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经济师:国际贸易知识点总结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点总结: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
考试内容:熟悉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
国际贸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货物移动方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2)按照商品形式,可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也叫有形贸易;服务贸易也叫无形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劳务交换。服务贸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商品进出口有关而发生的一些从属性费用,如运费、保险费、装卸费、船只修理费等;二是与商品进出口无关的贸易,如国际旅游收费、贷款利息、投资利润、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信息等。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考试内容:掌握比较优势理论;熟悉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化。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3)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开始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重新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在这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
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
(三)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考试内容:了解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
1.影响出口贸易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的高低;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则将增加出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反之则相反。
(4)一国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
2.影响进口贸易因素
(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一般情况下,一国的经济总产出水平越高,经济总量越大,则进口贸易额就越大。
(2)汇率水平;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升值,则进口将增加,反之则相反。
(3)一国进口贸易水平的高低同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也有直接的联系。
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总体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产品竞争力及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且与各国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贸易政策有关。
(四)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考试内容:了解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方式。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壁垒)和非关税限制(壁垒);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金制、最低限价制。
2.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实行出口补贴的目的是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注意外贸依存度的概念: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额占其GDP的比重。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