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首页 > 会计实务 > 审计人员 > 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审

来源: 于保和 张相洲 2006-08-07
普通

  「摘要」 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和特点出发,论述了内部控制评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的涵义及主要内容,最后,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的内容。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内部控制 制衡机制 控制职能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及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是特指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组织,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本人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借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的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中办、国办于1999年5月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标志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正式纳入了国家审计范围。本文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侧重于探讨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审问题。

  与报表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由于审计领域有所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审计对象的个人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直接对象是企业领导人员,即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他类型审计的重要特点。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都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管理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和鉴证,而不是直接针对企业领导人员个人。第二,审计职能的综合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要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的个人责任,财务收支及报表审计就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审计职能必须向管理领域延伸,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综合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方法和职能。第三,审计的高风险性,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期限较长,审计跨度大,审计工作量和难度会相应增加;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监督形式,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完善,评价标准不规范,对新问题的评审和定性缺乏法律依据故准确性低。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的重要性

  在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又称作符合性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测试的目的是确定完成审计工作所需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可见,在财务收支及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只是实质性测试的突破口,并不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效益性进行单独评审。而在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直接目标是评价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责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以及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无疑是企业领导人员一项至关重要的经济责任;另外,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所有者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管理控制则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内部控制效益性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财务报表审计,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业绩审计,审计重点都在于企业经营的“结果”,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不单要审查企业经营的成果,还要评价经营管理的过程,审计重点从结果向过程的延伸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特点。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过程,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控制效果。虽然对内部控制的评审难以进行量化分析,但它却是评价企业量化指标优劣的定性条件。

  三、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内容

  内部控制,是经济组织管理者,为了提高经营效率、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实现管理目标,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经营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

  要全面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内容,首先要明确内部控制理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内部牵制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公认为是确保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的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认为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前者的目的在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内部控制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其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1992年,COSO委员会在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中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五个部分。

  从对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过程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全面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第一,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的重要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权利、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第二,企业的内部控制按照不同的控制领域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控制“包括组织计划和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与财产安全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的联系。这些控制包括那些如授权和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簿记与从事经营和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管理控制“包括组织规划和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有关,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的联系。这些控制一般包括如统计分析、业绩报告、雇员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第三,内部控制框架由五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构成,其中控制环境囊括了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多项内容,决定了企业组织的控制氛围,影响企业组织中人们的内部控制意识;风险评估是指判别和分析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并为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控制活动是指为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程序;信息和沟通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人员在履行责任过程中,以特定形式确定、收集和交换信息的活动;监督是指企业内部评价控制系统运行质量,并在必要时予以纠正的手段。

  四、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的内容

  (一)控制制衡机制评价

  企业权力制衡包含两个层次的机制:第一层次是指企业内部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的划分是否科学合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具体体现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的权力制衡;第二层次是指企业纵向的授权关系是否明确,是否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决策和执行,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建立是否符合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原则,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对员工的激励功能。对于第一层次的机制,在审计中主要应当查明:企业是否依照现代企业权力制衡的原则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企业领导人员是否自觉贯彻决策的民主原则,使自身融入企业相互制衡的权力束中。对于第二层次的机制,在审计中应当关注: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是否明确界定关键领域的权、责以及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在评价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还要评审企业组织内部各层次、各部门单位的横向权力划分关系和纵向授权关系,明确各层次管理者的权力来源,继而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权力配置制度和组织沟通网络。

  (二)核心控制职能评价

  核心控制职能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整体导向,企业的性质、规模不同,所属的行业及产业类型不同,其核心控制职能也不相同。以企业所属的产业类型为例,在生产企业中,原材料生产企业的核心控制职能是安全控制或成本控制;而制造企业的核心控制职能主要是质量控制;在服务企业中,金融证券企业的核心控制职能是风险控制,旅游饮食企业的核心控制职能是财务控制。因此,对企业核心控制职能的评价,首先要判断其是否适应企业的性质、发展规模及行业属性等因素。例如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应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因为制造企业的质量控制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若将财务控制与质量控制割裂开来审计其经济责任,显然有脱离重心的倾向。而企业领导人员是否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建立并完善了以各类规章制度为链条的运行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转,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又与企业长期经济效果紧密相连,可见,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质量控制是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不可忽略的内容之一。之后,还要评价整体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是否体现企业的核心控制观念,评价标准的选取主要是公认的控制评价标准,比如以质量控制为核心控制职能的制造企业,评价标准就可以选取ISO的认证标准,在审计中应当查明:企业售前服务、产品定位、材料采购、成本控制、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环节的控制程序能否保证质量控制标准的实现,会计控制、管理控制系统是否统一于企业质量控制的目标。

  (三)内部控制系统完备程度评审

  内部控制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如果内部控制系统残缺不全,缺乏整体系统性,内部控制的整体功能将大打折扣。对于内部控制系统整体性的评审,重点在于查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既包括价值流控制分系统,又包括物流控制分系统,还包括反映物流、价值流控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既包括会计控制系统,又包括管理控制系统;会计控制系统是否按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筹资与投资等业务循环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各项控制制度是否由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等保证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控制程序组成;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建立了战略计划、预算控制、绩效计量、绩效报告、管理者补偿等子系统;当然,企业的类型及规模各不相同,对内部控制系统完备程度的要求也不一致,内容控制子系统以及各项内部控制程序的建立不一定面面俱到,而应当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突出控制重点,完善控制手段。

  (四)内部控制子系统适应性评审

  主要是评价内部控制各子系统是否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利于整体内部控制系统效率的提高。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控制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适应性,生产控制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的适应性,会计控制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的适应性,会计控制系统内部分系统的相互适应性以及管理控制系统内部分系统的相互适应性等方面。比如,适时制作(生产)为一种基于过程的生产控制系统,不仅对供应商的数量和质量有严格的限定,还要求发展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沟通、解决问题的时间跨度都可能由于存货供应中断,使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这时,会计控制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建立就要充分考虑生产控制的特殊性,会计控制系统的采购循环应加强供应商评价与选拔的授权和控制程序,管理控制系统的绩效报告与业绩计量系统也应从“事后型”向“过程型”转变,例如“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系统,将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与成长作为业绩评价的组成部分,这种注重经营管理过程的绩效计量和评价系统,恰好适应了适时生产控制系统对员工持续改进工作能力的要求。

  (五)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审

  在测评内部控制科学性、健全性的基础上,还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效果,通过检查证据、穿行测试等方法,抽样选取若干项目的若干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评,发现失控点。而且,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系统,应当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改进,能够对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充分的反应,也就是说,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这样,就可以根据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测评结果,分析失控或控制不力的原因,并对现有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控制效果和经营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办、国办:《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1999.

  2 中办、国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1999.

  3 刘平生等主编:《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与技巧》,工商出版社,2001.

  4 杨有红主编:《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5 徐政旦等著:《内部控制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6 李凤鸣著:《内部控制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

今日热搜
热点推荐:
做账报税
做账报税私教班第十一季
加入会计实务交流圈

微信识别二维码

扫码找组织

回复:资料包

立即免费获取

有奖原创征稿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