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返回
关闭
设置
社区首页
风。。。。。。
第二章 行政主体
大纲
一、行政主体概述
(一)了解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二)掌握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
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一)了解行政机关的概念
(二)了解行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的概念、权利和法律地位
(三)熟悉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的概念和组成
三、其他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一)掌握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二)掌握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区别
笔记
第一节行政主体概述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及特征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行政主体的特征(重点):
1.行政主体是社会组织
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组织都能成为行政主体。只有在法定条件下,某个社会组织才有可能成为行政主体。任何个人,包括国家公务员,都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2.行政主体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
是否享有行政权力,是决定某个社会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先决条件。
在我国,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而享有行政权,可以成为行政主体。一定的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经法律、法规授权,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总之,行政主体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接受授权的组织。
3.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的内部工作机构,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成为行政主体。受委托的组织只是行为主体,而不是行政主体,其实施行政行为,只能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而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
4.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是否能为行政主体的关键条件。
要成为行政主体,必须是享有行政权,并以自己的名义去实施行政权,同时还必须能够独立参加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活动,独立承担因实施行政权而产生的法律责任。有关国家行政权委托给组织行使时,受委托的组织虽然也行使国家行政权,但由于该权力的行使只能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进行,其所为的一切行为的法律后果,均归属于委托机关,因此,接受委托的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总之,国家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但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因此,某个政府机构可能是行政机关,但并不一定就是行政主体。
需注意的是,享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并不是在一切场合都以行政主体的身份出现,只有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时才是行政主体。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内部管理权时或从事民事活动时,不是行政主体。
(二)确立行政主体概念的意义(了解)
1、 依法行政的需要
2、 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的需要
3、 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需要。
4、 保证行政管理活动连续性、统一性的需要。
二、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
(一)行政职权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权能。一般分为固有职权和授予职权两大类。固有职权以行政主体的设立而产生,并随行政主体的消灭而消灭。授予职权来自于法律、法规或有权机关的授权行为。授予职权既可因法律、法规的修改、废止或授权机关撤回授权而消灭,也可因被授权组织的消灭而消灭。
行政职权作为行政的法律表现形式,除了具有权力的一般属性,如强制性、命令性、执行性等以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公益性。
2.优益性。为了有效地维护公共利益,法律往往要赋予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职权的保障条件,包括职务上的优先权和物质上的受益权。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时依法享有的优先权和受益权,又称为行政优益权。职务上的优益条件属行政优先权,物质上的优益条件属行政受益权。
行政优益权不属于行政职权。
3.支配性。
行政职权一经行使,在没有被国家有权机关撤销之前,即使违法或不当,也被推定为有效,行政相对人必须遵守执行。
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只要没有法律上的特别规定,原则上不停止该行政行为的执行。
4.不可自由处分性。不可自由处分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得随意转移。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未经法律许可一般不得随意转移。只有符合法定条件,行政职权才能转移,如授权和委托。二是不得随意放弃或抛弃。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也就是行政职责履行过程。放弃职权就意味着放弃职责,属于违法失职。
(二)、行政职权的内容
1、 行政立法权
行政立法权指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主体有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权力。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主体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直属机构(算不算?它有规章的制定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某些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
2、 行政决策权
3、行政决定权,主要限于自由裁量事宜,具体表现为行政确认权、行政奖励权、行政处分权、行政物质帮助权、行政指导权和行政合同权等。
4、行政许可权
5、 行政命令权
6、行政执行权: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执行权,必须是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或者有关上级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的具体执行。未经法律规范允许或者无法定依据的行政权,是不能存在的,因而也是不得行使的。
7、 行政检查权
8、 行政强制权:此权的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9、行政处罚权:行政主体可实施:财产罚,训诫罚,行为罚和人身罚,没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或其他组织,都不能作出有关行政处罚的决定,不能实施行政处罚。
9、 行政司法权。即行政主体作为第三人,对一定的行政纠纷和民事纠纷进行裁判处理的权力包括:行政复议权能,行政调解权,行政仲裁权和行政裁决权
第二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一、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指依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
1、 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
2、 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3、行政机关是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的是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二、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
