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研究十年回顾
来源: 葛燕、卓毅、张朝宓
2003-09-03
普通
我们参照他的做法,再结合本文表述的需要,按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两者的结合,根据分类汇总资料,我们对近十年管理会计研究的主题和研究方法作如下报告和评价。
研究成果主要内容观察
描述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分布。看来研究的重心似乎集中在成本计算和管理上,共69篇文章(34.5%),其次是管理会计基本理论(44篇)和责任会计(26篇)。其余的文章范围比较广,比较零散,有预算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决策会计、业绩评价等等,一共有61篇(30.5%)。
从时间上看,前几年的研究多集中于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责任会计和成本管理计算三个方面。其后范围不断扩大,开始涉及到战略管理会计、业绩评价、决策会计、转移价格和报酬方案等领域。特别是开始注重对管理会计在实际中运用的情况分析,有关现状分析和趋势分析的文章不断增多。可以说管理会计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一)成本计算和管理。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成本计算和管理研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情。每年发表的文章比重都很大,尤其在90年代中期以后更加明显,最高时占到了68.75%(1996年)。这大概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都经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获胜,就必须有自己的优势,建立自身独特的战略,这其中拥有成本优势成为其中较为主要的方式。企业一方面要面对市场,一方面要从自身管理抓起。实务工作中有加强成本管理,精确成本计算的需要。全国学邯钢对企业重新强化成本管理有强大推动力。从供给方面看管理会计作为连接高层管理层和下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的纽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手段。成本计算和管理有着长期的传统和许多成熟经验。而且,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成本计算和管理研究在学术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不断的深化。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看,成本计算和管理研究的持续火热是可以理解的。
但进一步观察,我们可以看出每个阶段成本计算和管理研究的重心都是不同的。90年代早期,主要集中在分析加强成本管理意义上,突出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强调目标成本管理的运用。文章大多理论化,采用的一般都是综述的方法,并渐渐开始出现介绍作业成本的文章。到了90年代中期,对作业成本计算和管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1995年和1996年一共有32篇文章,其中有将近一半的文章(15篇)是关于作业成本法的。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研发费用不断增多,有关研究和开发成本会计的文章也开始出现。其后,对成本计算和管理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拓宽,包括有成本管理的回顾与展望,成本管理在实际中的运用、质量成本的研究、战略成本管理、JIT成本管理等方面。学术上对成本计算和管理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但是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和深化,在成本计算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作业成本法的计算。随着研究的进展,作业成本的研究由早期理论上技术上的探讨进入到实际运用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欧佩玉、王平心发表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2期的《作业分析法及其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的应用》,朱云、陈工孟发表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的《作业成本法在香港应用的调查分析》。对于作业成本法一直是学术上热点问题,似乎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实务中的运用不尽如人意,促使了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不断向实务的靠近。
综上所述,成本计算和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领域一直都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不断持续和深化。并且适应实务的需要,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一直保持着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热情。
(二)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虽然随着管理会计文章的增多,有关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文章比重有所下降,但这类文章几乎每年都保持着大致的数量,可见学术界对其还是在不断进行研究。早在80年代后期,对于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讨论就开始了。以李天民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管理会计研究需要在理论建设方面狠下功夫。他们指出,西方管理会计重方法轻理论的现象非常突出,导致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一直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因此他们强调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包括它的对象、职能、任务、假设、原则和方法体系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为管理会计奠定科学基础。由此管理会计学术界展开了对上述内容的大讨论。影响到90年代,此类的文章仍然比较多,在此期间认定管理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因此纷纷将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代理理论引入到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希望能有所突破。研究的持续表明学术上对此类问题还没有形成较一致的观点。