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专业精讲: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
201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备考必看知识点,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全面备考2014年经济师考试,祝您学习愉快!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及政府的作用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一)政府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充分就业是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但是,仅仅依靠劳动力市场的自发作用,往往是很难实现充分就业的。在很多时候,政府必须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从而努力朝着充分就业的目标迈进,现代经济国家采取了各种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产业政策选择和就业结构调整等。
(l)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在货币政策有助于实现诸如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之类的目标限度内,它主要是通过对总需求从而对收入水平的影响来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两种。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要点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容易,利率降低,因而对总需求的所有方面——投资、消费、政府购买等都会产生某种刺激作用。所以,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非常低时,即资本过剩、失业率很高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便会产生增加生产、提高就业水平的效果。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要点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而会对总需求的各个方面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它在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这种政策往往会使失业水平上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通过法定准备金制度、贴现率调整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来施行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预算来影响总需求的一种政策,其主要手段是调整税率和政府支出水平。财政政策也包括两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的方法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的目的在于降低储蓄总量,刺激消费和投资,进而刺激总需求,促进就业水军的提高;扩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的目的在于扩大投资规模和集团性消费,从而扩大总需求,最终实现就业水平的提高。总之,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以提高就业水平为主要目标而制定的。在总需求膨胀的情况下,政府则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其做法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正相反,主要是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一般来说,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对降低通货膨胀率有积极的作用,但不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
(3)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工资、物价管理政策。工资管理的目标是对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实施控制;价格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能获得必要的利润,又能对价格水平实施控制。收入政策最普遍的做法是,政府力劝劳动者约束自己提高工资以及企业提高价格的动机。最极端的做法是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即政府有关部门将工资和价格增长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之内。介乎两者之间的是采取工资一物价的指导方针。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定价格的权利和工会要求增加工资的权利一般是不受法律控制的,所以以劝说的方式来执行收人政策的效力基本上是微乎其微的。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政府实行普遍的工资-物价的指导方针。
工资指导线的制定原则是,使年度报酬增加的百分比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价格指导线的最简便形式是要求那些同意工资增长与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保持一致、而其自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大于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的企业降低价格,降低幅度要反映出这些企北的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相反,对于那些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厂商,则准许他们适当地提高价格,借以弥补所支付的报酬增量中超过劳动生产率增加的部分。这些能使某些价格下降而使其他一些价格提高的做法,一般可以使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是一种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极端形式干预的收入分配管理措施,其内容是,由政府规定并强制实行某种工资标准和物价标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强制形式是很少使用的,因为他实际上否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调节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尼克松政府曾经实行了为期90天的工资和物价冻结,未达到预期目标,结果不得不放弃这一措施。
(4)人力政策。如果说收入政策偏重于在提高就业水平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的话,那么人力政策则主要是针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而提出的一种扩大就业的政策。所谓人力政策,就是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训练与教育,把非熟练的劳动力训练成有技术熟练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劳动者,以缓和因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问题。人力政策的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的研究者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参加市场工作的能力取决于经验、正规教育以及培训,其内容在第十二章有详细的讲述,此处不多谈。不过,应当指出的是人力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有多大,迄今尚无定论。
(5)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对一国的就业水平影响也很大。产业结构通常有两种划分办法,一是以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为序来划分,即三次产业划分法,第一产业是初级产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二是以各产业所使用的投人组合的特点为标志来划分的。根据这一方法,一般把产业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应该说,一个国家既定的产业结构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因而是历史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决定了一国的就业结构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就业水平。所谓产业政策,就是一个国家对其产业结构实施引导、调节、管理的方针和政策。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源于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表明,从各国生产要素的分布状况出发,制定与此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以鼓励形成富有成效的产业结构,由此推动就业结构的变动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加速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反映产业政策对就业结构以及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的指标是产业的“就业弹性”。此概念是指,在某产业中,每一产出增长百分比或经济增长百分比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百分比。就业弹性高的国家或地区,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大;就业弹性低的国家或地区则可能实行偏重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业政策。虽然不能撇开各个国家或地区特定的生产要素分布状况来判断在产业结构上孰优孰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对提高就业水平这一目标来说,发展就业弹性高的产业无疑是一条重要出路。
(二)最低工资立法及其影响
目前,在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对最低工资做出了规定,那么这种最低工资对于收入分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研究表明,政府的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人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有可能会同时产生压缩效应和扩大效应。
(1)压缩效应。一方面,在就业能够继续得以维持的情况下,最低工资立法提高了原来所获得的工资率低于最低工资的那些工人的收入水平。如果他们的工作时间仍然同过去一样,那么这些低收入者的收入显然会提高。另一方面,最低工资立法还有可能通过缩小其他低工资工人以及技术工人与监督管理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来压缩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这是因为,当原来处于最低工资水平之下的那些工人的工资被提高以后,企业为了维持企业内部的工资结构,可能不得不同时提高那些工资水平原来刚刚超过最低工资的那些工人的工资水平,否则的活,这些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可能会受挫。
(2)扩大效应。最低工资立法同时也有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这是因为,如果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工资立法超过了当劳动力市场自由运行时所确定的均衡工资率,那么最低工资立法的实行必然会导致企业不愿意继续雇用生产率水平低于最低工资的那些工人,于是这些工人就会失去工作。这样这些工人可能就不得不到没有被最低工资立法所覆盖的部门去寻找工作,而这会导致未被覆盖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上升,在该部门劳动力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未被覆盖部门的均衡工资率会比没有实行最低工资的情况厂进一步降低。这种影响过程就导致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之后,原来收入本来就处于最底层的工人的收入更低了。
当然,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最终影响是什么,要取决于压缩效应和扩大效应的力量哪一个更大。如果前者的力量更大,则最低工资立法削弱了社会上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反之,若后者的力量更大,则社会上的不平等程度会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