(一)中央行政机关
1.国务院。国务院是行政主体。
2.国务院组成部门。各部委是行政主体。
3.国务院直属机构。直属机构不同于国务院办事机构,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4.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如文化部管理的国家文物局等,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5.国务院办事机构。是总理的附属机构,协助总理处理专门事项,原则上属内部机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如国务院侨办等。
(二)地方行政机关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相应行政职权,都是行政主体。地方人民政府一般分为三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县、自治县、县级市人民政府;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此外,我国地方行政机关还包括特别行政区政府。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
它们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职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3.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并不是一级人民政府,但实际上却履行着一级人民政府的职能,在一定区域内依法行使对所有行政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权,能以自己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并对其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因而它们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此外,行政公署的职能机关也是行政主体,但区公所和街道办事处内设立的办事机构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三、行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
在行政诉讼中,国家公务员既不能作原告,也不能作被告,不具有诉讼当事人的地位。根据规定,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只能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通过行政复议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
行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不是行政主体。
第三节其他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委托的行使一定行政职权的组织本身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其行使行政职权行为的责任归属于委托行政机关,委托行政机关是相应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
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被授权组织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权时,享有与行政机关相同的行政主体地位。它们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所授职权,并对外承担法律责任。这些被 授权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一般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只能以所在行政机关的名义对外实施行政行为。但是,经行政法律、法规的授权,行政机构可以成为授权行政主体。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目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主要有:
1.内部机构
行政机关的某些内部机构在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成为行政主体。此外,各级交通部门内设的航政机构和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内设的交通警察大队和消防监督机构等,都已被有关法律、法规授予行政主体资格。
2.派出机构
派出机构其本身并无行政法上的主体资格。但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派出机构,就获得了行政主体资格,在授权范围内成为行政主体。
派出机构与派出机关的区别。第一,它们的设立机关不同。第二,它们的职能范围不同。第三,它们的主体资格不同。
3.临时机构
临时机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经行政法律、法规的授权,也可成为行政主体。
(二)企业组织
一般情况下,企业作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是以相对人的身份出现。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法律、法规也可授权其行使职能,而成为行政主体。
(三)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行政主体地位,但经行政法律、法规的授权可成为行政主体。
(四)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在行政法律、法规的授权下可成为行政主体。
(五)其他组织
除上述社会组织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如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经授权,也可从事一定的行政职能活动,成为行政主体。
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一)委托条件及规则
1、 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
2、 委托必须在法定权限内
3、 必须履行书面委托手续。
4、 必须对受委托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
(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应具备的条件
尽管受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由于代表委托的行政机关行使一定行政权力,因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1、 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等
2、 必须以委托机关名义实施行政行为
3、 必须在委托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
4、 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行为等。
三、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区别
1、 权力来源不同
2、权力性质不同:基于委托取得的行政权不能独立行使,必须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
3、法律地位不同:受委托的组织不具有独立行政主体的资格,不是行政主体。
06练习中心错题及答疑
派出机关是由地方行政机关所设立的派出组织,我国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地方人民政府有:( )
A.省级政府
B.县级公安局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国务院部门
【提问内容】
--------------------------------------------------------------------------------
为什么C不对呢?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C 应当为“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继续题问】
--------------------------------------------------------------------------------
不选C是不是因为少了“地方”啊?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您的理解正确。
--------------------------------------------------------------------------------
提问: 2006-2-24 20时
回复: 2006-2-24 20时
【继续题问】
--------------------------------------------------------------------------------
“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什么区别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请注意,这里涉及到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前者不包括国务院,后者包括国务院,而国务院不设立派出机关.
