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部审计的风险及其控制
[摘 要]随着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组织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复杂化,作为经济组织加强内部管理与监控需要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内部审计,其风险也日益增加。文章认为如何有效地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事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且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随着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组织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风险也日益增加。如何有效地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事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且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拟从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形成原因和有效控制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 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内部审计是审计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审计理论界所确定的关于审计风险的理论体系同样适用于内部审计。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学者都做出了积极的探讨,目前理论界尚无完全的定义。但综合起来,人们在定义审计风险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即指对有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而审计人员签发完全肯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的风险,这是审计实践中最常见的风险,因而成为研究重点,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都作了这类审计风险的规定;第二种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即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对象既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也包括被审计单位其他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含义要广泛一些;第三种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即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面临的风险。这个含义已不局限于审计人员判断失误的风险,而且扩展到被审计单位和环境因素造成的使审计人员受到损失或不利的风险。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目前实际,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对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
2 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职业的特征决定了审计风险既具备风险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客观性
审计面临的风险与人类生存面临的风险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不能完全消除它。也就是说,审计风险发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尽管审计人员不能完全消除工作中的风险,但通过各种手段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是可以实现的。
此外,审计这个职业是需要利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的,其中所用的大部分知识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只有通过观察来了解和传递。有判断,就有判断正确和错误以及判断被接受和拒绝的可能,就有风险。所以,审计工作的判断性质也决定了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
2.2 潜在性
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是指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潜在地存在于审计工作中,当转化为现实的损失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判断失误未被追究责任,那么即使其行为偏离了审计准则的规定,出现了判断错误,也仅仅是潜在的风险。或者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尽管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只要没有带来不良后果和造成损失,风险尚停留在潜在阶段,还不能称之为实在意义上的风险。所以,审计风险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只有当审计人员被追究失误责任并承担损失时,潜在的审计风险才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2.3 普遍性
审计风险普遍地存在于所有审计项目和整个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或增加最终的审计结论出现偏差,形成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存在于所有审计项目,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内部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就有立项风险;制定审计计划时有计划不充分的风险;搜集证据时有证据不足或不力的风险;编写审计报告时有措词不当,结论不准确的风险等等。这些具体风险又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包括审计对象方面的因素,如提供资料不全,内部控制薄弱,主观上不配合等,以及审计人员自身方面的原因,如使用审计方法不当,收集证据不充分,违反审计原则,不遵守职业道德等。
2.4 可控性
虽然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贯穿于所有审计项目和整个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但这并不意味审计人员面对审计风险时束手无策,它是可以控制的。只要审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谨慎意识,尽可能地运用职业判断准确,实施合理的审计程序,采取先进的工作方法,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将其降至预先设定的较低的可接受的总体水平。
3 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很多,但综合起来无外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审计对象和社会法律环境及自身组织建设方面的因素属于客观方面的原因,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及在审计过程中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等因素则属于主观的原因。
3.1 客观原因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欠缺直接带来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并且内部审计也只是单位内部的管理手段之一。鉴于此,单位内部审计就很难客观、公允地对所进行的审计事项发表准确、公正的审计意见,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其次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作业标准不规范。虽然现在有国家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可操作性不足,并且对于具体作业标准未有明确规定。因此,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健全,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增大了审计风险。
最后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加大了审计的难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各种经济主体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表现,其经营环境十分复杂,经营范围日益拓展,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繁杂,使得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更加复杂,审计人员获取正确审计意见的难度增加,这些都使审计人员失察和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增加,审计风险明显加大。
3.2 主观原因
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政策法律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等。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专业技能,需要实践的积累。相对于复杂多变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审计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也会做出误判。此外,内部审计人员是否遵守职业道德,具有工作责任心也影响审计风险,如审计工作中未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应有的职业谨慎,循私舞弊,打击报复,故意放弃对重大问题的追查和披露,提供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等,不仅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还大大增加审计风险。
此外,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选用也影响审计风险。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广泛复杂,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审计目的也不同,实施审计时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如果采用不当,会造成审计时间延长,工作效率不高,也可能遗漏一些重要审计内容,未能发现重大错弊,使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导致审计风险。
4 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
审计风险控制是多因素全过程的系统控制,审计风险控制既包括内部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主观上对审计项目和审计过程每一个环节的控制,也包括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优化外部环境以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减少和规避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就必须按规范的审计程序,选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周密详细地编制审计计划,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可靠和相关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细致严谨,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报告,表述审计建议和意见,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达到理想的效果。
此外,审计人员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对控制审计风险也是至关重要的。树立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应从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优化审计活动的外部环境着手,其中首先要转变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审计风险及其所带来的危害性;其次是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这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同时也反映着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的强弱。其途径除了审计人员加强自我学习和在实践中锻炼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教育,这样才能使审计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在执业时能够关注新问题,发现问题时能准确定性,从而达到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优化审计活动的外部环境,首先要从组织形式上有效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和业务上的实质性独立。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实现其职能,就必须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专门的审计人员。领导关系选择上也要提高其直属领导层次,并需考虑与其他管理工作的关系,如财会工作,避免领导既管财会工作,又管审计工作,即自己监督自己。这样才能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开展业务时的实质性独立,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至最后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时不受任何干扰,保持应有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圆满完成审计任务,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其次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准则和法规,为内部审计业务操作提供规范和指南,使内审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参考文献」
[1]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释义[S].北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