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级商业专业辅导资料: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
本文主要介绍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商业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七章库存控制第三节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的归纳讲义,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全面了解2012年经济师考试的相关重点!
7.3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
一、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控制的难点
(一)供应链的多层级库存
1.多层级库存的概念
多层级库存指库存遍布供应链渠道的各个环节,且这些库存很少是相互独立的。例如,上一级供应商的库存包含了下一级经销商或零售商的库存,制造商的成产品库存包含了经销商的商品库存等。
2.多层级库存的需求特征
从供应链整体角度看,多层级库存的需求特征是:从最终客户越往上游,每一级需求的尖峰特征越强。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控制必须考虑最终客户需求,若某一层级只考虑下一级的订单,那么该层级的安全库存水平会比考虑最终客户需求更高。
3.多层级库存的控制手段
从控制手段上看,多层级库存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计算机模拟。
(二)供应链的渠道中库存
1.渠道中库存的概念
渠道中库存就是置于运输设备之上,在存储点之间移动的在途库存。在供应链环境下,商品在途库存通常都数量惊人,良好的管理可以带来显著的成本节约。
2.渠道中库存控制的核心
对渠道中库存的控制,核心在于对在途时间的控制。其原因在于:在途时间是订货提前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减少在途时间的不确定性就有利于间接减少安全库存量。
3.渠道中库存的控制手段
由于渠道中库存控制的核心在于对在途时间的控制,而在途时间的控制手段无疑与运输服务的选择密切相关,减少平均在途时间常常与降低在途时间的波动有同样的效果。
(三)供应链的弗雷斯特效应
1.弗雷斯特效应的含义
弗雷斯特效应(Forrester Effect)因由Jay Forrester发现而得名,业界又称“牛鞭效应”,或称需求放大效应,即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相邻的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达到最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客户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由于这种需求放大效应的影响,上游企业往往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
2.弗雷斯特效应产生的原因
(1)各节点企业的需求预测修正。即当供应链的成员采用其直接的下游订购数据作为市场需求时,这一数据是经过预测方法修正的。
(2)各节点企业的订购模式决策。即各节点企业向供应商订购时,通常都不是来一个需求下一个订单,而是考虑库存的原因,采用周期性的分批订购模式。
(3)各节点企业的最佳订购批量。即各节点企业每次采购活动中的最佳订购批量都会因当期的价格折扣、数量折扣等因素而发生变动,多数情况下企业预先采购的订购量都会大于实际的需求量。
(4)节点企业间的短缺博弈。即当供不应求时,理性的决策是按照用户的定货量比例分配现有库存供应量,但用户为了获得更大份额的配给量,故意夸大其订购需求;而当需求降温时,订购又突然消失。由于个体参与的组织的完全理性的经济决策,导致了需求信息的扭曲,最终导致需求放大。
二、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策略
(一)推动式库存管理与高级拉动式库存管理
1.推动式库存管理
推动式库存管理适用于生产或采购数量超过库存短期需求量的情况。如果由于缺少存储空间或其他原因,产品无法储存在生产地点,那么就需要将其分拨到存储地点,以期获得一定的成本节约。
推动式库存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①在每一个存储点需要保持多少库存?
②一批生产或采购应分配到各个存储点的库存是多少?
③超过需求的供给量在各存储点之间怎样分摊?
