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管理方法刍论
来源: 劳秦汉
2005-07-18
普通
会计信息管理过程中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大程序的运行都离不开一定的会计方法的运用,“研究和掌握会计,实际上就是要掌握会计的方法。”可以说会计实务的处理过程亦就是会计方法的运用过程,没有会计方法的不断改进就没有会计的发展,现代会计就是伴随着现代会计方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因此,会计方法理论是构成会计程序方法理论且亦是会计实务理论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所谓方法就是指办事(完成某项工作)或解决问题的手段、措施,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1)办事的主体-谁来办事;(2)办事的客体-办什么事;(3 )办事的技术工具-代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或条件,不同的办事主体、客体和技术工具将会形成不同的办事方法:如会计方法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主要在于客体的不同;会计师和工程师对同一资产的评估有着各自不同的方法,主要在于主体的不同:算盘时代的会计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会计方法的不同主要在于技术工具的不同。
另则,办事的方法与该事物的职能有密切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职能是方法的起点,是建立方法的依据,如会计的传统职能是反映与监督,则传统的会计方法就是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大方法,现代会计的职能已拓展至反映与管理,则现代的会计方法亦就扩展到事前的会计预、决策方法和事中的控制、监督方法。而会计职能的拓展又与会计环境尤其是经济与科技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因而会计方法无论是由三要素的构成决定还是由会计职能决定,归根结蒂乃是会计环境尤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环境下的产物。
由此,会计管理方法的定义可表述为:会计管理方法是会计人员用以反映与管理经济主体的会计活动、完成会计工作任务而运用一定的技术工具作用于会计对象的手段或方式,一般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系统性
会计管理方法是一个由事前、事中、事后方法组成的有机体系,这些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挥着整个方法体系在履行会计职能、达到会计目标中的有效作用。同时这一体系又受到系统环境-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外在影响,因此,研究会计方法理论应从系统性的角度去把握各种会计方法之间以及与整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
2.目标性
会计管理方法的功效就在于通过其运用完成会计工作任务、提供会计信息,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会计目标。因此,会计方法体系是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目标性系统。
3.适应性
会计管理方法体系除本身应与其所作用的对象即各个特定的会计对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运动)相适应外,由于与环境之间还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故而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包括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和整个会计系统环境即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道德习俗诸环境系统要素相适应。
4.实践性
会计管理方法体系中的各种具体方法都来自于会计工作的实践,且又都是经会计实践检验的即都是对会计实践中的会计方法规律的总结。因此,以此构建的会计方法体系必然是一个不断服务于会计实践,又在会计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实践性系统。
二
传统会计一般可分为会计核算、分析、检查三个部分,因而传统的会计方法亦相应地由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所组成。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传统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亦日益暴露出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
传统的会计方法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因为在当时,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只是国家的行政隶属单位,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只需对国家负责,只需向国家报告。因此,会计主体只是单纯代表国家的利益,对会计客体(对象)只需采用核算、分析与检查的方法就可完成会计工作任务。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已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不仅仅只是对国家负责,还需对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及社会公众等负责,还需向他们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因此,传统的会计方法远远满足不了新的会计环境下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2.不能保证新的会计职能履行的需要
传统的会计方法是以反映与监督职能为起点和依据的,会计反映职能决定了核算方法的形成,会计监督职能决定了会计分析、检查方法的形成,而现代会计的职能已由此拓展至预测、决策、控制、考评在内的会计管理职能,传统的会计方法必须要有较大的突破,否则,就不能保证新的会计职能的履行。
3.不能适应特定会计对象作用的需要
传统的会计方法是以价值运动作为其对象的,所揭示的只是过去的价值运动信息,而现代的会计对象不仅包括事后的价值运动,还包括事前和事中的价值运动,亦即所揭示的还包括现在和未来的价值运动的信息。因此,传统的会计方法亦就适应不了其所作用的各个特定的会计对象的需要。
三