--------------------------------------------------------------------------------
提问: 2006-2-25 7时
回复: 2006-2-25 16时
【继续题问】
--------------------------------------------------------------------------------
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什么区别,我还是不理解,请老师再解析一下,比如举例.谢谢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这里涉及到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
如果加上了”地方”二字,那么就不能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
如果不加,“县级以上”的话就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
国务院是不能设立派出机关的。
----------------------------------------------------------------------------
提问: 2006-2-25 10时
回复: 2006-2-25 16时
【继续题问】
--------------------------------------------------------------------------------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因工作需要,经有权机关批准......
目前,我国的派出机关主要有三类: .....,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区公所;.....
如按老师解释:省级政府前必须加“地方”才算准确?解释有点牵强吧?但如都加“地方”应选C而不是选A,期待老师们探讨后给我们最后的答案!!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省级政府属于地方人民政府的范畴。
这道题的本意是考查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地方人民政府,C答案中包括的范围过宽,既有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也包括有不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国务院),它属于一个干扰选项,选择的时候会有疑惑,本题为单选题,各个选项比较而言,最符合题意的应当是A,因此,我们应当选择A。在考试中面对单选题时,如果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还有一个不太确定的答案,这时应当选择确定正确的。
这是老师对于考试的一点建议,供您参考。祝您学习愉快!
派出机构与派出机关的区别是( )。
A.设立机关不同
B.权力性质不同
C.职能范围不同
D.主体资格不同
E.承担的法律责任方式不同
正确答案:ACD
我选上了B
派出机关与派出机构在权力性质,承担的法律责任方式两方面是相同的,请老师举例说明?我不明白.谢谢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权力性质:均是法律、法规授权而来。
承担责任的方式:以自己的名义承担相应的的责任。
由法律法规授权的区公所和税务所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来行使相应的行政职权,承担由此带来的行政责任。
中央行政机关主要有( )
A.国务院
B.国家税务总局
C.国务院侨办
D.公安部
E.最高人民法院
这题落下了C,审题不清
19年前
暂无评论
我来回复
大纲
一、行政主体概述
(一)了解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二)掌握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
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一)了解行政机关的概念
(二)了解行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的概念、权利和法律地位
(三)熟悉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的概念和组成
三、其他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一)掌握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二)掌握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区别
笔记
第一节行政主体概述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及特征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行政主体的特征(重点):
1.行政主体是社会组织
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组织都能成为行政主体。只有在法定条件下,某个社会组织才有可能成为行政主体。任何个人,包括国家公务员,都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2.行政主体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
是否享有行政权力,是决定某个社会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先决条件。
在我国,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而享有行政权,可以成为行政主体。一定的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经法律、法规授权,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总之,行政主体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接受授权的组织。
3.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的内部工作机构,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成为行政主体。受委托的组织只是行为主体,而不是行政主体,其实施行政行为,只能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而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
4.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是否能为行政主体的关键条件。
要成为行政主体,必须是享有行政权,并以自己的名义去实施行政权,同时还必须能够独立参加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活动,独立承担因实施行政权而产生的法律责任。有关国家行政权委托给组织行使时,受委托的组织虽然也行使国家行政权,但由于该权力的行使只能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进行,其所为的一切行为的法律后果,均归属于委托机关,因此,接受委托的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总之,国家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但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因此,某个政府机构可能是行政机关,但并不一定就是行政主体。
需注意的是,享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并不是在一切场合都以行政主体的身份出现,只有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时才是行政主体。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内部管理权时或从事民事活动时,不是行政主体。
(二)确立行政主体概念的意义(了解)
1、 依法行政的需要
2、 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的需要
3、 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需要。
4、 保证行政管理活动连续性、统一性的需要。
二、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
(一)行政职权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权能。一般分为固有职权和授予职权两大类。固有职权以行政主体的设立而产生,并随行政主体的消灭而消灭。授予职权来自于法律、法规或有权机关的授权行为。授予职权既可因法律、法规的修改、废止或授权机关撤回授权而消灭,也可因被授权组织的消灭而消灭。
