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首页 > 会计实务 > 审计人员 > 内部审计

浅议企事业内部审计风险

来源: 师敏 苏宁 陈丽荣 2006-09-20
普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对此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无意地对存在的重大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是审计风险产生的主体,审计风险的本质表现为无意地发表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审计风险绝不会控制到零的程度。尽管审计人员不能完全消除工作中的风险,但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是可以实现的。

  普遍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所有审计项目和整个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导致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出现偏差,形成审计风险。

  潜在性。审计风险无法通过数学计算精确得出,只能依赖于职业判断;同时,审计风险的发生是以审计责任的存在为前提,这决定了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潜在性。

  可控性。审计人员在审计风险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审计风险是可以被控制的。只要审计人员保持职业谨慎,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就可以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由诸多因素形成的,下面从引起审计风险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一)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因素

  1.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社会审计有国家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法》,而内部审计目前只有20世纪80年代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可操作性不足,以此来指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明显存在滞后现象,致使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对有些问题难以认定。

  2.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影响内审工作权威性。我国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行政性很强,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使得内审机构及其人员独立性不强,不能自主地开展工作。而且企业内部审计一方面受国家或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工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审计业务的监督性与行政待遇的就地性使审计人员很难正常开展工作,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3.被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反之,就会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而形成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因素

  1、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我国不少单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曾是迫于法律规定或行政命令,而非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因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同时,有些单位领导不明白内部审计的真正意义,将内部审计放在可有可无位置,没有把它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使其真正担负起管理、监控的双重责任,这些都会使内部审计风险加大。

  2.内部审计人凤的繁体素质不高,增加厂审计风险。现代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专业活动,不仅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定量分析、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电子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其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我国目前的内审人员结构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内审人员自身素质的缺陷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企业管理层对审计风险的管理将日趋重视,尽管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也有可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内部审计风险。

  (一)建立和完善与内部审计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

  我国企业的现代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的要求,加快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制以及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从组织形式上有效保证内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与业务上实质性独立

  要使内审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必须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设置专职的审计人员,不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直接承担经营责任;在领导关系选择上要提高内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次,直属领导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避免一人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又领导对这项业务活动的审计;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报告。

  (三)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各内审机构应在充分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应着重从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入手建立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单个项目质量管理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部门主管巡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

  (四)促使单位领导重视,建立健全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审部门一方面要作出成绩,让领导感受到内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多向领导请示汇报,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做好内审工作打好基础。企业应建立健全专门的内审机构,配备具有各类专业知识的专职审计人员,提供专门的审计经费,使内审部门独立于名职能部门之外,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及业务等方面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五)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以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并且是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知识,通晓财政经济法规,还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我国内审人员的素质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因此,各内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并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造就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审计工作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总之,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内部审计风险既客现存在,又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内部审计人员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从而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充分发挥其审查评价作用。

今日热搜
热点推荐:
做账报税
做账报税私教班第十一季
加入会计实务交流圈

微信识别二维码

扫码找组织

回复:资料包

立即免费获取

有奖原创征稿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