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是什么意思
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是什么意思
在财务会计中,权益法是一种用于核算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方法。
当一家公司(投资方)对另一家公司(被投资方)拥有重大影响时,通常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如果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20%至50%的股权,或虽持股比例低于20%,但能对其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应使用权益法。在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是指投资方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支付的对价。该成本包括购买股权所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承担的债务等。例如,A公司以1,000万元现金购入B公司30%的股权,那么A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即为1,000万元。
此外,初始投资成本还可能涉及间接费用,如审计费、法律咨询费等,这些费用一般不计入初始投资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如何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根据权益法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后续计量过程中,投资方需要根据被投资方的净利润或亏损按持股比例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具体而言,投资方应将享有被投资方实现的净收益份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并相应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反之,若被投资方发生净亏损,则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此外,对于被投资方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投资方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非确认为投资收益。公式如下:
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 初始投资成本 ± (被投资方净利润 × 持股比例)- 现金股利
常见问题
如何判断是否对被投资方具有重大影响?答:判断是否对被投资方具有重大影响,需考虑多个因素。除了持股比例外,还需评估投资方是否能在被投资方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中派有代表,参与其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是否有权参与管理决策等。
权益法下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公允价值有何区别?答:初始投资成本是基于实际支付的对价确定的,而公允价值则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初始投资成本反映的是历史成本,而公允价值则反映了市场当前的价值评估。
在什么情况下会从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答:当投资方丧失对被投资方的重大影响时,可能会从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例如,因减持股份导致持股比例降至20%以下,且不再具备重大影响的情况下,应停止使用权益法,改为按照成本法进行核算。
说明: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正保会计网校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官方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