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开市满两个月。作为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重大制度创新和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超过845万吨,累计成交额超4亿元。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承载着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重任,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点,当前亟须完善相关制度设计,通过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市等多措并举,活跃市场交易,助力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
全国碳价跌破首发价
7月16日,2162家发电企业被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当天,全国碳市场以48元/吨的开盘价上线。两个月以来,碳市场价格一路下行,9月15日收盘价为45元/吨,已跌破启动之初的开盘价。
成交方面也是一路萎缩。7月16日成交量高达410.4万吨,成交金额超过2亿元,9月15日成交量仅为50吨,成交额仅有2250元。其中,8月16日和9月6日的成交量均仅有10吨,当天市场成交额均没超过1000元。
总的来看,截至9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845.14万吨,累计成交额4.17亿元。
“开盘以来,碳价下降趋势比较明显,盘面价格基本在往下走,这几周交易量也从几万吨下降到几吨。因为交易产品(中国核证自愿减排市场,CCER)和参与主体(机构)都没有放开,单一市场缺乏流动性,这样的盘面表现很正常。”一位碳市场行业分析师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该分析师说,今年煤价比较高,电力企业经营压力挺大,企业若在碳方面存在富余,出售意愿还是比较强的。不过,从盘面看,目前市场上买方比较少,因为碳价在下降趋势中,买方的观望情绪比较浓。
中创碳投首席分析师陈志斌表示,由于前两个月纳入企业未完全进场,碳市场中可交易量并未完全覆盖,而已进场企业可交易量大部分已完成交易,导致现阶段市场出现短暂疲软。未来全国碳市场仍旧有较大交易空间,随着纳入企业全部进场,碳价或将迎来新一轮行情。
专家呼吁完善体制机制
相比国内碳市场成交冷清的情况,海外各大碳市场却争相创新高。中创碳投统计显示,9月10日当周,自上一周欧盟和英国碳价突破60欧元/吨之后,由于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碳价攀升至62欧元/吨以上的高位。9月10日当周欧盟碳市场期货成交量为1.78亿吨,欧盟配额拍卖量为1142万吨,英国碳市场周拍卖成交量为554万吨。9月10日当周新西兰碳市场碳价也大幅上涨,由42.7美元/吨上涨至46.7美元/吨,涨幅达9.5%。
在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孙永平看来,碳价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政府的减排决心。全国碳市场目前没有形成很好活跃度和交易价格,背后反映的还是碳市场本身的体制机制问题。他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相关政策落地:一是增加拍卖量,活跃一级市场;二是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增加交易主体;三是引入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增加市场流动性;四是引入碳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提高企业履约组合的灵活性。
“一个功能完整的市场,肯定需要有CCER,有机构投资者。”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战雯静对记者说,不少企业都在静候CCER相关政策,包括CCER是否能用于全国市场今年的履约,CCER如何和绿电交易市场衔接等,希望尽快完善相关的顶层设计,明确市场预期。
机构跃跃欲试
与全国碳市场同步运行的,还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地进行的地方碳市场试点。在业内看来,由于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比较单一,仅为电力企业,所以近两个月以来,地方试点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
以上海为例,上海碳市场今年履约时间定为9月30日,随着履约期的临近,线上成交活跃程度明显增加。数据显示,9月10日当周,上海碳市场线上成交15.6万吨,较上一周增加151.6%。碳价在40元/吨附近徘徊。
在北京碳市场,9月10日当周,碳价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较上一周上涨36.4%,碳价自78.66元上涨至107.26元。其中,线上成交6.8万吨,较上一周大幅增加;线下成交总量为19.8万吨,较上一周增加92.2%。
一位行业人士对记者透露,受全国碳市场启发,很多机构关注到了碳交易,但又因为不能参与全国碳市场,所以不少地方市场就成了试水之地。一些地方试点中,最近两个月以来的机构开户数明显增多。
了解详情大学生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