或者是因为不像财务会计在西方已有成形的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且存在官方的机构,容易形成类似准则的一套理论体系,因此没有形成定论,学术上对此仍有探讨。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90年代中后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探讨已不局限于所谓理论结构的研究,开始涉及到管理会计自身研究方法的讨论。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孟焰、林金炳发表于《会计研究》1994年第10期的《经验研究在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借鉴意义》,王光远、贺颖奇发表于《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当代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新发展》。这说明我国学者已开始重视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管理会计的一些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我国管理会计环境约束,我国管理会计价值观等理论性的文章。
通过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状况的分析,可以认为,对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持续研究表明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定论,并且讨论可能仍将继续。同时学术界已开始注意到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研究。
(三)责任会计。责任会计研究在1991年有一个小高潮,占了当年发表文章总数的45%左右。但是此后文章数量减少了很多,一般都只占到当年发表文章总数的10%左右,少的时候(1992年和1999年)甚至一篇也没有。80年代,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许多企业流行开来,与此相关的责任会计的研究也就比较多,到1991年一共有10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并且由于责任会计在企业中运行是刚刚开始的,因此这些文章大都是关于责任会计基本理论和具体做法上的探讨,比如责任会计主体假设,责任会计的内容,责任会计实践的探索等等方面。此后,社会上对承包责任制的热度逐渐过去,而且责任会计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实务工作中已基本成熟,相关文章数量便有所减少。
但在对后几年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数量减少但是相关研究焦点还是有所变化的。由早先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做法开始转向到责任会计在不同类型企业运行的研究,关注企业实施责任会计遇到的问题研究以及责任人的行为研究。学术界观察到责任会计在中国各种类型企业实施中面临着困境,由此纷纷提出解决方案,出现了责任会计创新等相关内容。由于国际上近年来更关注平衡记分卡问题以及业绩评价中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对我国学者的研究重心转移显然有较大的影响。责任会计与业绩评价问题密切相关,而平衡记分卡可以认为是对责任会计的发展,预期这个问题未来会以新的形式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
(四)其他方面。在表一中,随着年份的推后,可以看出其他领域的内容不断增加,特别是现状分析和趋势分析的文章。现状分析研究的增加表明,对管理会计在实务中运用的调查研究是不断加强的。管理会计毕竟是从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它的意义也就是在企业实际操作中能对企业管理有所帮助,如果只是学术上的理论探讨,那么其学科的发展意义也就丧失了。种种研究成果也只有放到实践中检验,才能体现其价值。仍然有管理会计理论很好,但不实用的看法。国外,也有如此的观点。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在其1987年的专著《相关性已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中就认为,管理会计目前已经陷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从现实观点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花大力气。我国的学者们也意识到这一点,由此关于管理会计在中国实际运用状况的调查不断增加。由刚开始的《推行管理型会计,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到《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管理会计的现状与出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管理会计作用:现状与基本出路》等等,到了9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研究和调查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应该说这些文章填补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上的一项空白,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实际可用性做出了肯定性的结论。
趋势分析的增加表明,学术界在加大研究实际问题的同时,对以前的研究成果不断进行了总结。从90年代早期对80年代管理会计研究的追溯,到后来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的估计。90年代后期此类研究更加丰富,相应的10篇文章,对管理会计在21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提出中国管理会计发展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其中还有对管理会计发展史、国外管理会计新发展的介绍。当然这个主题的出现于新千年和世纪交替也不无关系。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的趋势分析还是比较重视的,并且重视度不断提高。
此外正如前面述说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对战略管理会计、业绩评价、决策会计、转移价格和报酬方案等方面也开始涉足。对于国外管理会计发展也不断有所介绍,从刚开始的日本到后来的法国,借鉴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是预算管理的研究似乎还是比较少,一共只有三篇。原因似乎是因为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企业对于预算控制的方法运用比较多,预算管理的理论也比较成熟,因此研究比较少。但是预算理论的研究一旦涉及到行为就显得较为复杂了,国外对此的研究也比较多,但大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这方面国内的研究就显得比较欠缺了。
研究成果方法观察
