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3%。2×21年1月1日,甲公司销售给乙公司一批产品,该批产品售价为2 000万元(含税价),成本为1 000万元。双方约定,甲公司当天发出商品,乙公司于当年12月初支付货款。2×21年12月1日乙公司发生财务困难,无法按时支付货款,甲公司已经就该项债权计提了200万元坏账准备,经双方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甲公司同意乙公司用其持有的一项其他债权投资以及一批原材料偿还债务,该项其他债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800万元(成本50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300万元),当日的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该原材料的成本为400万元,公允价值为600万元,甲乙双方于当日办理完毕资产转让手续。甲公司取得该债权后仍作为其他债权投资核算。假定此应收款项在债务重组日的公允价值为1 678万元,甲公司和乙公司对该债权和债务均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公司应确认投资收益-122万元
B.甲公司原材料的入账金额为400万元
C.乙公司应确认其他收益722万元
D.乙公司应确认投资收益300万元

问题已解决
所属话题:
#实务#

84784985 | 提问时间:2023 01/19 17:41
根据上述题目中提到的情况,甲公司应向乙公司发出2 000万元(含税价)的商品,乙公司应向甲公司支付货款,但乙公司出现财务困难,无法按时支付货款,双方协商后,甲公司同意乙公司用其持有的一项其他债权投资以及一批原材料偿还债务,综上所述,甲乙双方本次商品、投资收益及其他收益的计算方式如下:
(1)甲公司的商品售价:2 000万元(含税价)- 2 000 万元 × 13% = 1 860 万元;
(2)甲公司的投资收益:乙公司持有的一项其他债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800 万元(成本 500 万元,公允价值变动 300 万元),当日的公允价值为 1 000 万元,取得该债权后仍作为其他债权投资核算,即为 800 万元,由此可知甲公司实际取得的投资收益为1 000 万元 - 800 万元 = 200 万元;
(3)乙公司的其他收益:乙公司提供的一批原材料的成本为 400 万元,公允价值为 600 万元,从而财务困难的乙公司可获得其他收益 600 万元 - 400 万元 = 200 万元;
(4)乙公司的投资收益:当财务困难的乙公司取得该债权投资后,债务重组日的公允价值为 1 678 万元,而乙公司当日取得该债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为 1 000 万元,从而乙公司可获得投资收益为 1 678 万元 - 1 000 万元 = 678 万元。
根据以上分析,A、B、C三个选项的表述正确,此题应选择D,乙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应该是678万元。
拓展:摊余成本法是指会计核算中一般采用的一种折旧计算方法,即将买入或转换时固定资产(包括其他长期资产和债权)的原值摊余到每一会计期间,在每期核算折旧费用时,把该固定资产的原值平均分摊到每个会计期间,这种折旧法叫做摊余成本法,し,其特点在于它可以充分照顾到资产使用期间的收益性变化,这种折旧方法能反映出固定资产本身的收益性。
2023 01/19 17:54
相关问答
查看更多最新问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