由于传统会计方法存在着以上三个方面的不足,会计方法体系的改进或重建已迫在眉睫,而新的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一则必须充分考虑适应环境的变化即经济体制、管理机制、企业性质、会计地位的变化;二则必须充分考虑会计职能的变化尤其是预测、决策、控制、考评等管理职能的扩展;三则必须充分考虑会计对象的变化尤其是现在和未来的价值运动。由此,新的会计方法体系应由事前的预测、决策方法,事中的控制、监督方法,事后的核算、分析检查方法构成。兹分述如下:
(一)事前会计方法
1.会计预测方法。会计预测方法就是指依据会计信息和相关的技术经济信息对价值运动的发展变化趋势和未来状况进行推测和预算所采用的各种专门的会计技术方法。一般又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
(1)定性预测法
该法亦称非数量分析法。通常是由熟悉企业情况和业务技术的人员通过调查研究,运用经验、逻辑判断、推理来进行分析,提出预测的初步意见,然后再通过座谈会和征求意见的形式进行修正、补充,最后得出预测的数据或意见。该法由于依据的是主观判断和不完备的直观资料,适用于资料缺乏或不确定的情况。适用性较强,但计算不严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2)定量预测法
该法亦称数量分析法。通常是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科学加工处理,并建立经济数学模型以揭示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此法对资料的要求较高,逻辑严谨,计算准确,且能进行误差估计,因而可靠程度较高。但因其对非计量因素如国家方针政策、市场需求、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等很难考虑,预测结果不一定完全准确。
定量预测法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果预测法,即从某项因素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中进行分析,如本量利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回归分析法等;第二种是趋势预测法,即根据某项指标过去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加工、计算,借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方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指数平滑法、最小平方法等。
2.会计决策方法。会计决策方法就是指依据预测资料对一些专门的重大的问题拟出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比较,选取一项最佳方案所采用的各种专门的会计技术方法。根据决策时期的长短可分为短期决策法和长期决策法两种。
(1)短期决策法
通常是指涉及一年以内的一次性专门业务,并仅对该时期内的收支盈亏产生影响而进行的决策方法,一般不涉及固定资产投资,故亦称经营决策法。如产品的最优售价、零部件的自制还是外购、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等决策方法。
短期决策法一般有:差量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贡献毛益法、决策表法、决策树法等。
(2)长期决策法
通常是指涉及时间在一年以上,并对较长时期的收支盈亏产生重大影响而进行的决策方法。一般涉及大量的资金,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分配决策等。如重大的技术改造项目、新产品的开发和批量生产、固定资产的较大量的增加或减少等决策方法。
长期决策法按其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类:静态法一般有平均投资报酬率法、回收期法等;动态法一般有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
(二)事中会计方法
1.事中控制方法。会计事中控制方法就是指利用会计反馈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按确定的预期目标、计划进行控制、调节和运行所采用的各种专门的会计技术方法。按控制的标准分为制度型控制法和数量型控制法两大类。
(1)制度控制法
通常是指以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制度为标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合规性和合法性控制,使之按符合制度的轨道运行的方法。如按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管理条例进行固定资产的投建改造,提取折旧和清理报废、盘盈盘亏等核算,依据国家工资政策和费用开支规定进行工资核算和费用报销等。
(2)数量控制法
通常是指以一定的经济指标(数据)为标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数量性控制的方法,一般有:目标控制法、定额控制法、预算控制法、责任控制法和最优化控制法等。
2.事中监督方法。会计事中监督方法就是指按照国家的法令、政策和有关财经制度,利用会计反馈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运行过程的检查、监督,以保证合法、合规运行的方法,一般有财务内部牵制与稽核监督法、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法两种。
(1)财务内部牵制与稽核监督法
通常是指企业财务处(科)内部将不相容的职务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岗位或人来担任,并设置专职的内部稽核岗位(可一人或一人以上),对会计信息管理过程进行审核的一种财务内部的自我监督方法。
(2)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法
通常是指在企业内部单独设置审计机构,按有关的审计制度规定对本企业中的财会工作、内部牵制与控制制度及经济活动过程等进行专职审计的一种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督方法。
(三)事后会计方法
1.事后核算方法。所谓的会计事后核算方法就是指对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等程序,最后编制出会计报表的会计技术方法。
事后核算方法必须设置帐户、复式记帐、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帐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2.事后分析方法。所谓的会计事后分析方法就是指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一定会计期间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比较、肯定成绩、揭露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种专门的会计技术方法。
事后分析方法一般有比较法、比率法、连锁替代法、差额法、平衡法等。
