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会计核算基础前提中的持续经营是什么意思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
2025-11-13
普通
持续经营的定义与意义
在会计核算中,持续经营是一个核心假设,指的是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运营下去,不会面临破产或清算。

例如,固定资产通常按历史成本记录,并通过折旧方法逐年摊销其价值。假设企业将持续经营,这些资产的价值将在未来的多个会计期间内逐步转化为费用,这反映了企业长期使用的预期。如果企业不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则需要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如将所有资产按清算价值列示。
持续经营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对企业的财务决策具有深远影响。它允许企业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规划和分配资源。
例如,在评估长期投资项目时,企业可以使用净现值(NPV)公式:NPV = Σ (Ct / (1 r)t) - C0,其中Ct表示第t期的现金流,r是贴现率,C0是初始投资成本。此公式帮助企业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前提是企业能够在未来多年内持续运营。
此外,持续经营假设还影响企业的融资策略。企业可以基于长期稳定的收入流来安排债务偿还计划,确保资金链的连续性。
常见问题
如何在不同行业中应用持续经营假设进行财务分析?答:在制造业中,持续经营假设帮助企业在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方面做出长远规划;在服务业,企业可以根据客户关系的长期稳定性预测未来的收入流。
当企业面临重大不确定性时,如何调整会计政策以反映持续经营的风险?答:若企业面临重大不确定性,需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相关信息,并可能调整会计估计,如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或增加坏账准备。
持续经营假设如何影响企业的税务筹划?答:持续经营假设使企业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优化税务负担,例如通过合理安排折旧和摊销,延迟税款支付,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说明: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正保会计网校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官方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