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综述
审计风险、复杂技术和审计程序
成长性组织经常会遇到风险,它们不应该盲目地对待这些风险,而应当对日益增长的风险及其潜在后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且应当知道如何确保积极的结果出现。由于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日益“虚拟化”(virtualization),逐渐形成了对这些关系进行信托担保(trust and assurance)的需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信托担保鉴证服务时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Ronen和Cherny(2002)指出,独立审计人员被期望作为信用提供者,甚至被看作是某种程度的“保险人”。审计人员曾经乐于提及“合理保证”和“真实公允表达”等概念,但现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却期望审计人员成为其投资的保险人!这很令注册会计师困惑,却也是他们所需面对的现实(Barrier,2002)。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公布了一个新的独立审计准则94号以代替独立审计准则55号。新的准则没有改变“内部控制”的概念。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企业中独立审计准则94号的应用问题。文章分为两个部分:(1)从审计风险的角度考察复杂信息技术问题;(2)独立审计准则94号对审计程序的影响。文章认为,审计人员应当将重点放在客户的电子商务战略方面,考虑为达到这些战略要求所必须控制的电子商务风险,还要考虑由于电子商务所产生的审计风险(Morgan和Stocken,1998)。根据独立审计准则94号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战略实施更加正式的分析程序,因此,审计人员需要理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或依赖信息技术的内部控制。在和信息技术专家一起工作的时候,审计人员需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执行详细的审计工作。当审计人员所面对的会计交易完全电子化、书面证据不复存在的时候,这些信息技术知识变得更加重要。如电子数据交换、图像处理以及电子基金转移等技术几乎都不需要使用任何书面文件(Deshmukh和Romine,2002)。执行这类鉴证任务的审计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有关信息技术的财务能力和技术能力。他们还需要将其传统的审计(年度审计)方法改变为以组织的电子商务战略(Good & Schultz,2002)以及可能发生的相关电子商务风险为审计重点。
企业行为、信息披露与审计风险控制
文章指出,在任何一种经济环境下,企业行为、会计监管与审计风险之间都存在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文章首先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行为特征为背景,对我国会计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日益复杂的企业行为增加了会计监管的难度,所以,亟需要改进和完善作为会计监管主要手段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与企业行为存在一定偏差,这使得会计信息的披露影响了投资者正确理解企业行为,误导了信息使用者,加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随后,作者进一步总结了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五方面局限:时间维度上的局限、广度上的局限、深度上的局限、内容上的局限以及质量上的局限,并指出把握企业行为特征,有针对性的建立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是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脉”。
其次,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由上述讨论所导出的审计风险控制问题,提出审计风险控制应当是一个系统的观点。在这个系统中,企业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审计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会计认定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的多样化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固有缺陷决定了审计风险控制的基础和要件,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树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则是审计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
从伦敦交易所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看我国审计市场结构改革
文章意在通过对审计收费的研究引出市场集中度与价格竞争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理论课题。
作者在假设审计收费以及其他服务费(以咨询服务费为主)的高低与上市公司规模、行业特殊性以及担负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这三类因素有关的基础上,对英国伦敦交易所FTSE100和FTSE250的300多家上市公司及其他收费进行了回归分析,分别以上市公司规模、提供审计咨询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以及上市公司的行业区分作为解释变量,回归分析发现:1.在审计收费的高低上,上市公司的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被审企业市值越大,审计收费越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品牌的差别,以及上市公司的行业区别则对审计收费没有明显的影响。2.在解释以咨询服务为主的其他收费的多少上,除了上市公司规模的影响外,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品牌对咨询服务市场收费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咨询和其他服务收费上并没有明显差异。
最后,文章指出了英国的经验对中国审计市场发展的两点启示: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并不会引起价格垄断和增加上市公司的审计成本,因此在我国应加大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只有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才能应对中国会计审计市场未来发展对审计服务质量和多样化的日益强大的需求。所以,我国对未来审计市场结构的设计还应该在提高市场集中度方面加大力度。
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发展的认识
文章将以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risk -based audit approach)。由于该种审计模式往往忽略了企业环境,难以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常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较高水平,而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即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当管理当局串通舞弊时,内部控制必然失效。此时,审计师可能对由于内控失效而导致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失察。
职业界在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过程中,创造了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risk-based strategic-systems audit approach)。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具有以下特征:了解客户的战略性优势;了解威胁客户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了解实现战略优势所需的关键程序和相关胜任能力;衡量和评价流程执行情况;对管理当局的认定进行职业判断;将变革的财务成果与预期值比较,对存在的差异进行额外的审计测试。该方法的优点是,便于审计师全面掌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有利于节约成本。其局限性是: 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了解企业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会计师应是复合型人才;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了完善:成立审计风险项目小组,发布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之后又颁布了正式的准则。与审计风险相关的准则包括: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修订);审计证据(修订);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及其环境以及评价重大错报的风险(涉及合并《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注册会计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拟定)。
