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审计方法优劣辨析
审计行业最近几年风云变幻,令人猜想不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国内大所改弦易辙,国际大所事故频发。中外审计方法的差异也成为讨论的热点。有人武断地下结论:国内审计方法和底稿均比国际所差。其依据就是国内所易被国际所兼并,其规模和声誉远不及国际所。事实真是这样的吗?先撇开国际所发展和积累的多年经验和享受的超国民待遇等其他优势,我们必须理解审计到底是什么。
审计就是验证,对号入座般验证审计对象是否与心中的预期一致。在审计开始的时候,审计师就根据以往经验和上年底稿勾勒出大概蓝图,然后在审计过程中,不断修正预计。审计方法挺简单,但如何得出合适的预计就需要大量的审计经验和对现行会计规定的把握。不可否认,国际所在形成适当的预计方面确实占有优势,不管行业数据分析库还是把握会计规定的程度。因为国内所根本就没有行业数据分析库。即使有,也是很简陋的,相对于国际所几百年的千锤百炼后的数据库当然没有优势。再者,部分国际所干脆就是财政部制定会计准则的顾问,这样的优势当然是国内所远远不及的。
但国际所的底稿就一定比国内所好吗?让我们追究下去,审计方法是简单的,就是验证。但有两条路:国际所是直接对年末数据确认,国内所则以期初数据为基础,对借贷方发生额进行审计,从而达到年末数据的审计效果。这种差异的原因系由使用者的不同。对于国际所,从资产负债表出发是对报表使用者最大的保证。因为使用者更关注的是这个企业值多少钱,是否值得付出的代价,即便企业倒闭,变卖的金额是否能弥补损失。而对于国内所来说,最初和最大的使用者就是国家。国家关注的是保值增值,关注的是资产利润率,至于企业的市价是无需考虑的,因为国企是不可能变卖的。所以从损益表出发是国内所必然的选择。
国际所的底稿很直白,抽样是其最依赖的方法和审计依据。为减少风险,其抽样往往建立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国际所能直面审计风险,风险对它们是避免不了的,出现审计失败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根据市场规则进行经济赔偿也是国际所能够承受的。反观国内所的底稿,审计失败就意味着企业倒闭。在这种压力下,底稿往往比国际所的详细,成本效益原则让位于生存原则。一位著名的注册会计师前辈曾经说过“100-1=0”,即一次的失败足以遮蔽一百次成功。单纯地就底稿提供的企业数据而言,国内所的底稿绝对更多、更详细,提供的审计判断依据更多。
到底哪种方法较好呢?国际所的方法简单,容易达到对报表金额的审计目的,而且比较容易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也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国内所的方法复杂,借贷方的数字是报表数字的两倍,而且金额也远远大于报表金额。国内所采用的方法有吃力不讨好之嫌?答案是否定的。从防止企业舞弊来说,从损益表出发的审计方法是比较有效的。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的方法不审计发生额,则难以发现企业洗钱或者倒账。采用哪种方法是市场决定的。随着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股民成为报表使用者,国家也逐步从经济领域撤出,从市场经济的裁判和选手角色并存转化为单一的裁判。此时,采用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的审计方法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国内股市的退市规定凸现其局限性,因规定仍然以损益为判断依据。财政部已经决定在会计准则方面与国际接轨,以往最难以确定的“公允价值”也面临出炉,但股市判断企业好坏的仍然是以损益为主而不是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赔偿股民的具体法规尚未公布,因此在国内采用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的风险远大于从损益表出发。发表审计意见的对象是财务报表,国际所只确定报表金额是否适当、正确,是无可非议的做法,但是国内企业大多经营状况不佳,而且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舞弊,单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的审计方法就比较吃力。
审计的方法不外乎定性、定量对每个会计科目进行审计,但具体实施时,国际所偏向定性,而国内所偏向定量。总而言之,审计方法无所谓对错,审计业对于国内事务所充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