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返回 关闭
设置
1、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按照长期应收款的现值一次性在销售当期确认收入。税法按照合同规定的收款额确认收入,期中相当于利息收入的部分按照混合销售一并作为商品销售收入核算。因为相当于利息收入部分不能够合理区分,所以不需要按照含税收入进行价税分离的处理。
  在会计上确认销售的同时,由于会计上和税法上处理的差异,需要在当期确认递延所得税。也就是说会计上当期一次性确认收入,但是税法上需要分期确认收入,那么形成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期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合同规定的收款日税法上确认收入,转回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需要注意的是税法是按照实际收款额度确认收入的,会计上对于相当于利息收入的部分是以“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部分确认收入的,对于这部分收入也是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不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确认收入,会计上按照长期应收款一次性在当期确认收入,税法上按照合同规定的收款日分期确认收入。那么会计上在确认收入当期形成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在销售合同规定的收款日转回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这种情况是比较容易理解和处理的。
  3、关于摊余成本的处理
  长期应收款的采用的也是实际利率摊销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从销售方角度出发,这个资产现在应该值多少钱,也就是所谓的摊余成本,意味着这部分资产未来能够带来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对于长期应收款规定的每年的款项收回额度,实际上就相当于是债券规定的本金偿还额,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期应收款就相当于是“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科目,与之对应的“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就相当于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明细科目,另外对应“持有至到期投资简直准备”科目,长期应收款还要计提坏账准备,那么对于长期应收款来说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长期应收款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坏账准备,也就是长期应收款的账面价值或者说是摊余成本。那么到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到,长期应收款的核算实际上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摊销法的应用而已,考生实际上需要掌握的原理就在金融资产那里,至于之后的融资租赁等等的实际利率摊销法都是源自持有至到期呕吐字,在会计教材中涉及到实际利率摊销法的计算还有很多种,比如短期投资、贷款应收款项等,原理只有一个,方法运用却有很多,所以在复习当中一定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不要一味的埋头苦学,前后知识不联系,学习起来是很吃力的。
  4、长期应收款实际利率的计算:
  实际利率计算的摊销是当期销售方应该确认的“未实现融资收益”摊销,冲减当期财务费用,而实际利率计算的收益是销售方应该得到的收益,那么在市场上,这个收益是要形成长期应收款的公允价值的,因此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增加了长期应收款的摊余成本。另外每年收回的款项形成了现金流入,那么对于长期应收款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下降,因此长期应收款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计算的收益-每年的长期应收款还款额。
  5、长期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按照摊余成本和可收回金额相比较,高于的差额部分计提坏账准备,以后起见可以转回。

17年前

暂无评论

我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