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首页 > 会计实务 > 审计人员 > 外部审计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审计调查思路初探

来源: 张辉 2008-08-06
普通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继上世纪80年代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90年代成立政策性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以来一次意义更为深远的金融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国有银行管理层次过多,运营成本较高,缺乏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自有资本不足,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指出:“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比例高、资本充足率低、利润低,因此必须下最大的决心推进银行改革,必须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此前必须做准备工作,如降低不良资产率,充实资本金,银行有赢利。这样才能进行股份制改革,最终上市。”经过5年时间,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已经完成了上市,改革初见成效。但成效究竟如何尚无完整资料显示,作为审计机关有责任对此做一调查以更好的为金融体制改革服务。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调查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具体效果。

  一、是否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缺陷直接导致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传统体制下的商业银行属于政府主导型的银行体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股份制改革后,银行应实现政企分开,通过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将政府的权力限制在应有范围内,以更好地解决在国有控股条件下银行专业化管理的问题。审计调查中应关注股改后的银行是否已初步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明确职责分工,逐步形成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架构与机制。特别是要规范股东所有权的行使,即股东只能通过对银行重大事项的表决权和一定程度的建议和质询权来体现自身意图,不能直接干预银行的正常经营。

  二、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是否得到加强

  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审计应关注商业银行股改后是否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内控体系和较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国有商业银行应从强化内控机制入手,全面增强风险掌控能力,这既是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的客观要求,也是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依托新的公司治理架构,建立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全程、量化和立体的全面风险控制。建立能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表内外业务风险的全面风险拨备制度,彻底分离业务营销与风险管理职能,实现信贷风险的垂直和集中管理。

  三、资产质量是否达到理想水平

  资产质量的直接体现是不良资产比率,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几家银行,其平均不良资产率在3%以下,而中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前平均不良资产率高达20%左右,较高的不良贷款给银行经营带来了沉重的包袱。股改过程中,国家已经对由于传统体制原因造成的大部分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审计调查应关注股改后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是否达到理想水平,以及银行是否按照监管标准和会计准则提足了风险准备,增强抗风险能力。审计还应关注改制和上市后,商业银行是否能够依靠自身经营将不良资产比率指标长时间的保持在理想的水平上,这是反映银行经营水平的重要标准。

  四、资本金充足率是否达到监管标准

  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财务指标。股改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该问题制约着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扩张能力。按《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又使得资本充足率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在改制过程中,国家通过注资和核销剥离不良资产使资本充足率达到标准,改制后银行要依靠自身经营使资本充足率维持在合理水平。目前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主要有公开发行股票、定向募集、发行金融债券、资本公积或红利转增股本等几种形式。审计应关注商业银行是否通过建立起有效机制来增加资本金补充渠道,这是关系银行发展的长期性问题。

  五、经营效益是否真实可信

  经营效益如何是评价商业银行股改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商业银行各项改革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审计调查应紧紧围绕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在核实资产质量和经营利润真实性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审核是否存在人为调整经营效益,弄虚做假,掩盖问题等。另外,要特别关注资产收益情况,收益和支出是否匹配,贷款质量的变化趋势,潜在风险的抵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并调查是否存在营运中的短期行为。

今日热搜
热点推荐:
做账报税
做账报税私教班第十一季
加入会计实务交流圈

微信识别二维码

扫码找组织

回复:资料包

立即免费获取

有奖原创征稿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