在对管理会计10年研究的整理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各种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表二列示的就是所有文章采用的方法的汇总。从表二中可以看出,一般综述法是采用得最为普遍的研究方法,比重为86.5%(173篇)。并且在10年期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使用率。相比较之下其他方法的采用比较少。问卷调查、案例法、文献法、实地调查、模型法等五种方法一共只占到13.5%(27篇),而且是在90年代后期这五种方法的使用才开始比较频繁。
表:
┌──┬─────┬─────┬───┬───┬────┬───┐
│年份│ 一般综述 │ 问卷调查 │案例法│文献法│实地调查│模型法│
├──┼─────┼─────┼───┼───┼────┼───┤
│1991│ 20 │ 1 │ 1 │ │ │ │
├──┼─────┼─────┼───┼───┼────┼───┤
│1992│ 4 │ │ │ │ │ │
├──┼─────┼─────┼───┼───┼────┼───┤
│1993│ 11 │ │ │ │ │ │
├──┼─────┼─────┼───┼───┼────┼───┤
│1994│ 9 │ │ │ 1 │ 1 │ 1 │
├──┼─────┼─────┼───┼───┼────┼───┤
│1995│ 18 │ 1 │ 1 │ │ │ │
├──┼─────┼─────┼───┼───┼────┼───┤
│1996│ 30 │ │ 1 │ │ │ 1 │
├──┼─────┼─────┼───┼───┼────┼───┤
│1997│ 21 │ 3 │ │ │ │ │
├──┼─────┼─────┼───┼───┼────┼───┤
│1998│ 25 │ 1 │ 1 │ 2 │ │ │
├──┼─────┼─────┼───┼───┼────┼───┤
│1999│ 25 │ 2 │ 3 │ │ 1 │ │
├──┼─────┼─────┼───┼───┼────┼───┤
│2000│ 10 │ 2 │ 1 │ │ 2 │ │
├──┼─────┼─────┼───┼───┼────┼───┤
│合计│ 173 │ 10 │ 8 │ 3 │ 4 │ 2 │
└──┴─────┴─────┴───┴───┴────┴───┘
一般综述的方法指的是文章采用的是理论推理的方法,从理论到理论的递进,也就是所谓定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是在管理会计领域,而且在整个会计研究领域也是非常流行的。如上所述,一般综述的方法在90年代中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使用率,可见其在学术研究上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到了90年代后期其他方法的使用也有所提高。这和90年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的变化有关。当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从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扩展到“事实是如何”时,一般综述就可能不够用了,尤其是如果要解释影响行为的动机和环境变化的因素,也许会需要更多的新的方法。
在对预算管理、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责任会计和趋势分析的研究上,采用一般综述方法的比重都超过了90%.但是在成本管理与计算、现状分析和决策会计研究上的比重有所下降。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内容要求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对于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理论结构等问题的讨论比较抽象,属于纯学术上的探讨,采用一般综述方法可能较为方便。而对于现状分析仅仅通过一般综述很难得到结论,达到对现实的情况进行分析的目的,因此在现状分析中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即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同理,对于管理会计实践的研究当然会用到案例法,对于决策会计的研究必然会要求考虑多种因素,模型法的应用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了。由于成本计算和管理的内容包括的较多,涉及到计算方法、理论的探讨以及实际成本计算和管理的运用分析,因此其中采用的方法也比较多,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6种方法。
可见随着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扩大,其对研究方法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从一般综述发展到西方较流行的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根据具体需要还出现了案例法、文献法、模型法等研究方法。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向发达国家同行学习和借鉴的趋势。
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90年代管理会计研究的回顾,我们分析了这200篇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可以看出,在这10年中我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研究还有很大的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90年代初期多是基本理论上的探讨,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多是表现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上。虽然后期有所改进,但我们觉得管理会计研究应该更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先进成果的时候,要考虑运用到中国后的环境变化。而且应从小题目做起,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以求未来有所突破,能够自然形成理论体系。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卡普兰教授在《相关性已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中提倡,为了解决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应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而在我国,即使是在90年代后期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多样化,但是主要采用的仍是一般综述的方法,采用实地研究或是其他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仍是寥寥可数。管理会计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最后在文献回顾整理过程中,我们感到国内刊物的学术性和实务性分得不是很清晰,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建议应该让学术性刊物更具学术性,而让实务性杂志更具实务指导性,能够帮助企业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成果主要内容观察
