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首页 > 会计实务 > 税务专员 > 税收政策
  • 个人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个税税前扣除政策

    来源: 山东税务 2023-03-09
    普通

    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国家机关的

    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

    享受主体

    通过中国境内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向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捐赠的个人

    政策内容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享受条件

    1. 个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向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

    2. 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3. 境内公益性社会组织,包括依法设立或登记并按规定条件和程序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

    4. 个人发生的公益捐赠支出金额,按照以下规定确定:

    (1)捐赠货币性资产的,按照实际捐赠金额确定。

    (2)捐赠股权、房产的,按照个人持有股权、房产的财产原值确定。

    (3)捐赠除股权、房产以外的其他非货币性资产的,按照非货币性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

    5. 居民个人按照以下规定扣除公益捐赠支出:

    (1)居民个人发生的公益捐赠支出可以在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以下统称分类所得)、综合所得或者经营所得中扣除。在当期一个所得项目扣除不完的公益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在其他所得项目中继续扣除。

    (2)居民个人发生的公益捐赠支出,在综合所得、经营所得中扣除的,扣除限额分别为当年综合所得、当年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30%;在分类所得中扣除的,扣除限额为当月分类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30%。

    (3)居民个人根据各项所得的收入、公益捐赠支出、适用税率等情况,自行决定在综合所得、分类所得、经营所得中扣除的公益捐赠支出的顺序。

    6. 非居民个人发生的公益捐赠支出,未超过其在公益捐赠支出发生的当月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扣除不完的公益捐赠支出,可以在经营所得中继续扣除。

    7. 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捐赠全额税前扣除的,按照规定执行。个人同时发生按30%扣除和全额扣除的公益捐赠支出,自行选择扣除次序。

    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

    3.《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2019年第99号)

    更多推荐:

    个税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热点问题

    夫妻间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如何分配?一文看懂

    0 0 0
    全部评论(0打开APP查看全部 >
    今日热搜
    热点推荐:
    做账报税
    做账报税私教班第十一季
    加入会计实务交流圈

    微信识别二维码

    扫码找组织

    回复:资料包

    立即免费获取

    有奖原创征稿
    0
    55
    0
    0
    评论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