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返回
关闭
设置
社区首页
飞舞77
所得税准则
一、所得税核算步骤
第一步、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二步、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第三步、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
第四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第五步、确定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二、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资产收回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从应纳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也就是说,按照税法规定,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
例1、某项设备,原价1000万元,使用年限10年,会计上按直线法提折旧;税收处理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提折旧,企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提折旧。净残值为0。计提两年折旧以后,企业对固定资产计提了80万元的减值准备。税法上不认可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1000-200-80=720万元
计税基础=1000-1000×0.2-(1000-1000×0.2)×0.2=640万元
例2、某项无形资产取得成本160万,因其使用寿命无法合理估计,会计上不摊销,税法规定按10年摊销,取得无形资产一年后
账面价值=160万
计税基础=160-16=144万
例3、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规定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支付800万元,取得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期末市价860万
账面价值860万
计税基础800万
三、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原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抵扣的金额。
例1、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于当期确定了100万元的预计负债,税法规定,有关产品售后服务产生的费用于实际发生时在税前列支,
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100万
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0
例2、 某企业当期确认,应支付的职工工资及其他薪金性质的支出2000万元尚未支付(应付职工薪酬),按照税法规定,工资允许在当期抵扣1700万,
应付职工薪酬账面价值=2000万
应付职工薪酬计税基础=2000-0=2000 0是未来期间计算应该税所得额时可以抵扣的金额。 差额300是未来永远也不可能抵扣的,
四、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叫暂时性差异,按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应税金额的影响可以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项 目 资 产 负 债
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
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1、 甲企业20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部分项目情况如下:
项 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交易性金融资产 260万 200万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60万 (递延所得税负债)
存 货 2000万 2200万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0万(递延所得税资产)
预计负债 100万 0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递延所得税资产)
假定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33%,2006年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万,
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60万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存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200万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预计负债累累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100万开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00+100)×0.33=99万,
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0×0.33=19.8万,
应交所得税额=1000×33%=330万元
分录:借:所得税 250.8(借贷差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 99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3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9.8
第二期执行新会计准则时,如果递延所得税资产比第一期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
2007年资产负债表部分情况如下: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交易性金融资产 280万 380万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递延所得税资产)
存货 2800万 2800万 无差异
预计负债 60万 0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0万(递延所得税资产)
无形资产 200 0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万(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100+60)×33%=52.8,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99,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46.2万,记贷方;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200×33%=66,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19.8,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46.2万,记贷方;
假定2007年该企业应纳税所得2000万元,
应交所得税2000×33%=660万元
分录:借:所得税 752.4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60
递延所得税负债 46.2
递延所得税资产 46.2
=============================
所得税并不太难,看懂这个例题,大致就知道债务法是怎么回事啦!!
18年前
暂无评论
我来回复
一、所得税核算步骤
第一步、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二步、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第三步、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
第四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第五步、确定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二、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资产收回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从应纳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也就是说,按照税法规定,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
例1、某项设备,原价1000万元,使用年限10年,会计上按直线法提折旧;税收处理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提折旧,企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提折旧。净残值为0。计提两年折旧以后,企业对固定资产计提了80万元的减值准备。税法上不认可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1000-200-80=720万元
计税基础=1000-1000×0.2-(1000-1000×0.2)×0.2=640万元
例2、某项无形资产取得成本160万,因其使用寿命无法合理估计,会计上不摊销,税法规定按10年摊销,取得无形资产一年后
账面价值=160万
计税基础=160-16=144万
例3、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规定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支付800万元,取得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期末市价860万
账面价值860万
计税基础800万
三、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原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抵扣的金额。
例1、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于当期确定了100万元的预计负债,税法规定,有关产品售后服务产生的费用于实际发生时在税前列支,
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100万
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0
例2、 某企业当期确认,应支付的职工工资及其他薪金性质的支出2000万元尚未支付(应付职工薪酬),按照税法规定,工资允许在当期抵扣1700万,
应付职工薪酬账面价值=2000万
应付职工薪酬计税基础=2000-0=2000 0是未来期间计算应该税所得额时可以抵扣的金额。 差额300是未来永远也不可能抵扣的,
四、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叫暂时性差异,按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应税金额的影响可以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项 目 资 产 负 债
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
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1、 甲企业20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部分项目情况如下:
项 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交易性金融资产 260万 200万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60万 (递延所得税负债)
存 货 2000万 2200万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0万(递延所得税资产)
预计负债 100万 0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递延所得税资产)
假定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33%,2006年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万,
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60万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存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200万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预计负债累累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100万开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00+100)×0.33=99万,
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0×0.33=19.8万,
应交所得税额=1000×33%=330万元
分录:借:所得税 250.8(借贷差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 99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3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9.8
第二期执行新会计准则时,如果递延所得税资产比第一期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
2007年资产负债表部分情况如下:
项目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交易性金融资产 280万 380万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递延所得税资产)
存货 2800万 2800万 无差异
预计负债 60万 0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0万(递延所得税资产)
无形资产 200 0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万(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100+60)×33%=52.8,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99,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46.2万,记贷方;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200×33%=66,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19.8,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46.2万,记贷方;
假定2007年该企业应纳税所得2000万元,
应交所得税2000×33%=660万元
分录:借:所得税 752.4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60
递延所得税负债 46.2
递延所得税资产 46.2
=============================
所得税并不太难,看懂这个例题,大致就知道债务法是怎么回事啦!!
18年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