描述了文章主要内容的分布。看来研究的重心似乎集中在成本计算和管理上,共69篇文章(34.5%),其次是管理会计基本理论(44篇)和责任会计(26篇)。其余的文章范围比较广,比较零散,有预算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决策会计、业绩评价等等,一共有61篇(30.5%)。
从时间上看,前几年的研究多集中于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责任会计和成本管理计算三个方面。其后范围不断扩大,开始涉及到战略管理会计、业绩评价、决策会计、转移价格和报酬方案等领域。特别是开始注重对管理会计在实际中运用的情况分析,有关现状分析和趋势分析的文章不断增多。可以说管理会计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一)成本计算和管理。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成本计算和管理研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情。每年发表的文章比重都很大,尤其在90年代中期以后更加明显,最高时占到了68.75%(1996年)。这大概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都经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获胜,就必须有自己的优势,建立自身独特的战略,这其中拥有成本优势成为其中较为主要的方式。企业一方面要面对市场,一方面要从自身管理抓起。实务工作中有加强成本管理,精确成本计算的需要。全国学邯钢对企业重新强化成本管理有强大推动力。从供给方面看管理会计作为连接高层管理层和下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的纽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主要手段。成本计算和管理有着长期的传统和许多成熟经验。而且,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成本计算和管理研究在学术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不断的深化。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看,成本计算和管理研究的持续火热是可以理解的。
但进一步观察,我们可以看出每个阶段成本计算和管理研究的重心都是不同的。90年代早期,主要集中在分析加强成本管理意义上,突出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强调目标成本管理的运用。文章大多理论化,采用的一般都是综述的方法,并渐渐开始出现介绍作业成本的文章。到了90年代中期,对作业成本计算和管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1995年和1996年一共有32篇文章,其中有将近一半的文章(15篇)是关于作业成本法的。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研发费用不断增多,有关研究和开发成本会计的文章也开始出现。其后,对成本计算和管理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拓宽,包括有成本管理的回顾与展望,成本管理在实际中的运用、质量成本的研究、战略成本管理、JIT成本管理等方面。学术上对成本计算和管理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但是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和深化,在成本计算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作业成本法的计算。随着研究的进展,作业成本的研究由早期理论上技术上的探讨进入到实际运用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欧佩玉、王平心发表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2期的《作业分析法及其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的应用》,朱云、陈工孟发表于《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的《作业成本法在香港应用的调查分析》。对于作业成本法一直是学术上热点问题,似乎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实务中的运用不尽如人意,促使了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不断向实务的靠近。
综上所述,成本计算和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领域一直都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不断持续和深化。并且适应实务的需要,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一直保持着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热情。
(二)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虽然随着管理会计文章的增多,有关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文章比重有所下降,但这类文章几乎每年都保持着大致的数量,可见学术界对其还是在不断进行研究。早在80年代后期,对于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讨论就开始了。以李天民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管理会计研究需要在理论建设方面狠下功夫。他们指出,西方管理会计重方法轻理论的现象非常突出,导致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一直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因此他们强调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包括它的对象、职能、任务、假设、原则和方法体系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为管理会计奠定科学基础。由此管理会计学术界展开了对上述内容的大讨论。影响到90年代,此类的文章仍然比较多,在此期间认定管理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因此纷纷将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代理理论引入到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希望能有所突破。研究的持续表明学术上对此类问题还没有形成较一致的观点。或者是因为不像财务会计在西方已有成形的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且存在官方的机构,容易形成类似准则的一套理论体系,因此没有形成定论,学术上对此仍有探讨。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90年代中后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探讨已不局限于所谓理论结构的研究,开始涉及到管理会计自身研究方法的讨论。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孟焰、林金炳发表于《会计研究》1994年第10期的《经验研究在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借鉴意义》,王光远、贺颖奇发表于《会计研究》1997年第1期《当代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新发展》。这说明我国学者已开始重视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管理会计的一些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我国管理会计环境约束,我国管理会计价值观等理论性的文章。
