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问题已解决
所属话题:
#中级职称#
民法典和中级关于可撤销和无效有疑议的是什么
84785000 | 提问时间:08/26 09:37
朴老师
金牌答疑老师
职称:会计师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情形: 重大误解: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或者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价格、数量等产生错误认识,按照通常理解如果不发生该错误认识行为人就不会作出相应意思表示的,可认定为重大误解。但在一些复杂的交易场景中,对于错误认识的程度和是否构成 “重大误解” 可能存在争议。例如,对商品价格的认识偏差多大才算重大误解,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显失公平: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撤销。然而,在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一方是否处于危困状态以及缺乏判断能力有时并不容易,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当事人的年龄、智力、知识、经验以及交易的具体背景等,这可能导致对是否构成显失公平存在不同看法。 胁迫:以给自然人及其近亲属等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名誉、荣誉、财产权益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其基于恐惧心理作出意思表示的,构成胁迫。但对于胁迫的程度和要挟的内容是否足以达到让当事人违背真实意思,可能存在争议。比如,某种程度的威胁是否真的能让当事人完全失去自主决定的能力,可能因具体情况而异。 欺诈: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这里的争议点可能在于如何认定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构成欺诈。在一些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对某些信息的披露存在疏忽或误解,但并不一定是故意欺诈,这就需要根据具体事实和证据来判断。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情形: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但对于某些法律规定的性质和违反后的后果,可能存在不同理解。有些强制性规定可能是明确禁止某种行为,违反后必然导致无效;而有些规定可能较为模糊,需要进一步解释和判断其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 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一个较为抽象和宽泛的概念,在具体案件中,对于某种行为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可能存在不同观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对公序良俗的判断。 可撤销与无效的区别: 法律效力起始点: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撤销前已经生效,在被撤销之前,其法律效果可以对抗除撤销权人以外的任何人;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法律上当然无效,从一开始即不发生法律效力。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于一个行为究竟是一开始就无效,还是在撤销后才无效,可能会存在争议,特别是当行为涉及到多个阶段或复杂的法律关系时。 主张权利的主体: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申请,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确认,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在诉讼或者仲裁程序中主动宣告其无效。这里可能引发疑议的是,在一些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对行为的效力存在争议,但又不确定是否应该主动申请撤销还是等待法院或仲裁机构来判定无效,以及法院或仲裁机构在何种情况下会主动介入。 行为效果: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权利的行使拥有选择权,如果撤销权人未在法定的期限内行使撤销权的,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将终局有效,不得再被撤销;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一经撤销,则视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效力溯及至行为开始,即自行为开始时无效。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则自始无效、绝对无效。对于可撤销行为在撤销权期限届满后的效力确定,以及无效行为的绝对无效性在具体实践中的理解和应用,可能会因具体案件的复杂性而产生不同观点。 行使时间: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撤销权的行使有时间限制;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存在此种限制。但在确定撤销权的具体行使期限以及计算起点等方面,可能会因行为的性质、当事人的认知情况等因素而引发争议。例如,对于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 的时间点的确定,在一些复杂的交易或纠纷中,当事人何时真正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可能并不明确,容易产生分歧。
08/26 09:40
2条追问解答 查看全部
下载APP,拍照搜题秒出结果

您有一张限时会员卡待领取

00:10:00

免费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