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水路运输重点知识
港口通过能力是指港口在一定时期(年、月、日)内,在一定的技术装备和劳动组织条件下,所能装卸货物的最大数量。港口通过能力可分为理论通过能力、营运通过能力和后备通过能力。
港口理论通过能力也就是港口饱和通过能力或最大通过能力。它是港口本身所固有的生产能力,不考虑港口生产经营经济效益时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其 定义是:港口在一定时期(通常一年)内,在既定的港口设施、劳动力和生产组织与管理水平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港口各生产要素所能装卸的—定结构的货物 的自然吨数。理论通过能力由营运通过能力和后备能力两部分所组成。
港口营运通过能力也就是港口的实际通过能力,它是港口编制生产计划和进行综合平衡的、依据。其定义是: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既定的港 口设施、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组织与管理水平的条件下,港口各生产要素在得到合理利用时所能装卸的一定结构的货物的自然吨数。所谓“合理利用”是指在经济效益 最好时的利用程度。港口营运通过能力与理论通过能力的区别在于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不同
后备通过能力则是应付运输工具或货物密集到港时所需要的那部分生产能力,在非高峰时则以闲置状态存在。在理论通过能力一定时,扩大后备通过能 力,就是压缩营运通过能力,这样可以缩短船舶排队时间,但会提高港口成本;反之,虽然可以降低港口企业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但却会延长船舶在港排队时 间,增加货主和船东负担。因此,当理论通过能力为一定时,生产任务不同,经济效益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后备通过能力,经济效益不同。
货类对通过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种类的货物及其特性,包括货物批量、包装形式、单件重量、运输形式(如散装、包装等)、在流向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等,对装卸工艺和装卸条件的要求不同,港口生产作业的复杂程度不同,对港口生产资源的占用也不同。
港口的总体布局主要是指港口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规模与结构关系,包括码头岸线的布置形式、港池尺寸、陆域面积、水域面积、库场与码头泊位的相对位 置、装卸工艺系统、作业区的划分以及港内交通线路的布置等。港口总体布局关系到装卸效率和泊位生产能力,并直接影响到港口的通过能力。
同类货物,吞吐量规模越大,码头的专业化程度越高,通过能力越大。
港口的设施和设备是港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码头、泊位、仓库、堆场、装卸机械、锚地、港池、进港航道等。其技术性能的先进性、数量的多少、技术状态及其完好程度等,均直接影响港口生产系统各环节的能力大小,并决定港口的通过能力。
船舶的主要尺度、载重量、舱口数、各船舱载货的不平衡程度,船舱结构、舱口面积及其与船舱面积之比,船上装卸设备的类型、数量、起重量与速度,车辆的车型、载重量、长度以及车辆来港后的管理方式等,都决定装卸效率,影响港口通过能力。
直接参加装卸劳动的装卸工人和装卸机械司机,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作用通过设备在时间上的利用程度以及装卸效率的高低体现出来。因此他们的技术水平、数量、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以及劳动组织形式都会直接影响到通过能力。
企业领导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决定着生产组织的合理与否,并关系到港口技术设备能否发挥其效能和劳动力能否合理安排,同时也关系到装卸生产各环节的衔接和协调。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港口通过能力。
港口的作业班次、港口内外协作的好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装卸作业的时间和装卸效率,也会影响到港口通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