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1 内部审计的特征
1.1 服务的内向性
内部审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而开展的审计,内部审计人员是部门、单位领导在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内部审计服务的内向性,也是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观点。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9号指出:“内部审计要经常为管理服务,其中包括(不仅限于)研究和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审计业务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以便根据管理要求提供专门咨询。”
1.2 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对所属部门或机构进行审计时,由于其本身不参与这些部门或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在组织上也不受这些部门和机构的领导,所以能够保持其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但是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本身为该单位职工,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息息相关,又受本单位负责人(经营者)的领导,这就决定了其独立性是有限的,是相对独立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内部审计没有对外鉴证职能,其审计报告不能作为对外报告来使用。
1.3 审查范围的广泛性
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其审查的范围必然要涉及到单位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内部审计既可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又可进行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既可进行防护性审计,又可进行建设性审计。而且一般都能满足领导的要求,领导要审查什么,内部审计人员就审查什么。
1.4 审计程序的相对简化性
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规划、实施、终结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经营环境,能随时了解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过程,平时积累了许多资料,因此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都大为简化。
1.5 审计实施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个部门,内部审计人员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职工,因而可根据需要随时对本部门、本单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查,及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便使最高管理者采取措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 内部审计的作用
2.1 制约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按照我国的法律、财经法规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有关规定,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检查, 促使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合法、效益的轨道上运行,对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保护国家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
2.2 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起到了保护合法、抑制非法,加强防护的作用。
2.3 鉴证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内部审计需要在一定期间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下属机构和单位在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及经营者离任审计等方面作出客观、公平的评价和鉴证。
2.4 参谋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审查,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及时地发现问题,找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并提出改进建议,为领导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3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3.1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合理,独立性差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类型有:一是附属于财会部门、办公室或纪委监察部门,受所属部门领导;另一种是内部审计机构虽然独立于财会等部门,但仍归本单位负责人领导。内部审计审什么、怎么审、审计结果如何处理、审计建议能否落实等都要受本单位领导的制约。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有限的,从而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影响了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2 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
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时,一些企业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便随意撤并内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从而出现将内部审计机构撤并或将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的情况,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稳定,使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3 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单一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不仅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而且缺乏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4 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
4.1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是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国有企业的原有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已经不适应股份制企业的要求。目前,在国际上,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受本单位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内部审计人员不受企业经营管理部门的约束;第二,受本单位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如厂长、总经理的领导;第三,受本单位主计长(或总审计师、总稽核师)的领导;第四,受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主计长双重领导。内部审计机构直属领导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权威性越高,工作也就越容易开展。这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但比较而言,由于董事会领导模式的领导层次较少,地位超脱, 相对独立性最强。因此,这种模式应是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的最佳选择,例如实行审计委员会领导体制的鞍山钢铁公司、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建设银行北京分行等单位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2 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进行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应逐渐转移自己的工作重点,要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转变。内部审计工作要扩大自己的工作范围,不应局限于财务领域的审计,要向业务经营领域和管理领域扩展。要开展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评价业务经营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改进控制服务;要开展对专项业务活动的审计,评价其对企业决策和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价其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做到了节约高效;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评价其管理职能的发挥情况和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开展各种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目标审计或离任审计等,监督企业内部各单位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4.3 内部审计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首先,要对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进行事前审计,对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其次,要对企业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等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及时纠正计划偏差。最后,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4.4 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面宽、政策性强,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要通晓财务会计知识,而且还要熟知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统计及计算机等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多元化, 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经济对内部审计的高层次要求。
4.5 内部审计要进行职业化管理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特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区别于外部审计,也不同于单位内部的管理咨询活动,它已成为一种公认的为管理服务的职业。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内部审计的职业组织,而且还建立了全球性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目前,我国还缺乏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保障,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程序的建立、标准的制定及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等均无统一的管理,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工作的开展。因此,要促进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提高内部审计的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应建立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组织-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进行职业管理。职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交流内部审计信息、发布技术规范、检查工作质量、培训内审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