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收藏!综合所得的个税税率一次说清楚了!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
2019-11-18
普通
综合所得的个税税率表有按年计算的,有按月计算的(如下表)
综合所得税率表(按年)
级数
|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
预扣率(%)
|
速算扣除数
|
1
|
不超过36000元
|
3
|
0
|
2
|
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
|
10
|
2520
|
3
|
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
|
20
|
16920
|
4
|
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
|
25
|
31920
|
5
|
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
|
30
|
52920
|
6
|
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
|
35
|
85920
|
7
|
超过960000元的部分
|
45
|
181920
|
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
级数
|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1
|
不超过3000元
|
3
|
0
|
2
|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
|
10
|
210
|
3
|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
|
20
|
1410
|
4
|
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
25
|
2660
|
5
|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
30
|
4410
|
6
|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
35
|
7160
|
7
|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
45
|
15160
|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个人取得综合所得何时用按年计算的个税税率表?何时用按月计算的个税税率表?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何时用按年计算的综合所得税率表何时用按月计算的综合所得的税率表,总结如下表:
税率
项目 |
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
|
按年的综合所得税率
|
备 注
|
个人按月取得工资薪金
|
|
√
|
|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
(选择单独计算个税) |
√
|
|
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
央企负责人取得一次性任期奖励收入
|
√
|
|
同上
|
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超过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部分
|
|
√
|
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税。
|
个人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而取得的一次性补贴收入
|
|
√
|
应按照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实际年度数平均分摊,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
个人办理内部退养手续而取得的一次性补贴收入
|
√
|
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用扣除标准,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再将当月工资、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去费用扣除标准,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
|
个人领取企业年金、职业年金
(按月领取或按季领取) |
√
|
|
按季领取的,平均分摊计入各月,按每月领取额适用月度税率表计算纳税。
|
个人领取企业年金、职业年金
(按年领取) |
|
√
|
|
个人领取企业年金、职业年金
(出境定居一次性领取) |
|
√
|
|
个人领取企业年金、职业年金
(个人死亡,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 |
|
√
|
|
个人领取企业年金、职业年金
(非出境定居、个人死亡原因外一次性领取外年金) |
√
|
|
|
单位低价向职工售房,职工因此而少支出的差价部分
|
√
|
|
以差价部分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月度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
|
个人取得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
|
|
√
|
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全额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
|
非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
√
|
|
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个人给企业提供服务取得劳务报酬所得,企业在预扣预缴劳务报酬所得个税时,使用的预扣预缴的个税税率表如下:
级数
|
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
预扣率(%)
|
速算扣除数
|
1
|
不超过20000元
|
20
|
0
|
2
|
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
30
|
2000
|
3
|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
40
|
7000
|
劳务报酬所得预扣预缴个税的具体计算:劳务报酬所得以收入减除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减除费用:预扣预缴税款时,劳务报酬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按八百元计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减除费用按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计算。
| 作者:裴老师(正保会计网校答疑专家)
本文是正保会计网校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自正保会计网校。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q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