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问题
一、来自审计外部的难点:
一是被审计单位不积极配合,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不全面,使审计人员不能全面了解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二是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出现财务核算错误,或有意制造错弊掩盖舞弊行为,导致财务失真和管理混乱;三是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行为处于无控制状态;四是由于前后任交接不及时造成责任不清,“先离后审”造成“新官不理旧账”或前任退休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造成审计取证困难。
二、来自审计内部的难点:
一是没有一个成熟适用的评价体系,由于经验积 累有限,加之审计法制建设跟不上,在界定责任方面显得无法可依,无据可循;二是在实务操作中,存在诸如或有事项、重大违纪未能发现,审计技术上有失误或疏 漏、审计覆盖面狭窄等隐患;三是由于审计工作本身、业务量大,加之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属于临时委托,时间紧、要求急、导致工作不细,取证不到位、忽略了必要的工作程序,形成审计风险;四是回避制度软化,审计人员碍于情面或迫于某些人为压力,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怕得罪人或产生恻隐之心,无法坚持原则,使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
三、来自于责任认定的难点:
1.离接任领导责任界限的划分。由于时间跨度大、 涉及的账户多以及账务处理的不规范、财务管理失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审计人员要全面、彻底地划清前任、接任、再后任的经济责任界限难度大、风险大。
2.盈亏不实和潜盈、潜亏的界限。从理论上讲,根据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明亏和潜亏是能够分清的。但在审计实务中,有时却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如某企业离任者要求对库存产品按现行市价与账面成本计算潜盈利润,而接任者则认为不能就账论账,因为产品销售过程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质量、价格、销售费用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计算和认定库存产品中的潜盈。
3.直接责任与主管领导责任的界限。对主要领导直接分管的事项,如果发生错弊、损失或风险,是否一定要承担直接责任而不是主管领导责任?而对于其他副职领导分管范围内的事项,如果出现重大问题,作为主要领导是否只承担主管领导责任而不是直接责任?对此,在审计定性处理中有时争议较大。
四、来自审计评价的难点:
1.政绩量化与非量化的矛盾。审计中有人认为,如果企业资不抵债,就不能评价其内控制度健全、有效,至少应该表述其管理不善或管理混乱。如果企业经济效益很好,就总结和评价其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而忽视和回避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出现“一好遮百丑”的现象。在量化政绩的尺度把握上确有许多人为因素,从而给审计评价带来一定的风险。
2.审计内容与非审计内容的界限。被审单位的职工有时通过书面、口头等形式,要求审计组审查并答复某些事项,审计人员如果介入其中,往往是非难分,陷于被动局面。
3.任期政绩与发展后劲的关系。一般来说,对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已实现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比较简单,而对未来发展后劲的评价相对来说情况复杂,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