行政职权作为行政的法律表现形式,除了具有权力的一般属性,如强制性、命令性、执行性等以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公益性。
2.优益性。为了有效地维护公共利益,法律往往要赋予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职权的保障条件,包括职务上的优先权和物质上的受益权。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时依法享有的优先权和受益权,又称为行政优益权。职务上的优益条件属行政优先权,物质上的优益条件属行政受益权。
行政优益权不属于行政职权。
3.支配性。
行政职权一经行使,在没有被国家有权机关撤销之前,即使违法或不当,也被推定为有效,行政相对人必须遵守执行。
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只要没有法律上的特别规定,原则上不停止该行政行为的执行。
4.不可自由处分性。不可自由处分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得随意转移。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未经法律许可一般不得随意转移。只有符合法定条件,行政职权才能转移,如授权和委托。二是不得随意放弃或抛弃。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也就是行政职责履行过程。放弃职权就意味着放弃职责,属于违法失职。
(二)、行政职权的内容
1、 行政立法权
行政立法权指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主体有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权力。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主体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直属机构(算不算?它有规章的制定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某些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
2、 行政决策权
3、行政决定权,主要限于自由裁量事宜,具体表现为行政确认权、行政奖励权、行政处分权、行政物质帮助权、行政指导权和行政合同权等。
4、行政许可权
5、 行政命令权
6、行政执行权: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执行权,必须是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或者有关上级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的具体执行。未经法律规范允许或者无法定依据的行政权,是不能存在的,因而也是不得行使的。
7、 行政检查权
8、 行政强制权:此权的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9、行政处罚权:行政主体可实施:财产罚,训诫罚,行为罚和人身罚,没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或其他组织,都不能作出有关行政处罚的决定,不能实施行政处罚。
9、 行政司法权。即行政主体作为第三人,对一定的行政纠纷和民事纠纷进行裁判处理的权力包括:行政复议权能,行政调解权,行政仲裁权和行政裁决权
第二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一、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指依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
1、 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
2、 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3、行政机关是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的是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二、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
(一)中央行政机关
1.国务院。国务院是行政主体。
2.国务院组成部门。各部委是行政主体。
3.国务院直属机构。直属机构不同于国务院办事机构,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4.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如文化部管理的国家文物局等,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5.国务院办事机构。是总理的附属机构,协助总理处理专门事项,原则上属内部机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如国务院侨办等。
(二)地方行政机关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相应行政职权,都是行政主体。地方人民政府一般分为三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县、自治县、县级市人民政府;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此外,我国地方行政机关还包括特别行政区政府。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
它们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职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3.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并不是一级人民政府,但实际上却履行着一级人民政府的职能,在一定区域内依法行使对所有行政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权,能以自己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并对其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因而它们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此外,行政公署的职能机关也是行政主体,但区公所和街道办事处内设立的办事机构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三、行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
在行政诉讼中,国家公务员既不能作原告,也不能作被告,不具有诉讼当事人的地位。根据规定,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只能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通过行政复议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
行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不是行政主体。
第三节其他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委托的行使一定行政职权的组织本身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其行使行政职权行为的责任归属于委托行政机关,委托行政机关是相应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
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被授权组织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权时,享有与行政机关相同的行政主体地位。它们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所授职权,并对外承担法律责任。这些被 授权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一般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只能以所在行政机关的名义对外实施行政行为。但是,经行政法律、法规的授权,行政机构可以成为授权行政主体。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目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主要有:
1.内部机构