通过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状况的分析,可以认为,对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持续研究表明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定论,并且讨论可能仍将继续。同时学术界已开始注意到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研究。
(三)责任会计。责任会计研究在1991年有一个小高潮,占了当年发表文章总数的45%左右。但是此后文章数量减少了很多,一般都只占到当年发表文章总数的10%左右,少的时候(1992年和1999年)甚至一篇也没有。80年代,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许多企业流行开来,与此相关的责任会计的研究也就比较多,到1991年一共有10篇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并且由于责任会计在企业中运行是刚刚开始的,因此这些文章大都是关于责任会计基本理论和具体做法上的探讨,比如责任会计主体假设,责任会计的内容,责任会计实践的探索等等方面。此后,社会上对承包责任制的热度逐渐过去,而且责任会计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实务工作中已基本成熟,相关文章数量便有所减少。
但在对后几年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数量减少但是相关研究焦点还是有所变化的。由早先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做法开始转向到责任会计在不同类型企业运行的研究,关注企业实施责任会计遇到的问题研究以及责任人的行为研究。学术界观察到责任会计在中国各种类型企业实施中面临着困境,由此纷纷提出解决方案,出现了责任会计创新等相关内容。由于国际上近年来更关注平衡记分卡问题以及业绩评价中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对我国学者的研究重心转移显然有较大的影响。责任会计与业绩评价问题密切相关,而平衡记分卡可以认为是对责任会计的发展,预期这个问题未来会以新的形式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
(四)其他方面。在表一中,随着年份的推后,可以看出其他领域的内容不断增加,特别是现状分析和趋势分析的文章。现状分析研究的增加表明,对管理会计在实务中运用的调查研究是不断加强的。管理会计毕竟是从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它的意义也就是在企业实际操作中能对企业管理有所帮助,如果只是学术上的理论探讨,那么其学科的发展意义也就丧失了。种种研究成果也只有放到实践中检验,才能体现其价值。仍然有管理会计理论很好,但不实用的看法。国外,也有如此的观点。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在其1987年的专著《相关性已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中就认为,管理会计目前已经陷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从现实观点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花大力气。我国的学者们也意识到这一点,由此关于管理会计在中国实际运用状况的调查不断增加。由刚开始的《推行管理型会计,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到《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管理会计的现状与出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管理会计作用:现状与基本出路》等等,到了9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研究和调查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应该说这些文章填补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上的一项空白,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实际可用性做出了肯定性的结论。
趋势分析的增加表明,学术界在加大研究实际问题的同时,对以前的研究成果不断进行了总结。从90年代早期对80年代管理会计研究的追溯,到后来对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的估计。90年代后期此类研究更加丰富,相应的10篇文章,对管理会计在21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提出中国管理会计发展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其中还有对管理会计发展史、国外管理会计新发展的介绍。当然这个主题的出现于新千年和世纪交替也不无关系。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的趋势分析还是比较重视的,并且重视度不断提高。
此外正如前面述说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对战略管理会计、业绩评价、决策会计、转移价格和报酬方案等方面也开始涉足。对于国外管理会计发展也不断有所介绍,从刚开始的日本到后来的法国,借鉴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是预算管理的研究似乎还是比较少,一共只有三篇。原因似乎是因为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企业对于预算控制的方法运用比较多,预算管理的理论也比较成熟,因此研究比较少。但是预算理论的研究一旦涉及到行为就显得较为复杂了,国外对此的研究也比较多,但大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这方面国内的研究就显得比较欠缺了。
研究成果方法观察
