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期间与除斥期间有哪些不同?
诉讼时效期间与除斥期间有哪些不同?
在法律实践中,诉讼时效期间与除斥期间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法律效果、起算点、适用对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诉讼时效期间是指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一旦超过这个期间,权利人将丧失通过诉讼途径获得救济的机会,但其实体权利并未消灭,债务人可以提出时效抗辩。诉讼时效期间的设立旨在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除斥期间的特性及其与诉讼时效期间的区别
与诉讼时效期间不同,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存在的期间,一旦超过该期间,权利本身即告消灭,而不仅仅是丧失胜诉权。除斥期间的设立旨在明确权利的存续期限,防止权利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影响交易安全和社会秩序。例如,撤销权、解除权等形成权通常设有除斥期间。除斥期间的起算点通常为权利成立之时,而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则为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时。此外,除斥期间一般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而诉讼时效期间则可以因法定事由而中止或中断。
常见问题
诉讼时效期间与除斥期间在法律后果上有什么不同?答: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权利人丧失的是胜诉权,即通过诉讼获得法院支持的权利,但其实体权利仍然存在,债务人可以提出时效抗辩。而除斥期间届满后,权利本身即告消灭,权利人不能再主张该权利。
诉讼时效期间是否可以延长或缩短?答:诉讼时效期间原则上由法律规定,不得随意延长或缩短。但在特定情况下,如当事人之间有特别约定,或者法律有特别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可以有所调整。例如,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较长的诉讼时效期间,但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长诉讼时效期间。
除斥期间是否可以中止或中断?答:除斥期间一般不适用中止或中断的规定。这意味着一旦超过除斥期间,权利即告消灭,即使有法定事由也不得延长。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权利的确定性和交易的安全性,避免因权利长期不确定而影响社会秩序。
说明: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正保会计网校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官方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