2.高级拉动式库存管理
高级拉动式库存管理与一般拉动式库存管理不同之处在于,强调需求和提前期并不是确定已知的。因此,必须考虑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没有足够的库存满足客户需要。
对于安全库存量的计算,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量变化、提前期固定,提前期变化、客户需求量固定或者两者同时变化三种情况分别计算。
(1)需求量变化,提前期固定。
式中 σd——提前期内的需求量的标准差;
L——提前期的时间;
z——一定客户服务水平下需求量变化的安全系数,它可以根据预定的服务水平,由正态分布表查出。
(2)需求量固定,提前期变化。当提前期内的客户需求情况固定不变,而提前期的长短随机变化时,安全库存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S=zdσL
式中 z——一定客户服务水平下需求量变化的安全系数;
σL——提前期的标准差;
d——提前期内的日需求量。
3.需求量和提前期都随机变化
多数情况下需求量和提前期都是随机变化的,如果可以假设需求量和提前期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安全库存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σd、σL、z的含义同上:
——提前期内平均日需求量
——平均提前期。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和联合库存管理
1.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
(1)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概念。根据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供应商管理库存(简称VMI)是指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基于其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
(2)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保障。
上下游企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才能保障此策略的实施:①合作性原则。②互惠原则。③目标一致原则。④连续改进原则。
2.联合库存管理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上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
(1)联合库存管理的含义。联合库存管理(简称JMI)是一种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库存管理模式。与供应商管理库存不同,联合库存管理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使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需求放大效应和不确定性,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
(2)优点:第一,为实现供应链同步化提供了条件;第二,减少了需求放大现象;第三,库存成为了双方交流的纽带,可以暴露相关缺陷,(比如上游的生产能力等)为改进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依据。第四,为实现零库存、准时采购等提供了条件;第五,进一步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
(三)虚拟库存与延迟策略
1.虚拟库存
(1)虚拟库存的含义,即将自己将来所可能需要而又没有的东西的所有相关信息建立档案,包括品名、规格、价格、数量等,以便在需要时能使用上。虚拟库存是虚拟经济的一种形式。通过某种方式形成所需要的资源,而仓库中不一定保有,这种社会资源就相当于一个庞大的仓库所具有的库存储备,由于它具有虚拟性,所以称之为虚拟仓库和虚拟库存。
(2)虚拟库存的优点:①产品永不过期;②不占用空间;③没有囤货风险;④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或市场变化,随时进行换货。
(3)虚拟库存的前提条件:虚拟仓库和虚拟库存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变成一种有效的经济形态。其中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买方市场的环境,二是信息技术的手段。
2.延迟策略
“延迟”概念最初是由Alderson(1950)在《营销效率和延迟原理》一文中引入的,他将延迟定义为一种营销战略,即将形式和特征的变化尽可能向后推迟。
(1)延迟策略的含义:“延迟”就是在流程下游的某一点(差异点)之前,不采用特定工艺使在制品转变成具体的产成品行为措施。
(2)延迟策略的意义:①可提升供应链的柔性;②降低供应链总成本;③提高流程效率;④改进客户服务水平。
(3)延迟策略实施的前提:①产品可模块化生产。②零部件可标准化、通用化。③经济上具有可行性。④适当的交货提前期。
(4)延迟策略实施的关键:延迟策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客户需求切入点的定位。在延迟策略中,推式流程与拉式流程的分界点称为客户需求切入点(简称CODP),它是供应链中产品的生产从基于预测转向响应客户需求的转折点,直接影响到规模与变化的程度,即若CODP过于偏向供应链的上游,那么通用化阶段就无法产生相应的规模经济;反之,若CODP过于偏向供应链下游,差异化阶段也无法获得多样化的优势。
总体而言,在供应链中,CODP会出现在以下五个位置:
1)CODP处于装配与发运之间,此时装配及其上游的所有生产业务均已按通用化阶段要求生产,产品已经被制造出来,客户只能在其中选购,常见于日常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产品生产模式中。
2)CODP处于加工与装配之间,这是一种常见的定位,也是实现大规模定制最常用的手段,常见于汽车、个人计算机等产品生产中。
3)CODP处于原材料采购与零部件加工之间,常见于机械产品、一些软件系统,如ERP、MRP等产品生产中。
4)CODP处于设计与采购之间,客户对产品的原材料、加工装配工艺有特殊要求。
5)CODP处于设计阶段之前,此时设计及其下游生产业务均按客户的特定要求进行,常见于大型机电设备和船舶等产品的生产以及建筑行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