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证据的特性与获取方法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范秀娟
2005-10-11
普通
证明被审事项是非曲直的依据称为审计证据。为了形成审计意见,必须获取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审计意见的正确性,因此足够的质量上乘的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起码要求。理论界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称作为审计证据的两大特性。
一、充分性,又称足够性
数量过少的证据不能证明被审事项,(因为有挂一漏万之嫌)。收集太多的审计证据花费成本太高,因此审计证据并非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那么多少算够,没有具体数量标准,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而定:
1.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等于固有风险乘以控制风险乘以检查风险,审计人员要想审计风险控制在公众可接受的限度内,只能控制检查风险的高低,而检查风险的大小受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如果一个项目的固有风险很低(没有投机性质),控制风险也很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业务简单,管理当局品格高尚),那么检查风险可以相对高,收集少量证据即可;如果被审单位规模大,制度不健全则检查风险必须低,那么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足够多。如果遇到一个大型混乱企业,事务所又没有能力收集足够的证据,万不得已时,只能毁约或寻求支援。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
重要的审计项目需要较多的审计证据。重要与否的标准要看项目的性质与金额大小,对于容易错报、舞弊的项目,如:往来帐款、货币资金、存货等获取的证据要多,要仔细,要从多种渠道获取证据,对于不容易出差错的项目,如:固定资产,即使金额很大,也不需要收集太多的证据。
3.审计经验
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经验比理论更重要,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可以窥一而见全貌,若经验不足,则只能多收集证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应该由经验积累。
4.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
直接获取的证据,证明力强,数量可减少,若间接证据,证明力弱,数量就得增加。
二、适当性即可靠性
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审计证据是适当的,能够证明被审事项。
1.相关性
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收集的证据包括:制度是否存在,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例如检查制度中规定的存货入库验收制度,只要检查到一份未经验收就入库的情况,就可证明该制度执行不够严格,而不需查看入库后的管理情况。检查报表数据真实性时,要检查的事项相对较多,包括报表数据原始资料的真实性,有未入帐的资产负报表,若在一个集团公司内有几个子公司,有没有子公司之间的负债相互混淆,将收入,费用入帐的时间提前或推迟都会影响报表的准确性,查什么事情就收集与之有关的证据。
2.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真实程度受获取途径、获取时间影响,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可靠,直接证据比间接证据可靠,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审计人员亲自获取的比被审单位提供的证据可靠,及时获取的证据比后来获取的证据可靠,证据真实才能保证结论正确。
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就进入了审计证据的获取工作。
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
1.检查法
检查书面资料,审阅与复核书面资料,检查原始凭证时,要看是否有涂改、伪造痕迹,业务程序是否合理合法,要将原始凭证与记帐凭证核对,总分类帐与明细分类帐核对,报表的数据与有关帐本的数据核对,帐薄与报表中前后期的数据相互核对。如某企业九月份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数据是10万,十月份资产负责债中该数据为6万。证明报表不真实:如果非季节性生产企业,不同月份的销量差距很大,也应予以关注。如:某一企业月销售收入100万,销售成本低,十二月份锐减到了1万,而成本大幅提高,则有可能会计调帐引起的数据失真。
2.监盘
实物资产的存在与否必须经过盘点才知。盘点时,审计人员要进行抽检,盘点的资料只证明检查当天的数据,需要将盘点当天的数据调整出会计报表的数据。如3月5日盘点得出某类材料数量为5000个,去年的12月31日至3月5日这段时间进货量为2000个,出货量为1000个,则12月31日的起初数据为4000个(5000+1000-2000)。盘点时还须注意盘点工作必须在上班一开始就进行,盘点期间不得进行收发工作。若有几个仓库,必须同时进行;若有几个保险柜,必须同时进行。对容易贪污的现金、存货盘点,要进行突击盘点,不能先通知,盘点取得的证据须用其它方法证明,可证明数据的存在。
3.观察法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对后序的审计工作起指引作用,但观察结果很难用文字、数字具体描述,因此,该方法只起辅助作用。
4.面询及函证
面询时要注意要有两个以上审计人员在场才有效,且面询的过程要记录在案,被面询人签字认可,面询收集的结果受被调查人个人意志影响,有时甚至歪曲事实,因此面询的证据不能独立证明某一事项。函证时要注意被调查对象的配合态度。另外回函一定要直接寄给审计人员,而不能通过被审单位,函证时间最好选择在结帐日前后,便于对方配合工作。
5.计算
对被审单位会计数据验算另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帐薄前后页次的转接关系,报表数据的相互对应关系。注意有造帐的可能,若属于无意的差错,要求被审单位更正,若频繁发生差错,则有故意舞弊的可能。
