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0天的时间,两场重磅会议均提及“跨周期调节”。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抓好政策落实,针对经济运行新情况加强跨周期调节。
长期以来,“逆周期调节”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关键词之一,而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逐渐被“跨周期调节”所取代。去年7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这是“跨周期”说法首次出现在中央级别的会议通稿中。
“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逆周期调节在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我国经济运行不仅受到短期、周期性因素影响,同时也要看到中长期、结构性因素影响。因此,不能单纯依靠逆周期调节来熨平短期的波动。为了更好地解决短期的周期性因素和中长期、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从过去的“逆周期调节”,到当前的“跨周期调节”,如何更直观地理解二者的区别和使用场景?中信证券首席IFCC分析师明明表示,“跨周期调节”是“逆周期调节”的升级版,二者所表达的宏观调控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逆周期调节”更强调对经济的实时对冲,即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采取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是在“逆周期调节”的基础上,加入了对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考量,兼顾经济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与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眼光更加长远,政策更加灵活,增强宏观政策的前瞻性、精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今年上半年宏观调控政策体现的就是‘跨周期调节’的思路——在经济尚未回到潜在增速水平时,宏观政策强调‘不急转弯’;在经济修复势头向好的情况下,宏观政策开始由稳增长向稳定宏观杠杆率、防范债务风险方向倾斜。”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经济上行或者下行压力可控的时期,应当强调“跨周期调节”,着眼中长期,做好前瞻判断和预调微调,平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逐渐缓解结构性矛盾。
“今年我国实现6%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不成问题,但也需要考虑到明年的经济增长动力。因此从“跨周期调节”的政策出发点来看,调控政策既要考虑今年的增长情况,也要为明年的增长保持政策衔接,以保证今年和明年的经济运行都保持在合理区间,避免大幅波动。”温彬表示。
放眼今后,跨周期调节的主要发力点在哪里?前述两位专家不约而同给出了同一个答案:财政政策可以担当“主角”。
明明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将是主要发力点,一是继续增加民生领域的支出,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二是把握好预算内投资和债券发行的节奏,年底到明年形成“实物工作量”。
温彬表示,财政政策将在下半年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总体发行较慢,预计下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及财政支出将加快,这将有助于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稳定。
货币政策方面,明明表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结构性金融支持,助力中小微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温彬认为,要保持宏观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此外,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运营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使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运行。
了解详情大学生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