,但案件的敏感性强,查处的震慑力度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有线索的发现意识,案件的关注观念。审计中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在产品供销的过程中探索商业贿赂疑点;二是在资金的运行轨迹中发现货币资金管理的隐患;三是在输出劳务、技术等实现的收入上判断收不入账或截留收入的可能;四是从银行账户的管理和开户的数量上分析账外账与“小金库”的潜在可能;五是从生产的监控措施与企业管理核算措施的衔接上,看企业内部监管的“漏点”,寻找实物“明销暗收”的线索等。
(四)对技术更新改造投资效益的审计。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生产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则是企业发展的“活力”。可以说,对企业效益影响的核心是技改投资的有效性,企业效益审计的关键点是对技改投资审计的科学性。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重点要在以下环节中寻找切入点。一要在产品生产线的运行中找到节能的可能点;二要在产品的各道工序中发现降耗的途径;三要在生产工艺流程的衔接上找出薄弱点;四要在“三废”的排放、治理和利用上看到企业环保安全的隐患和回收效果;五要在“十五”期间新增固定资产的规模上,判断用于技改投资工程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六要在分析各种指标的动态趋势上评定投资的效益性。
(五)对企业发展战略效益的审计。目前,企业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是一个新项目,而这其中的企业发展战略效益的审计,更是一个难以把握,不好界定的全新“课题”。在此“十五”与“十一五”的衔接之期,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效益审计,企业的发展战略效益审计必须有所关注。否则,企业的效益审计就是在静态中界定,在报告期内评价,局限在过去时考量。
对此内容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要有市场的洞察力和发展的预见力。要把握企业的总体现状,了解市场的需求趋势,谋划企业的未来发展。在现时进行的企业效益审计中,根据目前现状的可能,笔者认为我们基本上能够做得到的有:
第一、掌握企业目前经营的外部环境。一要了解国家有关被审计企业或事项的立法、政策、方针和决定;二要了解舆论和新闻媒体对被审企业的报道;三要了解社会上的学术机构、宏观调控部门、上级主管等部门对有关被审计企业的产品、事项的研究报告或结论。
第二、明确企业在同行业内社会定位。一要了解同行业类似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二要了解企业有关财务、经济技术和能源消耗指标与国内、国际的差距;三要了解企业有关技术创新、设计制造、新产品开发、质量评审、软件研制等获奖情况;四要了解专利技术、自有知识产权的利用效益实现情况。
第三、掌握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一要了解企业有关近两年内扩大生产投资项目的立项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二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十一五”规划和与之有关的论证报告等;三要了解企业内部的一些研发项目报告;四要了解企业现有产量与产能的差距,未来三年内要达到的产量和可能实现的销售量。
第四、展望未来市场的需求空间。一要预测国内与国际市场对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的需求量;二要了解企业生产的产品在目前市场的占有量和将来要达到的占有量;三要了解企业产品的主要需求客户在目前和未来的经营趋势,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家与社会的定位;四要了解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情况,和企业自身所处的排列位次;五要预测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对各地区的产业政策,重点倾斜、扶持和发展的方向或领域等。
通过了解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所掌握的企业静态数据、动态指标进行相关的分析预测和市场展望。借以评价企业“十一五”规划的可行性,持续经营的有效性,发展战略的效益性。
总之,企业效益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要以监督者的角度发现问题,站在宏观管理的高度定位问题,用“把脉”者的身份“诊断”问题。要见微知著,把小的事情往大了看,把表面的现象向深层次想,把远处的事情拉近处比,把分散的环节想到有连续运行的可能……。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效益审计,才能实现总体把握,科学评价。被审计的企业才能对效益审计心悦诚服。对审计本身则起到了既“探路子”又“练兵”的双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