6.分析性复核
根据被审单位重要的趋势分析或比例分析,发现错报事项。如:该企业日常毛利率为50%,而某一年度追加到90%以上,这种情况非常可疑,根据此类比例变动,发现问题,找出差错。
一、充分性,又称足够性
数量过少的证据不能证明被审事项,(因为有挂一漏万之嫌)。收集太多的审计证据花费成本太高,因此审计证据并非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那么多少算够,没有具体数量标准,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而定:
1.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等于固有风险乘以控制风险乘以检查风险,审计人员要想审计风险控制在公众可接受的限度内,只能控制检查风险的高低,而检查风险的大小受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如果一个项目的固有风险很低(没有投机性质),控制风险也很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业务简单,管理当局品格高尚),那么检查风险可以相对高,收集少量证据即可;如果被审单位规模大,制度不健全则检查风险必须低,那么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足够多。如果遇到一个大型混乱企业,事务所又没有能力收集足够的证据,万不得已时,只能毁约或寻求支援。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
重要的审计项目需要较多的审计证据。重要与否的标准要看项目的性质与金额大小,对于容易错报、舞弊的项目,如:往来帐款、货币资金、存货等获取的证据要多,要仔细,要从多种渠道获取证据,对于不容易出差错的项目,如:固定资产,即使金额很大,也不需要收集太多的证据。
3.审计经验
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经验比理论更重要,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可以窥一而见全貌,若经验不足,则只能多收集证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应该由经验积累。
4.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
直接获取的证据,证明力强,数量可减少,若间接证据,证明力弱,数量就得增加。
二、适当性即可靠性
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审计证据是适当的,能够证明被审事项。
1.相关性
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收集的证据包括:制度是否存在,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例如检查制度中规定的存货入库验收制度,只要检查到一份未经验收就入库的情况,就可证明该制度执行不够严格,而不需查看入库后的管理情况。检查报表数据真实性时,要检查的事项相对较多,包括报表数据原始资料的真实性,有未入帐的资产负报表,若在一个集团公司内有几个子公司,有没有子公司之间的负债相互混淆,将收入,费用入帐的时间提前或推迟都会影响报表的准确性,查什么事情就收集与之有关的证据。
2.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真实程度受获取途径、获取时间影响,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可靠,直接证据比间接证据可靠,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审计人员亲自获取的比被审单位提供的证据可靠,及时获取的证据比后来获取的证据可靠,证据真实才能保证结论正确。
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就进入了审计证据的获取工作。
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
1.检查法
检查书面资料,审阅与复核书面资料,检查原始凭证时,要看是否有涂改、伪造痕迹,业务程序是否合理合法,要将原始凭证与记帐凭证核对,总分类帐与明细分类帐核对,报表的数据与有关帐本的数据核对,帐薄与报表中前后期的数据相互核对。如某企业九月份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数据是10万,十月份资产负责债中该数据为6万。证明报表不真实:如果非季节性生产企业,不同月份的销量差距很大,也应予以关注。如:某一企业月销售收入100万,销售成本低,十二月份锐减到了1万,而成本大幅提高,则有可能会计调帐引起的数据失真。
2.监盘
实物资产的存在与否必须经过盘点才知。盘点时,审计人员要进行抽检,盘点的资料只证明检查当天的数据,需要将盘点当天的数据调整出会计报表的数据。如3月5日盘点得出某类材料数量为5000个,去年的12月31日至3月5日这段时间进货量为2000个,出货量为1000个,则12月31日的起初数据为4000个(5000+1000-2000)。盘点时还须注意盘点工作必须在上班一开始就进行,盘点期间不得进行收发工作。若有几个仓库,必须同时进行;若有几个保险柜,必须同时进行。对容易贪污的现金、存货盘点,要进行突击盘点,不能先通知,盘点取得的证据须用其它方法证明,可证明数据的存在。
3.观察法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对后序的审计工作起指引作用,但观察结果很难用文字、数字具体描述,因此,该方法只起辅助作用。
4.面询及函证
面询时要注意要有两个以上审计人员在场才有效,且面询的过程要记录在案,被面询人签字认可,面询收集的结果受被调查人个人意志影响,有时甚至歪曲事实,因此面询的证据不能独立证明某一事项。函证时要注意被调查对象的配合态度。另外回函一定要直接寄给审计人员,而不能通过被审单位,函证时间最好选择在结帐日前后,便于对方配合工作。
5.计算
对被审单位会计数据验算另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帐薄前后页次的转接关系,报表数据的相互对应关系。注意有造帐的可能,若属于无意的差错,要求被审单位更正,若频繁发生差错,则有故意舞弊的可能。
6.分析性复核
根据被审单位重要的趋势分析或比例分析,发现错报事项。如:该企业日常毛利率为50%,而某一年度追加到90%以上,这种情况非常可疑,根据此类比例变动,发现问题,找出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