3.事后检查方法。会计事后检查方法就是指以会计核算资料和分析资料为主要依据,检查所反映的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活动的资料是否真实和合法合理的一种专门的会计技术方法。亦即主要检查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所记录、揭示的业务内容有无弄虚作假的现象和有无违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财会法规、制度的规定等。
事后检查方法一般有核对法、审阅法、查询法、详查法、抽查法等。
一
所谓方法就是指办事(完成某项工作)或解决问题的手段、措施,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1)办事的主体-谁来办事;(2)办事的客体-办什么事;(3 )办事的技术工具-代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或条件,不同的办事主体、客体和技术工具将会形成不同的办事方法:如会计方法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主要在于客体的不同;会计师和工程师对同一资产的评估有着各自不同的方法,主要在于主体的不同:算盘时代的会计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会计方法的不同主要在于技术工具的不同。
另则,办事的方法与该事物的职能有密切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职能是方法的起点,是建立方法的依据,如会计的传统职能是反映与监督,则传统的会计方法就是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大方法,现代会计的职能已拓展至反映与管理,则现代的会计方法亦就扩展到事前的会计预、决策方法和事中的控制、监督方法。而会计职能的拓展又与会计环境尤其是经济与科技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因而会计方法无论是由三要素的构成决定还是由会计职能决定,归根结蒂乃是会计环境尤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环境下的产物。
由此,会计管理方法的定义可表述为:会计管理方法是会计人员用以反映与管理经济主体的会计活动、完成会计工作任务而运用一定的技术工具作用于会计对象的手段或方式,一般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系统性
会计管理方法是一个由事前、事中、事后方法组成的有机体系,这些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挥着整个方法体系在履行会计职能、达到会计目标中的有效作用。同时这一体系又受到系统环境-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外在影响,因此,研究会计方法理论应从系统性的角度去把握各种会计方法之间以及与整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
2.目标性
会计管理方法的功效就在于通过其运用完成会计工作任务、提供会计信息,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会计目标。因此,会计方法体系是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目标性系统。
3.适应性
会计管理方法体系除本身应与其所作用的对象即各个特定的会计对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运动)相适应外,由于与环境之间还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故而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包括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和整个会计系统环境即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道德习俗诸环境系统要素相适应。
4.实践性
会计管理方法体系中的各种具体方法都来自于会计工作的实践,且又都是经会计实践检验的即都是对会计实践中的会计方法规律的总结。因此,以此构建的会计方法体系必然是一个不断服务于会计实践,又在会计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实践性系统。
二
传统会计一般可分为会计核算、分析、检查三个部分,因而传统的会计方法亦相应地由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所组成。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传统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亦日益暴露出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
传统的会计方法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因为在当时,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只是国家的行政隶属单位,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只需对国家负责,只需向国家报告。因此,会计主体只是单纯代表国家的利益,对会计客体(对象)只需采用核算、分析与检查的方法就可完成会计工作任务。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已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不仅仅只是对国家负责,还需对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及社会公众等负责,还需向他们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因此,传统的会计方法远远满足不了新的会计环境下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2.不能保证新的会计职能履行的需要
传统的会计方法是以反映与监督职能为起点和依据的,会计反映职能决定了核算方法的形成,会计监督职能决定了会计分析、检查方法的形成,而现代会计的职能已由此拓展至预测、决策、控制、考评在内的会计管理职能,传统的会计方法必须要有较大的突破,否则,就不能保证新的会计职能的履行。
3.不能适应特定会计对象作用的需要
传统的会计方法是以价值运动作为其对象的,所揭示的只是过去的价值运动信息,而现代的会计对象不仅包括事后的价值运动,还包括事前和事中的价值运动,亦即所揭示的还包括现在和未来的价值运动的信息。因此,传统的会计方法亦就适应不了其所作用的各个特定的会计对象的需要。
三
由于传统会计方法存在着以上三个方面的不足,会计方法体系的改进或重建已迫在眉睫,而新的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一则必须充分考虑适应环境的变化即经济体制、管理机制、企业性质、会计地位的变化;二则必须充分考虑会计职能的变化尤其是预测、决策、控制、考评等管理职能的扩展;三则必须充分考虑会计对象的变化尤其是现在和未来的价值运动。由此,新的会计方法体系应由事前的预测、决策方法,事中的控制、监督方法,事后的核算、分析检查方法构成。兹分述如下:
(一)事前会计方法