行政机关的某些内部机构在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成为行政主体。此外,各级交通部门内设的航政机构和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内设的交通警察大队和消防监督机构等,都已被有关法律、法规授予行政主体资格。
2.派出机构
派出机构其本身并无行政法上的主体资格。但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派出机构,就获得了行政主体资格,在授权范围内成为行政主体。
派出机构与派出机关的区别。第一,它们的设立机关不同。第二,它们的职能范围不同。第三,它们的主体资格不同。
3.临时机构
临时机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经行政法律、法规的授权,也可成为行政主体。
(二)企业组织
一般情况下,企业作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是以相对人的身份出现。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法律、法规也可授权其行使职能,而成为行政主体。
(三)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行政主体地位,但经行政法律、法规的授权可成为行政主体。
(四)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在行政法律、法规的授权下可成为行政主体。
(五)其他组织
除上述社会组织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如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经授权,也可从事一定的行政职能活动,成为行政主体。
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一)委托条件及规则
1、 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
2、 委托必须在法定权限内
3、 必须履行书面委托手续。
4、 必须对受委托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
(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应具备的条件
尽管受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由于代表委托的行政机关行使一定行政权力,因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1、 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等
2、 必须以委托机关名义实施行政行为
3、 必须在委托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
4、 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行为等。
三、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区别
1、 权力来源不同
2、权力性质不同:基于委托取得的行政权不能独立行使,必须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
3、法律地位不同:受委托的组织不具有独立行政主体的资格,不是行政主体。
06练习中心错题及答疑
派出机关是由地方行政机关所设立的派出组织,我国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地方人民政府有:( )
A.省级政府
B.县级公安局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国务院部门
【提问内容】
--------------------------------------------------------------------------------
为什么C不对呢?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C 应当为“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继续题问】
--------------------------------------------------------------------------------
不选C是不是因为少了“地方”啊?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您的理解正确。
--------------------------------------------------------------------------------
提问: 2006-2-24 20时
回复: 2006-2-24 20时
【继续题问】
--------------------------------------------------------------------------------
“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什么区别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请注意,这里涉及到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前者不包括国务院,后者包括国务院,而国务院不设立派出机关.
--------------------------------------------------------------------------------
提问: 2006-2-25 7时
回复: 2006-2-25 16时
【继续题问】
--------------------------------------------------------------------------------
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什么区别,我还是不理解,请老师再解析一下,比如举例.谢谢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这里涉及到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
如果加上了”地方”二字,那么就不能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
如果不加,“县级以上”的话就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
国务院是不能设立派出机关的。
----------------------------------------------------------------------------
提问: 2006-2-25 10时
回复: 2006-2-25 16时
【继续题问】
--------------------------------------------------------------------------------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因工作需要,经有权机关批准......
目前,我国的派出机关主要有三类: .....,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区公所;.....
如按老师解释:省级政府前必须加“地方”才算准确?解释有点牵强吧?但如都加“地方”应选C而不是选A,期待老师们探讨后给我们最后的答案!!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省级政府属于地方人民政府的范畴。
这道题的本意是考查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地方人民政府,C答案中包括的范围过宽,既有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也包括有不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国务院),它属于一个干扰选项,选择的时候会有疑惑,本题为单选题,各个选项比较而言,最符合题意的应当是A,因此,我们应当选择A。在考试中面对单选题时,如果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还有一个不太确定的答案,这时应当选择确定正确的。
这是老师对于考试的一点建议,供您参考。祝您学习愉快!
派出机构与派出机关的区别是( )。
A.设立机关不同
B.权力性质不同
C.职能范围不同
D.主体资格不同
E.承担的法律责任方式不同
正确答案:ACD
我选上了B
派出机关与派出机构在权力性质,承担的法律责任方式两方面是相同的,请老师举例说明?我不明白.谢谢
【教师86回答】
--------------------------------------------------------------------------------
学员您好!
权力性质:均是法律、法规授权而来。
承担责任的方式:以自己的名义承担相应的的责任。
由法律法规授权的区公所和税务所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来行使相应的行政职权,承担由此带来的行政责任。
中央行政机关主要有( )
A.国务院
B.国家税务总局
C.国务院侨办
D.公安部
E.最高人民法院
这题落下了C,审题不清
19年前
暂无评论