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201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商业专业知识与实务第六章物流管理第三节物流合理化的归纳讲义,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全面了解2012年经济师考试的相关重点!
6.3 物流合理化
一、包装合理化
(一)包装的概念和作用
1.包装的概念
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包装一般分为商业包装和工业包装,工业包装又称为运输包装。
2.包装的作用
(1)保护商品;
(2)提高效率;
(3)传递信息。
(二)包装合理化的措施
1.适当包装
2.标准化包装
《包装单元商品尺寸》按国际标准化组织拟订的集装模数尺寸规定了商品流通过程中包装单元商品的最大底平面尺寸为1200mm×1000mm、1200 mm×800 mm及1100 mm×1100 mm。
二、装卸搬运合理化
(一)装卸搬运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料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2.作用
(二)装卸搬运合理化的措施
1.防止和消除无效作业
(1)合理规划装卸方式和作业过程。
(2)提高被装卸商品的纯度。
(3)选择适当包装。
(4)提高装载效率。
2.提高物品的装卸搬运活性
活性指数:散放在地上的商品规定其活性指数为0;装在箱中为1;装箱后码放在托盘或其他支垫上时为2;放置在无动力车上时为3;处于运行状态的为4。
三、储存合理化
(一)储存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
2.作用
储存与运输是物流系统中的两大支柱。
储存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调节供应和需求;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进行商品整合;支持企业的销售服务。。
(二)储存合理化的条件
1.遵循仓库网络规划的原则
(1)一致性
(2)服务性
(3)经济性
2.仓库数量的确定
仓库数量的多少主要受物流成本、顾客服务的需要、运输服务水平、中转供货的比例、单个仓库的规模、计算机网络的运用等因素的影响。
(1)物流成本。一般而言,随着仓库数量的增加,运输成本和失销成本会减少,而存货成本和仓储成本将增加。
首先,由于仓库数量的增加,企业可以进行大批量运输,所以运输成本会下降。
其次,由于仓库数量增加时,总的存储空间也会相应地扩大,因此仓储成本会上升。
再次,当仓库数量增加时,总存货量就会增加,相应的存货成本就会增加。
最后,库存的平方根定律解释了如果减少仓库的数量,货主的安全库存就会在总体上大幅度减少。这个定律揭示了未来仓库数量产生的总库存等于未来仓库数量与现有仓库数量二者商的平方根与现有总库存的乘积。计算公式为:
式中: n1——现有仓库的数量;
n2——未来仓库设施的数量;
X1——现有仓库中的总库存量;
X2——未来仓库中的总库存量。
(2)客户服务的需要。
(3)运输服务的水平。
(4)中转供货的比例。
(5)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6)单个仓库的规模。
四、运输合理化
(一)运输的概念和作用
1.运输的概念
运输是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2.运输的作用
将商品从a点移动到b点,创造了空间效用。
(二)运输合理化的措施
1.减少运输环节
2.正确选择运输工具
3.优化运输路线
4.提高车载率
5.开展联合运输,发挥综合运输体系功能
五、流通加工合理化
(一)流通加工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
流通加工是指物品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2.作用
(1)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2)方便客户。
(3)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
(4)充分发挥各种输送手段的效率。
(5)改变功能,提高收益。
(二)流通加工管理与合理化评价
1.流通加工管理
(1)加强流通加工可行性研究。
(2)加强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
(3)加强流通加工的质量管理。
2.流通加工合理化评价
主要利用两类指标进行:第一类是流通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指标;第二类是流通加工环节日常管理指标。
(1)增值率
增值率=(产品加工后价值-产品加工前价值)/产品加工前价值×100%
(2)品种规格增加量及增加率
品种规格增加率=增加品种数/加工前品种数×100%
(3)资源增加量指标
新增出材率=加工后出材率-原出材率
新增利用率=加工后利用率-原利用率
六、配送合理化
(一)配送的概念和作用
1.概念: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2.配送的作用
(1)从供方的角度看,主要有:物流成本得以控制;实现库存集约化;提高顾客服务水平促进销售;有利于把握市场信息;有利于实现商物分离。
(2)从需方的角度看,主要有:降低进货成本;改善库存水平,使零库存成为可能;减少采购、验收和入库费用;减少交易次数、降低物流整体成本;提供流通加工服务、促进销售;促进信息沟通。
(二)配送服务的种类
1.配送商品种类及数量不同的配送
(1)单(少)品种大批量配送。适用于企业需要量较大的商品,如A类商品。
(2)多品种、少批量配送。适用于企业的B、C类商品的运输。
(3)配套成套配送。适用于配套成套服务需要,与多品种、少批量配送效果基本相同。
2.配送时间及数量不同的配送
(1)定时配送
(2)定量配送
(3)定时定量配送
(4)定时、定路线配送
(5)即时配送
3.组织者不同的配送
(1)自营配送
(2)外包配送
(3)共同配送
(三)配送合理化的措施
1.合理规划配送中心
2.开展共同配送
(1)共同配送的优点:①从货主的角度看,共同配送能在提高物流效率(减少运费,减少物流人力成本)的同时,利于少量、多频度、小单位配送业务的推广。②从汽车运输业者的角度看,实行共同配送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促进输送单位大型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也是车辆融通以及装载效率提高成为可能,而且通过共同配送扩大了多频度、小单位配送这样的顾客服务的范围,提高了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③从社会的角度看,共同配送排除了交错运输,减少了在途车辆,可以有效缓和交通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等。
(2)共同配送的组织形式
1)同产业间的横向共同配送
2)异产业间的横向共同配送
3)纵向共同配送
3.科学制定配送计划
配送七要素:商品、客户、车辆、人员、路线、地点和时间。
4.优化配送路线
(1)确定配送线路规划的目标。
(2)配送路线选择的制约条件:满足所有收货人对商品品种、规格和数量的要求;满足收货人对商品送达时间范围的要求;在允许通行的时间段内进行配送;各配送路线的商品量不得超过车辆容积和载重量的限制;在配送中心现有运力允许的范围内配送。
5.提高配送车辆车载率
采用轻重商品配装法,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是降低配送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一车内轻重商品的配装量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P1+P2=P
式中 P——车辆标记载重量(吨);
P1——重体商品装载量(吨);
P2——轻体商品装载量(吨);
V ——车辆全部有效容积(立方米);
γ1——重体商品比重(吨/立方米);
γ2——轻体商品比重(吨/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