1.会计预测方法。会计预测方法就是指依据会计信息和相关的技术经济信息对价值运动的发展变化趋势和未来状况进行推测和预算所采用的各种专门的会计技术方法。一般又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
(1)定性预测法
该法亦称非数量分析法。通常是由熟悉企业情况和业务技术的人员通过调查研究,运用经验、逻辑判断、推理来进行分析,提出预测的初步意见,然后再通过座谈会和征求意见的形式进行修正、补充,最后得出预测的数据或意见。该法由于依据的是主观判断和不完备的直观资料,适用于资料缺乏或不确定的情况。适用性较强,但计算不严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2)定量预测法
该法亦称数量分析法。通常是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科学加工处理,并建立经济数学模型以揭示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此法对资料的要求较高,逻辑严谨,计算准确,且能进行误差估计,因而可靠程度较高。但因其对非计量因素如国家方针政策、市场需求、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等很难考虑,预测结果不一定完全准确。
定量预测法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果预测法,即从某项因素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中进行分析,如本量利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回归分析法等;第二种是趋势预测法,即根据某项指标过去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加工、计算,借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方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指数平滑法、最小平方法等。
2.会计决策方法。会计决策方法就是指依据预测资料对一些专门的重大的问题拟出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比较,选取一项最佳方案所采用的各种专门的会计技术方法。根据决策时期的长短可分为短期决策法和长期决策法两种。
(1)短期决策法
通常是指涉及一年以内的一次性专门业务,并仅对该时期内的收支盈亏产生影响而进行的决策方法,一般不涉及固定资产投资,故亦称经营决策法。如产品的最优售价、零部件的自制还是外购、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等决策方法。
短期决策法一般有:差量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贡献毛益法、决策表法、决策树法等。
(2)长期决策法
通常是指涉及时间在一年以上,并对较长时期的收支盈亏产生重大影响而进行的决策方法。一般涉及大量的资金,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分配决策等。如重大的技术改造项目、新产品的开发和批量生产、固定资产的较大量的增加或减少等决策方法。
长期决策法按其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类:静态法一般有平均投资报酬率法、回收期法等;动态法一般有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
(二)事中会计方法
1.事中控制方法。会计事中控制方法就是指利用会计反馈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按确定的预期目标、计划进行控制、调节和运行所采用的各种专门的会计技术方法。按控制的标准分为制度型控制法和数量型控制法两大类。
(1)制度控制法
通常是指以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制度为标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合规性和合法性控制,使之按符合制度的轨道运行的方法。如按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管理条例进行固定资产的投建改造,提取折旧和清理报废、盘盈盘亏等核算,依据国家工资政策和费用开支规定进行工资核算和费用报销等。
(2)数量控制法
通常是指以一定的经济指标(数据)为标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数量性控制的方法,一般有:目标控制法、定额控制法、预算控制法、责任控制法和最优化控制法等。
2.事中监督方法。会计事中监督方法就是指按照国家的法令、政策和有关财经制度,利用会计反馈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运行过程的检查、监督,以保证合法、合规运行的方法,一般有财务内部牵制与稽核监督法、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法两种。
(1)财务内部牵制与稽核监督法
通常是指企业财务处(科)内部将不相容的职务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岗位或人来担任,并设置专职的内部稽核岗位(可一人或一人以上),对会计信息管理过程进行审核的一种财务内部的自我监督方法。
(2)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法
通常是指在企业内部单独设置审计机构,按有关的审计制度规定对本企业中的财会工作、内部牵制与控制制度及经济活动过程等进行专职审计的一种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督方法。
(三)事后会计方法
1.事后核算方法。所谓的会计事后核算方法就是指对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等程序,最后编制出会计报表的会计技术方法。
事后核算方法必须设置帐户、复式记帐、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帐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2.事后分析方法。所谓的会计事后分析方法就是指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一定会计期间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比较、肯定成绩、揭露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种专门的会计技术方法。
事后分析方法一般有比较法、比率法、连锁替代法、差额法、平衡法等。
3.事后检查方法。会计事后检查方法就是指以会计核算资料和分析资料为主要依据,检查所反映的一定会计期间的经济活动的资料是否真实和合法合理的一种专门的会计技术方法。亦即主要检查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所记录、揭示的业务内容有无弄虚作假的现象和有无违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财会法规、制度的规定等。
事后检查方法一般有核对法、审阅法、查询法、详查法、抽查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