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将要出现离职潮?
猛一听,这个标题显得有点危言耸听,银行曾经是多么光鲜亮丽的行业,高薪,稳定,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从未来金融业发展趋势而言,银行所面临的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将会慢慢失去,而市场化的竞争和冲击力度也将会越来越大。
如今的银行是四面楚歌:
1、利率市场化。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始于1996年,期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而暂停过一段时间,但近年来又重新加速。对于中国的银行业,乃至于整个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而言,利率市场化都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事件。利率市场化将直接打破银行靠吃存贷利差的模式,逼迫银行进行转型。
2、金融脱媒趋势的发展。
金融脱媒,就是社会融资可以通过除银行以外的途径进行,比如债券,私募,融资租赁,小贷等,在满足不同层次融资需求的同时促进融资体系的多元化。目前银行信贷在社会总体融资规模中的比重已经开始逐步下降。2013年第一季度,人民币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额占比的比重达到历史最低:44.7%,已经充分说明了融资市场朝着真正市场化的局面迈进。
3、民营资本的冲击。
在本轮金融改革之前,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业对民营资本是严格限制的,而本轮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金融行业内部体系的竞争。继石化、铁路、通信之后,银行业有望成为下一个面向民间资本开放的行业。2013年7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4、互联网金融。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互联网利用自身的大平台和数据,对传统银行进行解构,衍生出在线理财、便捷支付、电商小贷、P2P、众筹、金融搜索服务平台、互联网货币等多种模式。互联网金融目前多是借用传统金融,特别是银行的产品,来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渠道变现。
除了渠道,互联网金融还分流了部分传统金融体系的资金,如P2P和电商小贷,直接绕过了银行开展了授信业务,满足了小企业和个人的部分融资需求。
除了在市场和政策环境上的“四面楚歌”之外,银行还要直接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渠道的挑战,也就是客户的获取和服务方式将逐渐由线下转移至线上,就如同10年之前开始的电商化趋势一样,未来银行客户的主流服务场景会更多表现为电子化和网络化,而不是如今以银行网点为核心的场景。
这就带来了一个直接的问题,在目前大多数银行还在卯足了劲扩大物理网点的情况下,并大力招聘网点人员,而5年、10年之后,银行的线下服务渠道的综合价值将逐步萎缩,不需要这么多网点了,这批员工将何去何从?这是不是意味着新一轮银行业离职潮的到来?
不错,即便如今银行业还是个利润丰厚的行业,但是随着金融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和居民投资理财渠道选择的多元化,以及银行传统利差保护模式的逐渐失效,银行将最终走入市场化的竞争领域。
一方面是外部的冲击和挑战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银行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最直观的描述行业前景的信号便是人才的涌入程度,或者是人才的退出程度。在这个方面,国内的银行业至少目前还没有出现人才大幅流出的现象,但是并不否认这也许是未来的趋势。
其实,在国外,这种人才的流动趋势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自金融危机以来,作为身份象征的金融职业的热度减退,人们的吸引力被转移到科技行业。”搜索公司Glocap Search的首席执行官亚当·佐伊(Adam Zoia)表示。
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统计显示,科技行业是该校毕业生的第三大去向,2014年有13.5%的毕业生选择了这一行业,而这个比例在2008年仅为5.6%。哈佛商学院2013年有18%毕业生投身科技行业,约为2008年的三倍。在一些商学院,科技公司为MBA毕业生开出的起薪已经同金融服务行业具备可比性。一些初创公司虽然薪水不高,但是依然可以用股权吸引年轻、敢于冒险的专业人才。
在国内,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金融业务开始成为传统银行业务的有力竞争者,而深入剖析各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的幕后操作者,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传统银行跳槽出来的资深银行人士,一种是互联网企业的资深产品经理,在这两种人的合作之下,一个比较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才能保证后台流程的合规和风控,同时保证前端的对于客户的用户体验和网络化营销。
获得银监会筹建许可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在人员的结构上,就采用了中高层的平安系人士和大量的腾讯系互联网人士,随着国内互联网领域银行,民营银行筹建进程的加快,未来传统银行中高管人士跳槽出走的概率也在加大。(来源:网易财经)
对于银行系人士而言,下一个更好的选择,除了互联网金融与IT,还有什么?大家来论坛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