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目前它仍处于发展完善中。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从一开始就是借鉴国际惯例,并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我们当前的任务,不是否定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审计准则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精神,另搞一套审计准则,而是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并严格付诸实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存在以下缺陷:①采用的依然是简化主义,认为审计师通过对管理层关于对会计报表账户层面各个不同认定的审计,就可以自下而上地为审计师对整个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而系统理论认为,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的系统的特征与个体相互独立时表现的特征有本质的差异。②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假定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相互独立。事实上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且相互影响,很难区分。③将审计师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问题与审计师报告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问题混为一谈。④认为审计师发现不了上下串通的蓄意舞弊,所以审计师只需要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这使审计的价值大打折扣。⑤采用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在审计资源的分配上经常是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⑥该审计方法与环境需求有很大差距,管理欺诈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且愈演愈烈。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环境为: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急剧增加,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企业管理也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化;审计职业界因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早期没有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而经受了巨大的挑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首先分析企业的经营模式,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然后,以五个原则(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风险评估、业绩计量和持续提高)来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出关于剩余风险的结论及其对审计的影响;最后,用剩余风险来指导实质性测试,从而自下而上地完成审计工作。该方法可以使审计师提供更高程度的保证,从而减少对利益相关者的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务中表现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建议我国积极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在实务中逐步推广,最终通过修订审计准则加以确认。
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不少审计失败的事件,如“安然事件”和我国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所出现的问题。这些事件的爆发,使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受到了国内外会计职业界和专家学者新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否应该继续采用并改进,成了问题的焦点。该文作者从理论上论证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可行性,认为应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并推进和完善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建设。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产生经过由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三个时期的发展与过渡,并产生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往往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这样,当内部控制失效时,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把审计视角扩大到内部控制以外,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而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与其本质区别就在于此,其审计起点是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其业务流程,使注册会计师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审计方法-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
由于职业领域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重新认识并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导致了国外的审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注。在先后成立了审计风险研究小组,审计风险项目小组进行研究、调查的情况下,于2002年10月发布了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并于2003年10月的国际审计与鉴定准则理事会上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最后修订,该准则将于2004年12月15日之后正式施行。作者在文中对该准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于我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时间很长,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准则体系,许多审计技术和方法已成为国际惯例,因此,我国在没有充分理由予以否定的情况下,应充分吸收借鉴这些成文准则和惯例。并提出了作者本人对修改我国审计风险准则的思路。
欧盟建议推行国际审计标准
一系列大公司的财务丑闻揭示出,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各地区审计标准存在巨大漏洞,欧盟为此建议推行国际审计标准。意大利帕玛拉特财务丑闻正是全球性会计师事务所只遵守各国或地区的审计标准带来的恶果。德勤和均富会计师事务所在意大利的机构分别是帕马拉特的主审计方和次审计方,但当时意大利有关两家事务所的合作审计标准非常模糊。在德勤对集团账目审计之前,均富负责审计其部分子公司的账目。根据意大利的审计标准,审计集团账目时,不对那些子公司已有的审计结果负责,因此这些子公司能通过虚构资产来掩盖帕玛拉特集团的亏损。欧盟计划明年在上市公司推行国际会计准则,欧盟委员会建议主审计方要采用国际审计标准,对包括子公司在内的集团账目审计结果负全责。这将迫使大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正视自己目前松散的业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