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主板IPO政策背景解析
“消失了”的中小板
核准制IPO政策与规则解析
(一)政策背景:深市主板与中小板合并!
2021年2月5日,证监会宣布合并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明确此轮合并总的思路是,统一业务规则,统一运行监管模式,保持发行上市条件不变,投资者门槛不变,交易机制不变,证券代码及简称不变,合并后主板仍然实行核准制,没有降低上市门槛,也没有新增上市通道,不会直接导致市场短期内加速扩容。

2021年3月31日,经中国证监会同意,深交所发布两板合并业务通知及相关规则,明确合并实施后的相关安排,于4月6日正式实施两板合并。
截至3月31日收盘,深市主板上市公司总市值达96614.14亿元;中小板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31489.53亿元。两板合并后,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2.81万亿元,分别占深市的61.41%和69.06%。
(二)为什么?
>>1.定位差异:中小企业板为向创业板过渡而设立,中小板长期承接深市主板IPO融资功能;
>>2.基本面解析:从基本面视角看中小板过渡属性同样鲜明,众多指标上与深市主板界限模糊;
>>3.阶段性改革举措:中小板退出历史舞台,错位竞争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更高效;
1.深市主板与创业板间的过渡态,长期承接深市主板IPO融资功能
>>中小板设立的初衷是实现从深市主板到创业板的平稳过渡。由于其设立在深市主板内部,在主板制度框架下运行,因此与深市主板并无根本性差异,反而承接了深市主板的IPO融资功能以及服务部分大型企业的功能;
>>虽然中小板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但创业板上市标准更具包容性且注册制改革后IPO效率更高,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功能甚至强于中小板。
2.中小板基本面过渡属性鲜明,指标上与深市主板界限模糊
>>从基本面视角看,主板主要面向体量更大、盈利能力较稳定但增速较慢的成熟型企业,创业板则服务于体量相对较小、但具有更好盈利弹性和更高成长性的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表现则介于深市主板和创业板之间,过渡属性同样鲜明。
3.中小板退出历史舞台,错位竞争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更加高效
>>创业板的蓬勃发展使得中小板作为过渡板块存在的意义逐渐淡化;

>>合并后,深市主板的IPO功能将得以恢复,深市主板+创业板的竞争力有望明显强化,将与沪市主板+科创板的结构形成错位竞争,从而有利于形成更为高效、明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深市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后,注册制的全面铺开仅剩沪深主板,这也将为后续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做提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