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18日,由中国棉花协会、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主办、郑州商品交易所协办的2021中国国际棉花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来自行业组织、生产企业、贸易企业及纺织企业、金融机构的嘉宾围绕当前国内外棉花市场形势、期货服务实体企业模式及路径、推进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内外企业代表近800人参会。
期货日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复苏与消费回暖,棉纺织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体现了行业的巨大韧性和内生动力。
“从去年八九月开始,棉纺企业订单和生产运营情况逐步向好,尤其是利润方面得到了明显提升。1—4月,纺企整体形势较好,尤其是纯棉纱企业形势乐观,是近十年以来最好的一个阶段。今年纯棉纱尤其是上半年的良好运行,给我们棉纺行业带来巨大提升。”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总工程师叶戬春在会上说。
中国中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鸣洪在会上表示,尽管全球疫情仍在持续,部分国家和地区趋于紧张,但棉纺产业链目前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内外棉价重新回到历史中位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棉花金融属性增强,内外联动、期现结合的价格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与棉麻局副局长、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红说。
据王建红介绍,从价格来看,国内棉价走势相对平稳,国际棉价振荡上涨。“虽然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供需关系也在逐步改善,但全球其他国家疫情还在蔓延,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国内经济恢复基础还不是特别牢固,结构性矛盾依然长期存在。”王建红说。
今年4月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明显,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其中,受全球棉花供需偏紧、国内下游需求持续回暖等因素影响,棉花价格同样呈现出小幅上涨走势。对此,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何锡玉表示,棉纺织产业链中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涨幅与下游终端消费品的价格涨幅是相匹配的,整个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是通畅的。
事实上,棉花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的通畅与棉花期货功能有效发挥密切联系。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实施以来,棉花期货高效发挥了价格发现功能,期现价格相关性达到0.9以上,在市场供需失衡及产业政策发生变化时,精准、快速做出反应,为市场主体科学研判棉花市场形势提供强而有力依据。此外,棉花期货价格精准反映市场供需变化,已成为现货贸易定价基础。
“2011—2014年由于上游价格混乱,成本无法顺利传导,中国纺织规模曾经出现了一定的萎缩。因此,棉纺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和价格的顺利传导息息相关。而棉花期货让这种价格传导机制变得更加顺畅。”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基差贸易的推行,行业内棉花采购销售看期货,棉纱采购销售看期货,期货价格成了大家交易的锚,效率更高,价格传导更顺畅。同时,棉花产业链借助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及时调整生产和需求,产业链发展更为健康。比如棉纱和棉花的价格一但给出客观的加工利润,这说明要增加棉纱产能来平衡产业供需。此外,期货套期保值功能,给企业搭建了对冲风险的平台,在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帮助棉花产业渡过难关,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过去的“一口价”到现在广泛开展的点价交易、基差贸易,实体企业参与期货不断深入,利用期货工具稳定原料成本、规避市场价格波动,从而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棉花期货更好、更广泛地服务棉花实体企业,市场定价更加公平有效,利润在全产业链的分配更加透明合理,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助力企业稳健经营、扩大规模方面,期货市场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何锡玉坦言,中棉集团的年贸易量从过去50万吨发展到如今的75万吨,未来仍将继续扩大,这得益于棉花期货和棉花期权让企业风险得以规避。“正因为规避了风险,中棉集团现在也实施了资源的归集,利用平台进行购销,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点价,让纺织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市场红利,同时我们也利用基差交易规避风险,进而能够让企业稳定经营。”他说。
“2020年棉花价格大幅波动带来内外价差的变化对纺织企业影响极为明显。对于纺织企业来讲,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棉价的波动,他们真正的诉求是求稳而不是下跌。尤其是6月以后,纺织企业明显感觉到订单呈下行趋势,企业非常担心棉花价格会因此有所波动。”叶戬春说。
作为棉纺制造企业代表,天虹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夏驰在会上介绍了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近几年,天虹纺织在棉花采购中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降低成本的做法有四种,一是套保,主要是内外联合套保;二是将固定价格的合同变成on-call的合同;三是合理利用期权工具,日常可以通过买入看跌虚值期权进行避险,在有远期订单时,则可以采取结构性期权产品,买到比期货价格更低的棉花;四是利用期货进行跨合约套利以降低成本。”陈夏驰表示,任何一种策略都有利有弊,企业需根据自身不同的状况和不同的市场情况来选择使用。
据了解,目前棉纺织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参与期货市场还存在一些不均衡的情况,下游纺织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明显弱于中上游原料型企业。对此,何锡玉表示,后期可以通过探索利用郑商所场外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纺织企业。
“传统线下基差贸易痛点在于,买卖双方就标的、交收地、点价合约、基差达成一致后,需要传真来往确认,增加谈判成本。不仅如此,交易过程中生成的基差贸易合同、点价确认书、交收确认书等纸质合同需要往返邮寄;在点价过程中,点价方通过电话、微信、QQ等通讯手段告知应价方要求后,应价方再人工下单平仓,沟通、下单的时间成本常常导致点价方错过合意的价格,点价方分批多次点价,无形中加大了应价方的工作量及人力成本,而信息不对称也可能造成买卖双方对平仓结果产生争议。”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郑商所推出的场外平台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利用场外平台的交易双方在网上签订基差贸易合同省时高效,且有法律保障;其次,买方点价时,只需在平台客户端输入价格、数量等要求,挂牌交易中平台冻结保证金,卖方平台客户端就会立即响应;最后平台依据期货交易软件反馈的成交结果,形成交收结算价格,被点价方可以自主设定场内期货账户和平仓比例。”上述负责人表示,场外平台具有高效、准确、灵活和便捷等优点,有效实现了场内场外的联动。
了解详情260元/1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