在对管理会计10年研究的整理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各种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表二列示的就是所有文章采用的方法的汇总。从表二中可以看出,一般综述法是采用得最为普遍的研究方法,比重为86.5%(173篇)。并且在10年期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使用率。相比较之下其他方法的采用比较少。问卷调查、案例法、文献法、实地调查、模型法等五种方法一共只占到13.5%(27篇),而且是在90年代后期这五种方法的使用才开始比较频繁。
表:
┌──┬─────┬─────┬───┬───┬────┬───┐
│年份│ 一般综述 │ 问卷调查 │案例法│文献法│实地调查│模型法│
├──┼─────┼─────┼───┼───┼────┼───┤
│1991│ 20 │ 1 │ 1 │ │ │ │
├──┼─────┼─────┼───┼───┼────┼───┤
│1992│ 4 │ │ │ │ │ │
├──┼─────┼─────┼───┼───┼────┼───┤
│1993│ 11 │ │ │ │ │ │
├──┼─────┼─────┼───┼───┼────┼───┤
│1994│ 9 │ │ │ 1 │ 1 │ 1 │
├──┼─────┼─────┼───┼───┼────┼───┤
│1995│ 18 │ 1 │ 1 │ │ │ │
├──┼─────┼─────┼───┼───┼────┼───┤
│1996│ 30 │ │ 1 │ │ │ 1 │
├──┼─────┼─────┼───┼───┼────┼───┤
│1997│ 21 │ 3 │ │ │ │ │
├──┼─────┼─────┼───┼───┼────┼───┤
│1998│ 25 │ 1 │ 1 │ 2 │ │ │
├──┼─────┼─────┼───┼───┼────┼───┤
│1999│ 25 │ 2 │ 3 │ │ 1 │ │
├──┼─────┼─────┼───┼───┼────┼───┤
│2000│ 10 │ 2 │ 1 │ │ 2 │ │
├──┼─────┼─────┼───┼───┼────┼───┤
│合计│ 173 │ 10 │ 8 │ 3 │ 4 │ 2 │
└──┴─────┴─────┴───┴───┴────┴───┘
一般综述的方法指的是文章采用的是理论推理的方法,从理论到理论的递进,也就是所谓定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是在管理会计领域,而且在整个会计研究领域也是非常流行的。如上所述,一般综述的方法在90年代中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使用率,可见其在学术研究上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到了90年代后期其他方法的使用也有所提高。这和90年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的变化有关。当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从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扩展到“事实是如何”时,一般综述就可能不够用了,尤其是如果要解释影响行为的动机和环境变化的因素,也许会需要更多的新的方法。
在对预算管理、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责任会计和趋势分析的研究上,采用一般综述方法的比重都超过了90%.但是在成本管理与计算、现状分析和决策会计研究上的比重有所下降。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内容要求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对于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理论结构等问题的讨论比较抽象,属于纯学术上的探讨,采用一般综述方法可能较为方便。而对于现状分析仅仅通过一般综述很难得到结论,达到对现实的情况进行分析的目的,因此在现状分析中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即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同理,对于管理会计实践的研究当然会用到案例法,对于决策会计的研究必然会要求考虑多种因素,模型法的应用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了。由于成本计算和管理的内容包括的较多,涉及到计算方法、理论的探讨以及实际成本计算和管理的运用分析,因此其中采用的方法也比较多,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6种方法。
可见随着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扩大,其对研究方法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从一般综述发展到西方较流行的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根据具体需要还出现了案例法、文献法、模型法等研究方法。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向发达国家同行学习和借鉴的趋势。
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90年代管理会计研究的回顾,我们分析了这200篇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可以看出,在这10年中我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研究还有很大的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90年代初期多是基本理论上的探讨,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多是表现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上。虽然后期有所改进,但我们觉得管理会计研究应该更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先进成果的时候,要考虑运用到中国后的环境变化。而且应从小题目做起,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以求未来有所突破,能够自然形成理论体系。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卡普兰教授在《相关性已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中提倡,为了解决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应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而在我国,即使是在90年代后期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多样化,但是主要采用的仍是一般综述的方法,采用实地研究或是其他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仍是寥寥可数。管理会计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最后在文献回顾整理过程中,我们感到国内刊物的学术性和实务性分得不是很清晰,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建议应该让学术性刊物更具学术性,而让实务性杂志更具实务指导性,能够帮助企业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